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慶 李國剛

1992年,沙面小學開始了“協同教育”的研究與實踐。通過“四自·四導”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孩子對于學習的興趣。
1999年,姚丹通過教育行政競崗選拔進入沙面小學工作。沙面小學給予姚丹的第一印象是“這里的每一個師生精神狀態都格外飽滿,課堂氛圍積極活躍,大家對學習充滿了勁頭。”在“協同教育”的理念下,沙面小學開始做小班化教育實驗,構建以“四自·四導·四狀態”為核心理念的育人目標體系、教師發展體系、課堂評價體系、教學實施體系、教學資源體系,學生和老師的自我發展意識得到充分激發,改革也取得了顯著成績。
百丈再百丈,攀登高峰上。進入新世紀,互聯話+教育作為國家戰略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誰掌握了面向未來的學習方式,誰就能在今后學得越好、走得更遠。”2017年,姚丹接棒“協同教育”在新時代的深化改革,她稱之為“新協同”。
沙面島樂園
珠江環繞的沙面島,自宋朝起便是通商要津,鴉片戰爭后,小島被劃為英法租界。古榕樹、海防炮臺、歐式建筑,一座僅有0.3平方公里的小島成為中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
“腳下的這片土地就是一本鮮活的愛國主義教材。”姚丹介紹,基于沙面島的獨特歷史背景,學校把課堂延展到了島上的一草一木之中。學校通過定期組織參觀外事博物館和海關博物館,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島上的五星級賓館進行聯動社區教育,以“一帶一路”為主題,學習中西方的餐飲文化知識……打破“社區圍墻”,“新協同”將豐富的社區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實現學校、家庭、社區協同共建的育人模式。
風光旖旎的沙面島上,孩子們在參天古樹的樹蔭下做操,在街心花園的跑道上玩耍,在歐式風情的老式建筑前追問歷史……“讓學校成為孩子們快樂成長的樂園”正是姚丹心目中理想學校的樣子。
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來,姚丹見過太多不快樂的孩子,而每一個童年不快樂的孩子,背后都會有一個不幸福的家庭。每年新學期伊始,沙面小學都會例行召開新生家長會,幫助新一屆的家長掌握輔導孩子的正確方法,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姚丹曾經遇到有一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他脾氣暴躁,和班上的同學相處時總是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班主任深入了解之后,才發現這個孩子從小跟著外婆長大,平時被放在培訓機構托管,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引導,逐漸養成了用暴力轉移情緒的習慣。
“有時候我也不想打人,但是我控制不住”,聽著孩子的傾訴,姚丹心里很不是滋味。為了避免這個孩子繼續傷害到其他學生,學校便安排老師對他進行一對一學科教學,抖空竹、計算機,孩子開始在自己擅長的學科上找到了自信,性情慢慢趨于穩定。同時,學校還邀請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建立線上討論群,用科學的方法幫助他矯正行為習慣。
家校矛盾也曾使姚丹遭遇過不少驚心動魄的時刻,但是她從沒想過放棄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孩子,“孩子是無辜的,家庭的不幸對孩子來講本來就不公平,我們要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沙面小學的御景校區,一個班級只有23個學生,教室達到120平方米,容納了孩子們在校生活的大部分場景,師生在這樣的環境里也建立起一種集體學習和生活的歸屬感,打破了溝通的“圍墻”。
“我們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要充分了解孩子,了解他的成長環境,這個背后需要老師們的陪伴和付出。“姚丹告訴記者,從普通的語文教師到教學科研帶頭人、行政管理者、教研員、校長……無論崗位和角色發生什么變化,自己始終沒有放棄一線教學。她說,只有長期扎根在教學一線,自己才能夠親身感受到學生需要什么,家長需要什么,社會又需要什么。這樣的改革也才能切中要害。
放眼四海
廣州歷來就是中國對外交往的窗口,沙面島更是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吸引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沙面小學作為島上的老牌名校,也曾多次接待重要的國際友人。
“沙面的孩子不但要學習成績優秀,更要在文化展示和傳播方面有一技之長。”姚丹介紹,為了幫助孩子們掌握好英語,沙面小學在落實國家英語課程上,著重口語訓練,設立了豐富的個性化英語課程。如,外教口語初級班和中級班、英文演講與辯論、自然拼讀特訓班等,供學生自由選擇。
2019年暑假,沙面小學的42名同學踏上異國求學的旅途,開啟“文化尋力美國之旅”,進入美國加州和北卡州的公立學區進行插班學習和文化交流。在文藝匯演上,沙面學子通過抖空竹、茶藝、京劇等精彩的表演展現了蓬勃的精神風貌,更向世界傳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在廣州這個外來人口眾多的城市,保護和發揚本土文化也成為沙面小學的另一份擔當。學校在堅持推廣普通話和加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仍不忘承載鄉音鄉情的粵語的傳承與發展——開設粵語選修班,幫助更多的“新廣州人”學習粵語,了解嶺南文化,加快融入當地社群。
