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唐小慧
回想二十六年的教學之路,王曉野坦言,“我魂牽夢縈的,仍然是鄉村的講臺、教室、學生”。
1995年,王曉野正式參加工作,之后,她一直行走在一線美術教學的探索路上。王曉野的故鄉在一個小山村里,那里承載了她所有的快樂和美好。從吉林師范學院美術系畢業后,她就留在城里任教,兜兜轉轉二十幾年,回想起來,還是自己的家鄉那片山水一直縈繞在心頭。所以2015年,王曉野放棄城市里優渥的教學環境,來到偏遠的農村學校——龍潭區金珠學校支教、大屯村小教學點走教。“因為我想幫助更多像我一樣的鄉村孩子,我想讓他們知道世界因生命而美麗,生命因夢想而精彩。我想為鄉村孩子種下美好的夢想。”
即使是無聲世界,有美術就有美好
王曉野剛剛到金珠學校任教時,就有家長說,怎么來了一位美術老師呀,畫畫有啥用啊?種地也不需要會畫畫。王曉野想,“的確,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美術老師,我能為大山里的孩子做點什么呢?”于是她拿出1200冊之前學生的作品集送給孩子們,告訴他們這是她的學生畫的,他們能做到,你們一樣也能做到,孩子們開心地翻閱著畫冊,問曉野老師:“我們也能畫成這樣嗎?”
學校周圍漫山遍野都是山里紅樹,它樸素、自然、生命力極強,于是王曉野就把她的美術教室起名叫作“山里紅美術教室”。她帶領孩子們走進稻田、玉米地、白菜地,孩子們畫荷塘花海、畫農舍,觀察生活畫生活。
2018年5月,應吉林省教育廳邀請,學校選拔了4名同學代表山里紅美術教室到北京參加了由教育部主辦的第三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王曉野帶著孩子們從田間地頭出發一路畫到北京。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教育部長陳寶生來到吉林省展廳,看到孩子們現場繪畫的作品,十分驚訝,總理和孩子們握手,并收下了孩子們現場繪畫的大蘿卜、大白菜。呂萬鑫同學和家長視頻說:“總理主動跟我握手啦,就是這只手,今晚我不洗手啦。”孩子們的故事也登上了《中國教育報》的頭版頭條。
孩子們一路畫天安門、故宮、長城,最后的終點是中國美術館,可是當他們到達中國美術館的時候,已經下班了,孩子們都非常遺憾,于是就在美術館門前拍了一張照片。王曉野跟孩子們說“等你們長大了自己來北京,彌補這個遺憾吧”,8歲的嘉偉說,“老師,沒有關系,你等我10年,等我長大啦,我帶你來北京”。“10年后曉野老師就老了,走不動啦”,孩子們說:“老師我們背你來!”
王曉野有個學生叫陳碩伊,自閉兒童,他的世界是無聲的,表達情緒時最多是點頭和搖頭,他坐在角落里,王曉野發現了他,而他低下頭,逃避著周圍的一切。而他的眼神卻是那么純凈、膽怯。美術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王曉野就用這種語言與這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交流,她始終相信美術的力量。她試探著走近他,撫摸他的頭,輕輕地握握他的小手,他的手是涼的,但王曉野相信握著畫筆的手一定可以變暖!
漸漸地,他的眼神對王曉野不再逃避,他的畫有了生機活力,他畫了一株蒲公英,王曉野就在畫的下方寫下:你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誰也不知道你的快樂和悲傷……他望向老師,第一次,笑了,笑得那么真!他的班主任、父母都激動得稱奇。王曉野知道,這是畫的力量,也是愛的力量。
隨著孩子們畫畫造詣的提高,隨著“山里紅美術教室”的名聲大噪,孩子們的作品走出山村飛向世界,孩子們的畫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愛心人士收藏。一天王曉野告訴陳碩伊,你的畫被北京岳雷老師以500元的價格收藏,他驚呆了!他的媽媽說,孩子晚上在被窩里還在笑。
讓美“美”得有意味
談及課堂,王曉野說,“我的課堂都是就地取材,我們就從生活畫起,羊圈、牛舍、馬鈴薯、山蕨菜、大白菜、大玉米、大蘿卜、各種農具……我們把最熟悉的生活,最恬淡的日子畫成了永遠,我們把最美的勞動,最實在的家畜畫成了永恒!”
例如:畫蟈蟈,王曉野就帶領村小的孩子們在田野間尋找大自然里的生靈,在大自然中捕捉生命的氣息。孩子們一起抓蟈蟈,把它裝在籠子里,觀察它,畫它,畫完后再把這些蟈蟈放歸自然。或者大家一起采集狗尾草,做手工。孩子們通過觀察,對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看著孩子們的作品真的感覺到未必要說清楚那些想法從何而來,在繪畫的過程中,長長短短的線條自會有闡述!王曉野把畫的意義交給孩子們,他們是美的傳遞者。從孩子們的作品里看到了生命氣息,有了生命個性的“本源”,接下來要讓美“美”得有意味,一個美的意味源自心靈,喚醒了心的純粹,美就與眾不同。
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支教、送教、走教。網絡課堂正在賦予鄉村教育更多的可能性。在2016年6月,王曉野就開啟了網絡直播課程,她的課堂從30人到300人,到3000人,到現在的15000人。通過上海互加美麗鄉村,讓王曉野結識了更多堅守在偏遠山區,為鄉村兒童默默奉獻的老師。貴州省赫章雙河小學特崗教師李美,是她用一臺上大學時舊得不能再舊的筆記本電腦,用自己手機里的流量,帶領班級18名孩子,一直堅持學習山里紅美術網絡直播課程。李美老師說:“屏幕雖小,但視野寬闊”,“不怕擁擠,只為換取一個心靈回眸”。她的堅持讓王曉野感受到自身肩負的責任,更點燃了她扎根鄉村的教育理想!
王曉野希望,未來可以用一支簽字筆,一張畫紙,一個網絡平臺,為更多的山里娃帶來了別樣的童年!王曉野探索借助互聯網科技打破了學習的圍墻,以演示重構未來的課堂。目前,山里紅美術,服務于全國17個省224所學校532個班級15000余名學生。山里紅美術成為鄉村教育改革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