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幼兒園關愛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幫助幼兒在“愛己、愛人、愛社會、愛國家”中學會感受愛、體驗愛、理解愛與創造愛,從而提升幼兒的關愛意識,養成關愛他人的意識和行為。我園將關愛教育滲透到幼兒園的方方面面,通過突破原有課程理念、拓展課堂設置以及家園共育三個方面實施關愛教育實踐。本研究從關愛教育與幼兒成長的關系、關愛教育園本化的實施及其實施成效等三方面闡述我園關愛教育的實施現狀,力求幼兒在關愛教育的系列活動中感知愛與體驗愛,推動我園關愛教育的優化實施。
【關鍵詞】關愛教育;幼兒園課程建設;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0)10-0049-04
【作者簡介】鄭娟(1971-),女,上海人,上海市靜安區銀都幼兒園園長、幼兒園高級教師。
幼兒園關愛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一系列富有體驗性和實踐性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學會感受愛、體驗愛、理解愛與創造愛,促進幼兒養成關愛他人的意識和行為。為此,我園突破原有課程理念,基于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豐富活動組織形式,積極探索關愛教育園本化課程建設的實施方法,以完善我園關愛教育的園本課程體系。
(一)關愛是幼兒良好品質養成的關鍵要素
關愛包含關愛認知、關愛情感和關愛行為,是由情到知再到知情合一的過程。關愛是在個體社會性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構建起來的,關愛的培養在幼兒心理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形成直接影響著幼兒社會性發展和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二)關愛教育應以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為重要前提
關愛教育不是律令式的教育,而是體驗式的教育。從幼兒園的課程內容來看,傳統的關愛教育是通過園內的游戲活動、生活活動與學習活動來達成的,幼兒體驗真實情景的機會不多,導致幼兒接收了較多關愛認知的內容,而未能形成關愛情感和關愛行為。為此,我們要打破空間的壁壘,走進大自然、社會與生活中,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接受愛的教育,鼓勵幼兒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周圍的人對自己的愛,并嘗試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對自己、他人、自然以及社會的愛。
(三)關愛教育是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幼兒需要通過愛來認識外界事物,了解自己與他人,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成人對幼兒給予及時的肯定,能夠讓幼兒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發現自己的價值。關愛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交往能力的提高,在同伴合作中提升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突破課程理念
我們堅持以幼兒為本,充分挖掘生活、社會、自然等資源,為幼兒提供真實的學習環境,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交流與體驗,從而幫助他們獲得真實的成長。例如,在“我們認識身邊的人”活動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觀察圖片——認識他是誰——從事什么工作——與生活或情感相結合”;現在,我們會選取與日常生活相關、幼兒經常看到卻不太了解其內涵的職業,如中藥店的醫師。我們與幼兒一起走進社區和中藥店,在了解其工作性質的同時,幼兒對中藥也有了初淺的認識。基于真實環境的活動,能夠在幼兒的心理世界與成人的現實世界之間建立起相互交流的空間,通過幼兒的親身感受和體驗,觸動他們的內心,積累相關經驗,從而推進幼兒學習興趣的增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可見,在關愛教育園本化過程中,我們需要落實全方位、多元化的課程目標,力求將過去平面化的教育方式變得立體,將課堂中的被動接受轉變為走出幼兒園、走進社會的情境化體驗,將幼兒對身邊人職業的純粹認知擴展為對他人的關心與關愛。
(二)拓展課程內容
1.“移動課堂12+”活動
“移動課堂12+”活動是我園開放課堂中的幼兒活動項目,主要是對社會資源的分析與利用。我們結合課程的需要,讓師幼走出幼兒園或將資源引入幼兒園中,并對符合小中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的社會資源進行分析,設計能夠促進不同年齡段幼兒關愛情感與關愛行為發展的“移動課堂12+”活動方案,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愛與被愛。
“移動課堂12+”的活動內容分為小中大班各4個部分以及若干個常規的“大帶小”活動(如表1所示)。“移動課堂12+”活動,打破了以書本教材為唯一教學內容、園內活動為唯一教學形式的界限,將社會資源作為幼兒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素材,拓展了幼兒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這些活動內容的呈現,需要教師關注幼兒對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興趣,需要教師思考資源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是否符合幼兒的發展以及他們本身的生活環境。
