劉翱翔 潘悅 魯曉奕
摘要: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的實踐育人要求和目的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高校實踐育人的運行機制作為高校育人實踐的重要保障和堅實基礎,對大思政背景下的高校建設至關重要。高校實踐育人的對象是大學生,新時代的大學生是時代和潮流發展的中流砥柱,大思政格局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生德育的重中之重,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因此,對于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運行機制的新路徑的研究刻不容緩。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剖析高校實踐育人的要素、達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的內涵的基礎上,提出在此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運行機制的新方向,以期為高校實施實踐育人提供重要思路。
關鍵詞:大思政;高校;實踐育人;運行機制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的內涵及模式
大思政顧名思義就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塊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目的和理論等的集合。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策略的實施要求將思政理論與思政實踐相結合,這不僅是大思政區別于傳統思政的一個重要特點,也能充分體現出當前時代發展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的新特點。大思政和傳統思政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教育模式的有機統一。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提出了要將理論教育、生活實踐教育與理論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新要求。不僅注重加強大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求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要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其次,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實踐育人具有較高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在時代不斷變化的前提下,高校實踐育人轉變了傳統的以思政老師為主體的模式,不僅擴大了高校實踐育人的傳播范圍,而且在實踐育人的過程中融合了時事,有效的擴充了高校實踐育人的內涵。最后是高校實踐育人的時效性。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行為,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貫穿于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高校實踐育人始終將德育為先的理念貫穿其中,有效的擴展了實踐育人的延展性。
二、高校實踐育人運行要素分析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是一項時間跨度大、內容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貫穿了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而且覆蓋高校的各個職能部門與崗位。在此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的運行機制要想實現突破性的進展,就要深入分析高校實踐育人的運行要素,從各個要素著手,從而在根本上改善高校實踐運行機制。
2.1實踐育人主體
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實踐育人運行機制主要包含兩個主題。一是實踐育人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實踐育人的接受者。高校實踐育人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主要時高校的各個職能部門及相關人員,實施者主要有高校的思政教師來承擔。大學生作為高校實踐育人的主要接受者,也是高校和思政教師的工作對象、高校實踐育人的體驗者和參與者。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要始終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首創精神。高校部門及教師應該創新思政教育的方式,增添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從而確保學生廣泛參與的積極性。
2.2實踐育人客體
傳統的思政背景下,高校和相關部門對于高校實踐育人的客體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在傳統的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客體主要是指經過實踐育人實施者的凈化傳遞給學生的教學資源和手段,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作為實踐育人的補充。由于高校對實踐育人的客體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的弊端,例如時間短、管理松散、要求不嚴格以及數量少等缺陷。除此之外,高校實踐育人的客體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與學生的需求與教學的目標相結合,在實踐育人中發揮的作用不大。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要改善實踐育人客體的組織形式,要求長期與短期相結合,加強與課程理論的融合,這樣才能更大程度的發揮其作用。
2.3實踐育人環境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運行機制的另一個要素是實踐育人的環境。當前,各單位對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與之匹配的提供了更加優越的環境來為高校開展實踐育人活動奠定基礎。當前,高校針對大學生所開展的思政課程主要是為了迎合相關單位所制定的要求,對于學生而言,參加相關的實踐育人活動也只停留在修滿學分的層面上,絕大多數并不是真正的體會和領悟到高校實踐育人活動的內涵和意義。因此,從外部大環境來說,各相關單位應該積極提供有助于高校開展實踐育人活動的大環境。從高校層面上來說,高校應該提高對實踐的重視,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緩解多元文化于價值觀對主流文化所造成的沖擊。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運行機制的新路徑
3.1建立健全高校實踐育人組織機制
雖然高校是大思政背景下開展實踐育人活動的主題,但實踐育人工作并非已高校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各個部門及相關單位的協調與合作。要進一步健全高校實踐育人的組織機制,就必須要發揮多方力量的作用,加強政府、高校、學生、社會在高校實踐育人工作中的參與感。
3.2創新高校實踐育人實施機制
高校實踐育人實施應遵循“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按照分層次設計、項目化推進、基地化服務、制度化保障、動態化評價要求協同推進,確保實踐育人有方向、有保障、有考核。高校實踐育人要以教學為支撐,以實踐為載體,以基地為依托。
3.3改進高校實踐育人評價機制
實踐育人評價機制是檢驗實踐育人效果的總閥門。現有的實踐育人評價機制存在不夠全面、不夠科學、不夠規范的問題。建立科學的實踐育人評價機制應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對易于量化的實踐數據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社會實踐報告、科研成果等難以量化的實踐成果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
綜上所述,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探究出實踐育人的新思路是當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思政格局下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實踐育人運行機制,就必須要建立更加合理的評價機制、健全更加高效的組織隊伍、創新實施手段和措施,這樣才能確保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林汐璐.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運行機制的新路向[J].青年與社會,2020(22):140-141.
[2]蔣一鋤,曾德良.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圖書館服務育人探索[N]. 湖南日報,2020-06-16(005).
[3]張雅聰.“大思政”格局下高校“三全育人”路徑研究[J].時代報告,2020(03):144-145.
[4]周豐生.“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課堂育人現狀分析[J].教育觀察,2018,7(07):38-40+62.
[5]陳昕.“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團組織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30(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