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好聲音》自2012年播出以來,至今已經走過8個年頭。最初購于國外的《The Voice of Holland》,經過本土化改造后,受到中國觀眾的熱捧。而后國內開始了音樂類綜藝的熱潮,但是無論怎么變化,《中國好聲音》似乎已成為國產音樂節目的套路。本文通過研究國內音樂類綜藝節目的發展來看而今的節目創新。
關鍵詞:音樂;創新;發展;模式
《中國好聲音》的前四季模式引進自《The Voice of Holland》(荷蘭之聲)。同時《荷蘭之聲》也被引進到多個國家,如英國之聲《The Voice(U.K)》、美國之聲《The Voice(U.S.)》、愛爾蘭之聲《The Voice of Ireland》。《中國好聲音》的火爆為國內音樂類綜藝節目打開了一扇門,一時間很多音樂類綜藝節目呈現井噴式增長。
一、《中國好聲音》的節目特色
在《中國好聲音》引進中國之前,國內已經有過音樂類綜藝節目,比如當年非常火的《超級女聲》、《超級男聲》等綜藝節目,但是這類綜藝節目都是評委或導師單項選擇選手的,選手在賽場上不具備選擇的主動權。而《中國好聲音》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禁錮。
《中國好聲音》這一模式實際上是“反選秀”的代表。在《中國好聲音》引進之前,國內很多零門檻選秀的節目收視率紛紛下降,選秀節目開始走下坡路,連當年火爆一時的《超級女聲》也不例外。放眼國際社會,亦是如此。《美國偶像》在2010年已經播到了第九季,但是收視率也是一路下降。全球范圍內的選秀已經進入了飽和期和審美疲倦期。
浙江衛視將目光投向了“反選秀”身上。原因是荷蘭一個叫《The Voice》的節目創新了選秀形式,在只有1600多萬人口的荷蘭,收視人口約300萬。如此高的收視率意味著這檔節目必然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這檔節目所采取的方式便是“反選秀”。
反選秀是什么意思呢?浙江衛視負責節目內容生產的副總監杜昉這樣理解——首先,“反選秀”與零門檻的選秀不同,“反選秀”的門檻一定要高。其次,不搞海選,“所有選手必須來自于唱片公司推薦、音樂人推薦、網站推薦,也可以有很多老百姓推薦說‘我們這里發現一個人才。最主要的還是要唱得好。”第三,評判交給專業人士而不是投票海選。在這種模式之下,參賽選手擁有了一定的主動權,選手一改以往節目當中只能被選擇的狀態,在“反選秀”模式下,參賽選手也可以自由選擇導師。雙向選擇讓人眼前一亮,成為了節目的創新點所在。
除此之外,節目主打聲音品牌,對于所有的學員都只有一個評判標準,那就是聲音。在很多音樂類選秀節目中,其他各類影響因素的占比甚至已經超過了音樂本身。在選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外貌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比賽的公平性,同時也讓很多外貌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卻真正有實力的人望而卻步。《中國好聲音》的這一模式,改變了這種弊端,因而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另外,《中國好聲音》并沒有刻意打造選手與導師之間的界限感,二者之間的隔閡相對較小。在“好聲音”的舞臺上,導師可以和選手一起同臺演出。評委和選手之間亦師亦友,相處融洽,這也是節目的一大亮點。
《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絕不僅僅只是這檔節目的成功,同時它也為眾多選秀節目提供了發展新思路。如何在同質化的內容當中殺出一條血路,《中國好聲音》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檔音樂類綜藝最重要的應該是音樂本身,而在國內大部分平臺把娛樂化因素放大之際,《中國好聲音》能夠清醒地認識到本質并積極拓展創新,是傳統電視節目的難能可貴之處。
二、國內音樂類綜藝瓶頸突破
在《中國好聲音》爆火后,國內出現了很多音樂類綜藝節目,如《中國最強音》等。但是這些節目因為不具備鮮明特色以及市面上同質化節目過多而收視慘淡。但是在這當中有一匹黑馬殺了出來——《中國好歌曲》。
《中國好歌曲》的模式一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但是這個節目著重強調了歌曲的原創屬性,使它在一眾音樂類節目中脫穎而出。《中國好歌曲》的定位完全不同于《中國好聲音》,在《中國好聲音》爆火的時候,《中國好歌曲》的出現既在一定程度分流了,也讓用戶不由自主地對這兩個節目進行對比。在對比中增加了《中國好歌曲》關注度和流量。
在《中國好聲音》中,選手上場前會有背景講述的視頻播放,但是上場之后很多選手還是會繼續講一些自己背后的故事,在一檔音樂類節目中這樣的安排顯得十分刻意,而且嚴重消耗觀眾耐心。剛開始的時候觀眾可能會覺得感動,或者是有看點。但是隨著播出時間的增加,觀眾的耐心也在被消耗。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中國好歌曲》,這個節目將重點放在了歌曲本身,在一定程度上為節目積累了好感。
由此可見,對于節目發展來講,節目的特色與創新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清晰明確的定位也是節目得以發展的助力。《中國好歌曲》創新的成功主要在于落腳點把握的準確,使節目收獲了一批垂直的、穩定的節目粉絲。
后續,對音樂進行細分的綜藝也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當中,如《中國有嘻哈》等。這類節目將音樂風格進行了細分,雖然接受群體相較于《中國好聲音》來講會少一點,但是正因為節目對于音樂種類的細分,才更有可能牢牢地把握住垂直的受眾。像《中國好聲音》這種將所有音樂歸在一起的,受眾面會更廣,但是粉絲基礎不強,很容易導致“脫粉”現象的產生。
音樂風格細分的綜藝還有一個好處在于,可以將小眾音樂帶向大眾,讓更多人熟知這類音樂并產生社會影響。正如《中國有嘻哈》播出之后,網上掀起了一陣“說唱潮”,很多網友紛紛用“freestyle”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在這之前,說唱文化卻并未被大眾熟知。在說唱文化被大眾接受之后,網絡上說唱作品的播放量也逐漸攀升。
在面臨一系列社會事件的時候,說唱作品也充當了重要角色。2017年,中國說唱團體天府事變的一首《This is China》火爆了網絡,獲得了共青團中央的轉發。說唱當中充滿了對于祖國的熱愛,無數網友產生共情,紛紛在評論區表達自己對于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從曾經的小眾文化到如今影響面的巨大,音樂類綜藝正在突破圈層,尋求新的發展。
三、結語
音樂類電視節目是需要不斷創新的,沒有創新的節目只會淹沒在同質化的浪潮中。市場需要新的節目形式出現,利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迅速的特點,節目制作方應當加快節目創新的推進,從而更加準確地抓住受眾。
參考文獻
[1]龔辰晨.淺析電視節目模式的改編及其對原創的啟發——以《中國好歌曲》為例[J].今傳媒,2019,(11):105-109.
[2]黃夢靜.淺談《中國好聲音》的品牌延伸策略與方案[J].視聽,2019,(8):58-59.
作者簡介:
沈相姍(2000.1月——)女,漢族,河南鄧州人,西南科技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