2. 游戲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為此,我們嘗試了大班混班游戲。在混班游戲過程中,幼兒的游戲伙伴從同班級幼兒擴展到其他班級幼兒,游戲后的分享交流環節也采取了混班交流的方式。例如,在游戲“海島度假村”中,游戲的靈感來源于大一班的悅悅與父母一起度假的生活體驗,大二班的辰辰因為有度假生活的體驗,補充了很多悅悅沒有想到或者沒有經歷的細節,如在海邊曬太陽需要遮陽傘、海邊有人送飲料等。教師鼓勵他們:明天你們一起試試,開個海島度假村吧!第二天,在教師的協助下,悅悅、辰辰以及大一班、大二班的幼兒開始了“海島度假村”游戲。混班游戲中,幼兒之間逐漸熟悉,他們開始關注同伴的需求,在相互認可中成為了好朋友。可見,混班游戲中幼兒不僅能夠關注到與本班幼兒的交往與合作,也在與其他班級幼兒交往中,關注同伴的需求,嘗試與陌生人打交道,從而結交更多的朋友。
3. 生活活動
《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為此,我們在每年九月份都會開展為期一周的“開學關愛周”活動。我們會邀請大班部分幼兒作為代表,他們會戴上可愛的動物頭飾,提著糖果籃,在幼兒園大廳門口等待所有小班幼兒的到來。他們每見到一位小班幼兒都會熱情迎接,遞上糖果,并說上一句歡迎的話。大班幼兒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鼓舞著小班幼兒,幫助小班幼兒減少入園焦慮,大班幼兒的行為也感染了家長,家長見到這般情景都歡歡喜喜地送孩子進幼兒園。此外,在一日活動中大班的哥哥姐姐還會去小班,為小班幼兒加油打氣。他們分享貼紙,安慰哭泣的幼兒,折紙送給小班幼兒,表演節目等。這些關愛的舉動能夠幫助小班幼兒短暫地忘記憂傷,激起他們對幼兒園新生活的向往。
4. 課程環境

我們以幼兒園關愛教育目標為引領,以“一日活動皆課程”為研究導向,力求讓關愛教育滲透到幼兒園的角角落落和方方面面。例如,我們依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對關愛的理解,在我園三個樓層的走廊處分別創設了小班的“小別離、小關愛”、中班的“樂拍小達人——發現身邊的關愛”、大班的“樂活小記者——我們的宣傳海報”等環境。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我們關注生活中的關愛細節,讓幼兒知中生情、情中促行、行中生情,從而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
5. 特色活動——“大帶小”、主題大活動
“大帶小”活動已是我園的常態化活動,包括“關愛周”活動、混齡運動、混齡散步等。“大帶小”活動,能夠讓年齡較大的幼兒感受到自己是哥哥姐姐,嘗試學會關心他人,愛護弱小,從而樹立初步的責任意識;年齡較小的幼兒獲得了關心和愛護,豐富了自身的情緒情感體驗。同伴之間的交往與合作促進了幼兒的情緒情感發展,也增強了他們的責任心和自信心,讓幼兒體驗到了關愛與被關愛。
主題大活動是浸潤關愛行為的活動,主要有義賣活動、垃圾分類等。每學期我們都有義賣活動,與湖北山區對接,捐贈圖書,義賣玩具,籌款捐給有特殊需要的幼兒,讓愛的關懷延續下去。此外,我們還與小區居委會一起,共同打造垃圾分類小能手,以打卡積分的方式,督促幼兒認真踐行垃圾分類。這些浸潤式的參與,讓我園的關愛教育課程更具實效。
(三)家園共育
幼兒關愛行為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更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家庭與幼兒園要加強溝通和聯系,實施同步教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關愛行為。
1. 關愛教育的源泉始于家庭
家庭中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是幼兒最親近的人,幼兒最早感受到的愛是來自家人的愛,因此我們實施關愛教育的起點是幼兒對愛的感受。我們給幼兒的父母布置了“小任務”——每天抽時間向孩子表達愛,可以是緊緊的擁抱,或是一句“寶貝,我愛你”,或是淺淺的晚安吻。活動實施后,我們發現幼兒也將自己在家中感受到的愛帶進了幼兒園,在“娃娃家”游戲中,經常看見“媽媽”會給“寶寶”晚安吻,幼兒之間的告狀行為也減少了。
2. 家園共育是關愛教育的保障
出于對幼兒的輔助以及安全的保護,多數的關愛教育活動需要家長志愿者的參與。例如,在小班“愛的書單”活動中,家長充分利用寒假時間,每天進行十分鐘的關愛繪本閱讀,營造家中人人愛閱讀的良好家庭氛圍;在中班“玩具分享站”活動中,家長與幼兒一起選擇玩具進行分享,家長可以給孩子講述玩具背后的關于愛的故事,尊重孩子交換玩具時的選擇,和孩子交流活動中的收獲;在大班“樂活小記者”活動中,家長幫助幼兒收集有關動物的資料,加深孩子對動物的認知,激發孩子對動物的愛,輔助孩子完成保護動物宣傳海報的制作等。在外出實踐活動中,家長志愿者的人數超出了預定名額,很多家長都愿意參與活動,為活動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3. 通力合作,深化關愛教育
幼兒關愛行為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在我園關愛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注意采納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每學年,我們都會開展家長聽證會,聽取家長的寶貴意見。家長也提出,要多維度地滲透關愛教育,為孩子近距離接觸社會提供機會,在加深幼兒對關愛行為理解基礎上,為他們創設運用關愛行為的機會等。我們積極采納家長的有益意見并融入我園的關愛教育系列活動,我們深知,只有家園密切配合,才能更凸顯關愛教育的作用和價值,才能培養出富有愛心的孩子。
