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靜
摘 要: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而言,傳統文化是其教學內容的來源之一。在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開始嘗試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是,基于師資力量、教學內容結合、教學活動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鑒于此,文章將以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傳統文化滲透現狀為研究對象,探討優化傳統文化應用效率的策略,旨在健全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豐富內容,從而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其道德素養、法治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 道德與法治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5.024
從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價值來看,選擇合適的傳統文化內容以及滲透方式等,才能確保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價值。因此,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師,需要具備正確的教學理念,不斷地去實踐與研究,才能真正地開展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
首先,根據實際的小學教師情況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任課教師是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如語文教師兼任道德與法治教師,這些教師本身專業性不足,在教學過程中精力和時間更多的放在主要學科的教學方面,沒有投入時間和精力研究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更沒有對傳統文化在這一教學中滲透與融入做出相關的研究。其次,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用的傳統文化內容不合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如果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選擇了不符合其認知規律與特征的傳統文化內容,如超出其認知水平的傳統文化、不正確的傳統文化,那么極易對小學生產生不利的影響。例如,國畫或者曲藝的引入,雖然也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卻過于高深,內容不適當的引入會讓他們產生敬畏心理和距離感。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分析
1.精選適合的傳統文化
精選適合的傳統文化融入是助力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實現的重要路徑。首先,可以通過選擇適合的成語來弘揚傳統美德。如懸梁刺股、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等成語,讓學生自己查詢成語的淵源,故事,從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刻苦、努力,從而培養小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刻苦精神。其次,可以引入一些歷史故事,讓孩子們感受古人的美德,例如,引入商鞅“立木為信”的故事讓學生感受一諾千金的重要性,同時感受不遵守信用導致的嚴重后果,從而傳承中國人重承諾的美德。
2.創建多元教學活動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需要創設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性質的傳統文化教學活動,如合作探討型活動,諸如討論一些自己所知道的民俗民風等,讓他們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還可以設置一些比賽活動,例如歇后語比賽、行酒令比賽等,通過競技來感受傳統文化的價值觀、魅力。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一些捉迷藏、“老鷹捉小雞”等游戲,這都是我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游戲,其中蘊藏著追逐、獵物、保護自己等意義,可以督促孩子們放松身心,疏解情緒,增長知識。
3.注重德育實踐,踐行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在《我的環保小搭檔》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制作一些環保小物件,如環保盆栽、廢舊筆管收納盒等,制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物品的二次利用,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從而引導小學生學會保護環境、低碳生活的好習慣,同時發揚我國優秀的德育文化。
總而言之,在當下多元化文化社會中,樹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旗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對社會、個人等方方面面都是具有正面的積極影響的。政府、教育部門、學校、教師都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需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促進實現素質教育改革下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