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闖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學工作也不斷取得了一些進步,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時候,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素養和能力。閱讀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老師在講解語文知識的時候,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圍繞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話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02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小學生,有義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語文學科是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很多傳統文化和歷史人物,老師通過對語文教材的講解,讓學生可以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提高學生分析文章的能力。老師在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時候,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聽說讀寫是學習語言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在日常教學中卻忽視了對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師要利用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材現狀分析
閱讀對于教學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現狀的閱讀教學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第一,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老師基本上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依據教案上的內容按部就班進行講解,學生知識對基本的內容有所了解,這些語文知識只能應付考試,在講解語文知識的時候,并沒有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使得學生意識不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幫助學生建立傳統文化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學生可以通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技巧,幫助學生構建語文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在語文課堂對傳統文化進行滲透,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第二,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這就體現語文知識在進行講解的時候,要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上,使得學生可以全面提高學習能力,更加理解語文教材中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幫助學生了解文章重點內容。事實證明,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用于學生對閱讀的需求,因此,語文老師應該創新閱讀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自身閱讀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的好習慣,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部中可以自主閱讀。
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1.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
以往的教學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的時候,缺乏閱讀的興趣,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辦法得到顯著提高。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需要語文老師在對語文知識進行講解的時候,適當地滲透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語文科目也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老師應該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掌握閱讀的技巧。語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但老師在講解語文知識的時候也不能過分依賴于教材內容,要在尊重語文教材的基礎上,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得學生可以體會到語文課堂的趣味性。
2.挖掘課文精神內核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小,理解能力還沒有得到完善,在學習語文知識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老師在講解語文知識的時候,應該讓學生了解文章中的內容,讓學生可以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老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應該對文章進行深度挖掘,讓學生通過課文對文章的寫作意圖有所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幫助學生對文章進行總結和歸納,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技巧。在講解課程之后,老師可以通過閱讀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強化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閱讀和寫作是分不開的,二者之間緊密相連,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豐富傳統文化知識
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傳統文化知識相距甚遠,無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能力。老師在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的時候,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教學意義,讓學生通過閱讀拉近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得學生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滲透傳統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基礎,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理解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得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
三、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具體應用
1.在語文課堂中貫穿傳統文化
語文課堂是學生的主陣地。由于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缺乏自主性和自控力,還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老師充分利用好課堂45分鐘的時間,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盡可能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老師在講解火燒圓明園這一課的時候,要對文章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生字詞,在此基礎上開展閱讀和教學工作。老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或者是電影片段,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在對文章進行朗讀的時候,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得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飽含深情,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2.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傳承傳統文化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語文知識,還要讓學生將語文知識進行運用,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幫助學生對知識活學活用。老師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講解,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課堂上,應該采用課內外結合的方式,在課余時間舉辦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加活動的時候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
例如老師在講解北京的春節這一課的時候,可以開展課外活動,或者是舉辦主題班會,讓學生對傳統節日更加了解。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學生了解和學習。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春節的由來,春節的習俗有哪些等等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集中精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后,老師可以開展關于傳統節日的課外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加深對傳統節日的印象,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感受傳統文化
語文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倘若老師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讓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閱讀方式掌握傳統文化的學習意義。
例如老師在講解將相和這一課的時候,課文就是講述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在講解完基本課程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認識到二人之間的友誼,使得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和其他學生互幫互助,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方式,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傳統文化是先人智慧結晶,學生應該學習和借鑒,繼承和發揚,使得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讓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朱文平《傳統文化滲透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及措施》,《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2] 呂紅霞《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再探》,《教育界》2018年第12期。
[3] 甘占芳《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二要》,《青海教育》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