(一)促進了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
1. 對愛的感知
我們深入挖掘關愛元素,通過一系列走出課堂的活動,幫助幼兒將關愛植根心田,讓幼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感知,從固定課堂到移動課堂,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樂拍小達人”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帶著相機走進幼兒園和社區,捕捉各種“愛”的瞬間;在秋游活動中,幼兒帶著相機拍攝動物園中動物之間的“愛”;在“行走一公里”活動中,孩子在幼兒園附近的街道上行走,感受并發現周圍環境中愛的元素,如垃圾分類人人參與、將古銀杏樹用欄桿圍起來進行保護等。幼兒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不僅開闊了眼界,也提升了觀察世界的能力,還能深入感知身邊各種愛的元素。
2. 對自己的關愛
在“愛”的活動中,幼兒了解和學習了很多愛自己的方法,如“行走一公里”活動不僅幫助幼兒鍛煉了身體,還增強了自信,讓他們信心滿滿地去做對自己身體有益的事情。隨著關愛自己的教育不斷深入,幼兒逐漸將保護自己、照顧自己的行為進行內化,他們能在關愛自己的內驅力下,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識,保護自己。
3. 對他人的關愛
在對他人的關愛教育中,我們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理解自己與身邊人的關系,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對身邊人的愛。以“奇妙的中藥店”為例,我們通過前期的調查表,讓幼兒思考“你最想為誰買保健茶”。調查結果顯示,為父輩購買保健茶的幼兒最多(60%),其次是為祖輩購買保健茶的幼兒(28%),3%的幼兒想到為老師購買保健茶,1%的幼兒為同輩購買保健茶。可見,幼兒購買保健茶的對象以身邊的人為主,關愛的對象也以家里人和教師為主。我們還開展了“玩具分享站”“混齡散步”“開學關愛周”等活動,為幼兒的同伴交往提供機會,鼓勵幼兒用“愛”與同伴相處。
4. 對自然的關愛
在對自然的關愛教育中,幼兒了解了動植物的特征,學習愛護動植物及保護生態系統的方法,懂得人與花草、樹木、動物、水環境等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從而激起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并愿意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付出愛。例如,在“樂活小記者”活動中,幼兒在制作動物海報時,幼兒查找了很多與動物有關的信息,邊交流邊制作,他們心中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在野生動物園向路人宣傳保護動物的知識時,幼兒既熟煉又自信,似乎想把自己心中對動物的愛傳遞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可見,幼兒在自主探索中了解了動物,萌發了對動物的關愛,并嘗試將自己對動物的愛傳遞給周圍的人。
5. 對社會的關愛
對幼兒來說,“社會”的概念比較抽象,為此我們將關愛社會具象化,如遵守社會規則、尊重國歌和國旗等。在實施關愛教育活動中,幼兒了解了社會規則,如過馬路時會提醒爺爺奶奶走人行橫道線,坐車時會提醒爸爸媽媽禮讓行人,在小區里玩耍時會提醒爺爺奶奶小聲說話,等等。通過豐富和拓展關愛教育的內容,靈活選擇形式多樣的教育策略,幼兒在感知體驗中增強了關愛意識,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1. 解讀幼兒,增強了兒童意識
有愛的教育才是科學的教育。我園教師強調以體驗式活動為主,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體驗機會,讓他們切身去感受和了解愛的含義,從而讓幼兒更好地去理解愛、感受愛、表達愛。在我園實施關愛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幼兒的支持者和推動者,注重活動過程中的師幼互動,尊重幼兒個體成長規律,允許幼兒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從而有效提升了自身解讀幼兒的能力。
2. 尊重幼兒,增強了調整與反思意識
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在逐漸“去自我中心”的過程中形成的,分享中包含了平等與博愛思想,這與我園的關愛理念高度契合,而且能夠幫助幼兒學會分享,對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至關重要。例如,在“玩具共享站”活動中,教師提出“物品交換背后的意義比物品本身更重要”的理念。之后,在幼兒彼此交換玩具的過程中,教師尊重幼兒,讓他們在共享玩具的過程中,以自己的方式與同伴進行交往和合作。教師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幼兒如何與同伴協商,如何讓別人愿意與你交換和分享。活動結束后,教師從幼兒角度出發,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反思。
關愛教育是我園的特色課程,在未來的課程研究中,我們將從兩個方面完善我園的關愛教育課程,一是關愛教育與學科領域的有機融合,如圍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南》等目標,如何在凸顯整合性、主題性、科學性的基礎上,將各個領域進行有機融合;二是完善關愛行為培養成果的評價體系,如如何評價幼兒在園的關愛行為、如何對幼兒在各項活動中的關愛行為進行分層評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