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瓊
摘 要:引入傳統文化教育可以給學生帶來豐富的課堂內容,尤其是在初中美術教學的課堂上,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在整個美術教學過程中,把美術教育的知識同傳統節日進行融合,能夠促使學生產生美術學習的興趣,進而強化藝術實踐帶來的效果。本文以端午節為例,從節日背景到節日內容,再到節日的反思,深入分析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課堂上的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美術課堂 傳承與弘揚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29
中國傳統文化的范圍非常廣泛,文字、書法、美術等都屬于傳統文化這個范疇。傳統文化與師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國人的靈魂所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既是國人的責任,又是教育的終極使命。美術學科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這就需要初中美術教師能夠擁有文化的自覺意識,在課堂上有效融入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并透過傳統節日的深度分析,讓學生更加理解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課堂上傳承與弘揚的價值。
一、案例背景分析
傳統文化在很多學科教育上都有應用,而且產生的效果也較為理想。進行初中美術教學的時候,若有效引入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創造出豐富的課堂體驗內容,有利于學生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把美術教育與傳統節日進行結合,學生更容易發現美術學習樂趣,從而強化對于藝術的深入理解。
剪紙是最為古老化的民間傳統藝術,屬于鏤空藝術的類型,視覺上通過透空感,總能給人一種美好的藝術體驗。而剪紙這門民間藝術又很神奇,只需要利用剪刀和紙就能夠剪成窗花、燈花等多樣化的圖案,每逢遇到傳統節日時,剪紙就會發揮出特有的作用,給節日增添別樣的色彩。比如,在端午節的時候,分析剪紙藝術與端午節的有效結合,不斷優化初中美術教學的質量,以此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二、案例內容分析
教師在美術的課堂上需要利用有效的方法,為學生分析以傳統文化為代表的節日內容,這里我們先以端午節為例。首先,要向學生介紹端午節的基本背景知識,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端午節的內涵,并產生對后面內容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運用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介紹端午節的起源。比如,每年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主要目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當然,關于端午節還有另外的一些說法,有記載說端午節起源于伍子胥,還有人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勾踐的操練水師等。再次,不管端午節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有一點其實是共同的,也是相通的地方,那就是后人在端午節的時候,利用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剪紙等多樣化的形式緬懷先人。最后,端午節的藝術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剪紙藝術來表現端午節中蘊藏的傳統文化內涵。
在美術教師的講解過程中,學生會充分認識到剪紙的藝術,自然會與端午節產生各種聯系,增加對端午節的全面性認識,讓學生不只是停留在紀念屈原、吃粽子節日的簡單形式上面。教師利用傳統文化中的剪紙藝術,充分吸引學生產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并通過多媒體將剪紙作品充分展示出來。比如,在端午節期間,人們會在大門上張貼牛形的剪紙,或者是在大門的下方張貼一對黃紙,這正好契合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元素,在古代表示可以震懾水患的意思,此時讓同學在剪紙的過程中互相進行討論。教師還可以在最后分析端午節剪紙的制作方法,再通過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從而給學生留出自由討論的時間。
學生們在手工制作時可以進行積極討論,總結教師課堂講解的與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有關的文化知識,然后形成課堂討論的氛圍,再讓學生之間互相發表觀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做好指導,針對學生制作上的不足,引發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商標、圖案以及遇到的剪紙圖案與學到的美術知識有什么不同。目前處于新時期,正是網絡、智能手機的天下,生活里每天都離不開這些現代化的工具,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俗藝術仍然需要得到傳承與弘揚。為此,在制作剪紙的時候,可以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去聯想,創造多樣化的剪紙圖案。在美術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會找到剪紙圖案和生活中商標的契合點,從而在制作剪紙中思考設計的理念,以此增強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從心底去認可美術這門學科。
三、案例的具體反思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初中美術課堂上的傳承與發揚,對于學生的個人成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美術教師,在設計美術課程的時候,可以透過傳統文化方面的優勢,吸引學生產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并利用傳統文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陶冶情操,而且還能讓學生的性格得到不斷完善,促使學生在文化的認知方面不斷得以增強,同時也讓學生更加喜歡學習美術這種藝術表現形式。
關于美術課堂的教學,教師要把傳統文化同民俗節日進行結合,并設置課堂的主題內容,讓學生能夠圍繞著主題進行積極實踐,從而利用端午節以及其他民俗節日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體會到實踐帶來的快樂。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在內容上加以創新,而且還要利用多樣化的課堂表現形式,比如利用硬件、軟件為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影視資料或是音頻資料,不斷向學生介紹傳統文化背后蘊藏的歷史內容,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并在多樣化的材料介紹中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促使學生能夠靈活認識端午節的藝術形式,深入理解藝術圖案中蘊藏的傳統文化元素,在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下,為提高藝術的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提高美的感知與認識是美術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但不是美術專業水平的提高。所以,作為美術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在信息化的時代下,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全面提高學生多個角度去感受美與欣賞美的能力,進而更好地發揮出傳統文化的傳承性作用。
在初中美術的課堂上,引入傳統文化的時候,美術教師要注意和學生間建立積極正向的溝通關系,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同時也要建立美術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溝通中產生設計思維的碰撞,更加了解創作的靈感,進而充分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全面提高審美的素養。而作為美術教師,也能夠在這個過程里找到適合引導學生的最好方法,并在講解當中優化課堂的設計內容,不僅提高了教師的美術教學水平,而且還能讓學生的美術學習體驗得以豐富化,最主要的是還讓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了良好的繼續與弘揚。
看過的內容比較容易忘記,學生只有親身體驗過才能產生深刻的印象。在美術教學的課堂當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能只是做表面的功夫,而是要通過眾多豐富的活動,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而言,節日氣氛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仍然是以端午節為例子,節日氣氛的展現不只是前面提到的那些,還可以延伸活動的具體內容,設計有趣且能夠引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內容。比如可以設計與比賽相關的一些活動,在賽龍舟比賽上,可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來觀看。還可以收集粽子禮盒上的圖案,并在班級當中進行集中化的展示,比一比誰家的粽子最美,最具有代表性。
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課堂上的傳承與弘揚本質上并是一件難事,只要美術教師能夠將其作為自己的教學責任與人生使命,在課堂教學中以傳統文化中的民俗節日作為著力點,實踐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綜上所述,美術這門學科以創意見長,在課堂上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就能更好地發揮出傳統文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雒剛《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的研究》,《都市家教(月刊)》2017年第12期。
[2] 余友德《民間美術資源在中學美術課堂中的滲透及思考》,《美術教育研究》2016年第18期。
[3] 楊美華《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的研究》,《藝術評鑒》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