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平
摘 要:食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是保證食品檢測真實性、準確性、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在當前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背景下,做好食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勢在必行。本研究從質量控制圖、比對測試、標準物質、回收率試驗、檢測能力驗證等方面就食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技術進行了簡要分析,以加深對質量控制技術方法的了解,為實踐操作提供有益指導。
關鍵詞:食品檢測;質量控制;食品安全;檢測實驗室
質量控制是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食品檢測實驗室整個工作流程。其目的在于將食品檢測實驗室檢測結果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最大程度保證食品檢測的準確性、時效性、可靠性。在質量控制中,控制技術與方法的合理運用是關鍵。掌握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技術并將其科學、合理地應用到實踐中,可有效提高質量管理質量。以下是筆者對食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技術的幾點認知。
1 質量控制圖的運用
質量控制圖是食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技術方法。它在假設檢驗原理指導下,用橫坐標描述樣組編號,用縱坐標描述檢驗樣品質量特征,以根據樣品質量特征計算得到的中心線、上控制線、下控制線為誤差分析判斷標準。通過將食品檢測過程中,抽樣計算得到的數據點按照次序標準,根據數據點連接所得折線在上下控制線范圍內的波動,判斷工序是否在控制狀態內,便于找到工序誤差及其成因[1]。質量控制圖能夠對食品檢測實驗室各階段的控制質量情況進行評估,達到質量保證、質量改進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質量控制圖作用的發揮受數據收集影響較大,保證數據收集的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至關重要。
2 比對測試的運用
在食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中,比對測試以操作簡單、形式多樣、多場景適應、操作成本低等優勢得到廣泛運用。單因素比對是當前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最常用形式。根據比對因素差異,可將比對測試分成“人員比對”“儀器比對”“方法比對”“留樣再測”等多種類型。就人員比對而言,測試時除操作人員不同外,其他因素均相同,對不同操作人員得到的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根據結果一致性判斷檢測結果是否準確、可靠。研究表示,人員比對在食品感官品質檢測、食品檢測新技術應用、食品檢測重要控制環節等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3 標準物質的運用
標準物質是對具備足夠均勻特性的物質、材料的統稱,主要以“量具”身份在測量裝置校準、測量方法評價、物質特性值測量、在線生產產品質量保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就食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而言,主要通過對比分析食品檢測結果與標準物質證書認定標準的統一性,確定質控效果,探尋問題原因,進行問題改正。在應用標準物質時,為保證其應用價值的最大化發揮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科學選擇標準物質,使其構成成分、濃度水平等與被檢測樣品基本保持一致,避免標準物質選擇不適宜造成誤差;②注重標準物質質量,避免過期標準物質、性質改變標準物質在實踐中的應用;③盡可能提高標準物質精準度,通常其精準度應明顯高于被檢測樣品預測精準度。
4 回收率試驗的運用
回收率試驗主要是指在被檢測樣品中添加一定質量或濃度的已知物質,將測定結果與已知物質檢測結果進行對照分析。通過結果增量在添加已知量中的占比(加標回收率)進行質量控制效果判定。一般情況下,加標回收率越高,定量分析所得結果的準確性就越高。在應用回收率試驗進行食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空白加標回收率試驗或樣品加標回收率試驗,并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保證加標樣與被檢測樣品按照同樣方法、同樣步驟進行同時測定;加標量盡可能與樣品待測物質含量相近;加標量需要控制在待檢測物質含量的3倍之內;待測組分濃度水平不足0.1 mg/kg時,加標回收率的允許范圍在60%~120%,待測組分濃度水平在1~100 mg/kg時,加標回收率的允許范圍在90%~110%,待測組分濃度在100 mg/kg及以上時,加標回收率的允許范圍在95%~105%[2]。
5 檢測能力驗證的運用
食品檢測不僅受實驗室材料、試劑、設備等因素影響,也受實驗室工作人員影響。加之在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中,需要由人完成質控。對此,能力驗證在質量控制中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可通過實驗室之間的比對,尋找實驗室內部不足,進行針對性、計劃性改善,提升實驗室檢測水平。
6 結論
總而言之,食品問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關注的重點問題,食品安全作為食品問題中的重點,與人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息息相關。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前提,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任務。食品檢測機構應建立牢固的食品安全防線,加強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體系建設,保證食品檢測結果準確、可靠、有效。
參考文獻
[1]付琳.化學儀器分析技術在食品檢測等領域質量控制中的應用研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2):79-81.
[2]孟欣,溫福田,趙海鑫.食品檢測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技術[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22):7819-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