此外,學校還十分重視童謠、詩歌、戲劇,并把它們作為國家語文課程的重要補充。以戲劇課程為例,學校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能力設計學習主題,低年級是動漫配音,中年級是課本劇,高年級是創編小品。點面結合的推進策略,創新了校園藝術節的舉辦形式,促成“人人都有戲,個個能上臺,班班有新意”,讓孩子們充分體驗文學的樂趣。
基于當今的國際視野,姚丹還提出了“五育并舉,協同發展,勇攀高登”的育人目標。目前,沙面小學已引入人工智能、3D打印、機器人、編程等前沿課程內容,加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組建的新樣態學校聯盟,與全國多所名校、實驗校并肩前行。作為校長,姚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新一代的沙面學子一定要心懷祖國、放眼四海,未來要站上國際舞臺發出來自中國的聲音。”
與子同袍
位于陽江市陽春市河朗鎮的云簾小學,是姚丹去過多次的支教點。這里交通不便,當時學校還不能通汽車,很多捐助的物資只能通過自行車轉運才能送到孩子們手里。
幾年前,她還記第一次到這所學校時是11月份,看到冬天里的孩子們都還光著腳,她心疼地拿出準備好的糖果送給孩子們。
“原來我以為小孩子都喜歡糖果,他們肯定一哄而上地來搶。”令她詫異的是,所有孩子乖乖地排隊,一個人拿一顆,沒有一個孩子多拿。最后,看著還沒拿完的糖果,一個孩子跑過來問她:“老師,我可不可以再拿一顆,不是給我自己,我想帶給家里的妹妹嘗嘗。”回想那一瞬間,姚丹說是一種震撼,物質條件的匱乏并沒有影響這些孩子保持單純善良的品格。
感動不只來自孩子,還有學校里那位極其樸實的老師。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老師皮膚黝黑,寫得一手漂亮字,“我原來就是種田的,后來村子的學校實在沒有老師了,我就硬著頭皮來把自己會的都教給孩子們,不能讓他們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他這一番質樸的話讓姚丹深受感動:鄉村教師的條件如此艱苦,卻對孩子、對教育都有如此的虔誠,那作為城市的教師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如果可以,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其實,從陽江到新疆,再到西藏、貴州,姚丹支教扶貧的足跡多年來從未停歇。
2020年9月,姚丹隨同廣州荔灣區教育局等一行趕赴西藏波密展開對口幫扶工作,將沙面學子親手寫的愛心明信片送到了雪域高原上小伙伴們的手里。10月,姚丹帶隊沙面小學的教師及家長代表前往貴州開展教育幫扶活動。在畢節陽光小學,這些來自山區貧困戶的孩子們還沒有統一的校服,沙面小學向全體少先隊員發出“穗畢同心 與子同袍”活動倡議,整合家校協同資源,共同聚力扶貧攻堅,為陽光小學的孩子們總共籌集了約2000件的愛心校服,兩地學子穿著同款校服,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成長。
同時,為了更好地指引復學復課、安全順利迎接開學,姚丹牽頭沙面小學的美術科組與貴州畢節、金沙的兄弟學校通力合作,根據兩地的校園防疫要求和校情特點,把學生復課返校需要注意的各個校園情景細節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漫畫形式進行呈現,兩地學子共同創作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校園防疫三字經漫畫”,同時配上了原創的抗疫歌曲。這些充滿創意的作品成為兩地學子共同戰疫、共結友誼的見證。
“教育扶貧賦予我們對口幫扶的任務,但更多的是給沙面學子提供了一個打破地域圍墻的契機。”姚丹介紹,沙面小學不僅通過互聯網遠程授課,向西藏、貴州等地的結對幫扶學校傳經送寶,也與國際高校的科技課堂進行互動,用技術打破“圍墻”,建設未來學校,構建人與技術協同的理念體系,跨越校區、穿越時空,實現協同教育的再次飛躍。
本刊記者: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來,從語文教師到大隊輔導員、教學科研帶頭人、行政管理者、教研員……時間一直在變,您的身份也在變化,那關于教育您還有哪些沒有完成的理想和追求?
姚丹:我的理想好多,真的好多。我希望能夠為我的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盡我的能力把他們培養成才。我一直想建一個真正讓孩子們輕松、愉快的樂園。孩子們能開開心心地玩,在玩兒里面去學習,去成長,去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孩子們可以把學習當成一種開心的事,在學校是幸福的事,而且天天都想回到學校來,留在學校里。剛好最近我們學校轉來一個在英國學校讀書的小孩兒,他原來不懂中文,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現在用中文表達一點問題也沒有了,他是非常聰明的孩子。最近,他們家里準備把他再送回英國的學校去,你猜那個小孩怎么說?他說我哪兒也不去,我就要在沙面小學讀書,我就喜歡這里,當時真是讓我覺得很感動,因為我們得到了孩子的認可,他真心喜歡這所學校。
本刊記者:您講了很多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故事,這其中哪一個時刻是讓您最幸福的?
姚丹:我覺得最幸福的是我走上講臺,每一次講課的那40分鐘。因為那40分鐘我覺得我不是在上課,我是在跟孩子們進行交流,在溝通,在共同學習。只要走上講臺,我什么煩心事都不會去想了,只想怎么和孩子們享受這40分鐘。孩子們記得我、心疼我也是我幸福的時刻。有個一年級的孩子,他原來生活習慣不太好,我找他聊過幾次以后,就開始變得特別黏我。每次如果犯了錯誤,他就特別害怕我知道,就祈求老師不要告訴我,他說不想讓我傷心。但是每一次當他獲得表揚的時候,就會第一時間跑到辦公室來找我,給我講他得意的事兒。每次當我出差他找不到的人時候,就天天來辦公室“查崗”,然后就拜托做清潔的阿姨等我回來的時候告訴他,我一回來這孩子就第一時間跑過來問東問西的。和孩子們在一起是快樂的,陪伴孩子成長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