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娟,張玉龍,任宗玲,李永濤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作為農業生產中最重要、最基礎的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是保障人類生存和生態環境安全的基礎,而肥料是食物安全和農業優質增產的重要保障。因此,《土壤肥料學》是農學、園藝、園林、茶桑、煙草、林學、植保、生態學等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學好此門課程對農林院校的學生至關重要。我國人多地少,飛速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對農業優質增產和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土壤肥料學》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變革。然而,這門課程包括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兩大部分內容,既有理論學習也有實踐訓練,內容龐雜、知識繁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學生缺少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低下,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踐問題能力差。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觀察和經驗,剖析了《土壤肥料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依據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專業培養目標調整,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課時少,基礎內容多,學習任務重,且教學內容不夠與時俱進。華南農業大學《土壤肥料學》課程主要面向農學院農學貿易、農學生物、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等農學專業、資源環境學院生態學專業以及園藝學院園藝專業等專業的本科生開設,理論課和實踐課各32個學時,是獨立的兩門課程。盡管理論課32學時看似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的標準課時設置,但由于《土壤肥料學》課程是由《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兩門課程有機結合而成的一門學科,內容涵蓋土壤科學和肥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知識,知識點繁雜、內容繁多。土壤科學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組成、理化性質、分類及其科學開發、合理利用與管理措施等,肥料科學部分包括植物營養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學肥料、有機肥料和復合肥料的性質及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等。兩大部分的內容不僅涉及面廣,而且需要學生深入靈活掌握,才能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用于指導實踐,因此,學習任務非常繁重。
教師要想在課堂將全部內容講授,32學時需要安排的滿滿當當。目前華南農業大學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盡管教師在課件制作時已經幾番精選準備授課內容,但因為教學大綱涵蓋的內容較多,在目前32個學時內講授完全部內容,時間依然非常緊迫,教師一直在疲于講授,與學生互動時間非常有限,導致后果常是教師臺上講得口干舌燥,一陣眩暈,學生臺下聽得頭昏腦漲,一片空白。這種教師一講到底的“滿堂灌”模式使得教學效果不佳。教師講課節奏快,學生跟不上,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目前,筆者學校針對各專業選用統一教材,即陸欣教授和謝英荷教授主編的《土壤肥料學》(第2版)。該教材同時入選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目錄,內容豐富,是一本很好的教材。然而,一方面由于該教材始編于2002年,再版于2011年,距今分別已有18年和19年之久,內容缺乏知識更新,另一方面,不同專業選用統一教材教學內容過于寬泛、缺少不同專業培養目標的針對性。
作為大部分學生都極其排斥的農業類學科,相關專業的學生大多并非第一志愿,缺少專業自信,對課程不感興趣。筆者上課過程中幾乎每學期都會遇到課程上到不到一半,發現學生少了,一問方知有學生轉去其他專業了。就課堂聽課效果而言,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聽課時也的確睜大眼睛,沒有任何小動作,神似全神貫注聽講,但講完立即提問時,卻發現學生完全不知老師所云。有部分學生反映,他們也知道這是門專業基礎課,很重要,也很想認真學,但需要記憶的內容太多,又比較枯燥,這堂課聽的時候好像都聽懂了,下堂課時又完全忘記了。
Spooc等在線視頻課程的沖擊,造成學生不珍惜課堂聽課機會。很多學生自認為現在在線學習平臺眾多,即便課堂沒有好好聽課,過后仍有機會通過更好的網課資源補課。自2001年4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在《Times》雜志上率先宣布啟動開放式課程計劃(MIT OCW)以來,MOOC教學模式改革掀起狂潮。蜂擁而出的慕課,翻轉課堂,層出不窮的在線課程和慕課資源[2],讓學生很容易產生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抵觸和反感,覺得這些知識都可以輕易從網上學習到,沒有必要非得受時間和地點限制把自己困在課堂上。但作為一門實踐和經驗型學科,學生無法僅僅依靠在線課程完成《土壤肥料學》的深入學習和知識掌握。
目前,華南農業大學設置的土壤肥料學實驗主要有主要造巖礦物與成土巖石觀察、土壤機械組成的測定、土壤有機質的測定、土壤酸堿度及緩沖性能的測試、土壤成土因素及剖面形態的野外觀察、土壤分析樣本的采集和制備、植物的溶液培養與缺素培養、植物營養失調癥狀幻燈片觀察、主要化肥的定性鑒定等。實驗范圍涉及了土壤、植物和肥料多個方面,各個實驗之間相對獨立,缺少聯系性,很難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的聯系起來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更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形式,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由于《土壤肥料學》是實踐性和應用型極強的學科,如果以學生直接記住各知識點為目標,課堂學習任務就會很重,且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將知識點融于專題之中進行講授將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筆者在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訪學期間,旁聽了半學期的《微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課程,發現東安格利亞大學在進行本科生課程設置時采用module的形式,一門課程教學團隊由一名課程負責人和10多名教師組成,課程負責人與國內的主講老師不同,這名組織者主要負責課程內容和教師的安排、學生的管理和溝通、只參與少部分教學。一門課程由十多位專業教師講授,每位教師只講授自己擅長的領域,講授內容基于相關的基礎知識主要講授本領域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研究動向,有些類似國內研究生的授課模式,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已經了解了相關的基礎知識才能夠跟上節奏,這樣的授課方式將知識點巧妙的融于各專題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時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得以接觸最新的研究成果,進入實驗室能夠很快適應研究工作。而國內目前本科生授課與高中生授課方式相差無異,因此對《土壤肥料學》的授課可以采取專題式授課方式,以問題為導向,將基礎知識融入各個專題,學生根據問題找答案的過程中輕松掌握基礎知識,同時提高理論指導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合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積極推進傳統教學模式和新型教學模式的融合,鞏固教學效果。近年來,大量慕課、微課資源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無法掌握全部的相關知識,那么這些在線資源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鞏固學習成果。在線課程的隨時性、便捷性、可重復性是傳統課堂無法相比的,畢竟傳統課堂受授課時間、地點等諸多限制,因此將現在豐富的線上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將在線課程作為學生課后知識鞏固和復習的重要工具。在很多教學研究論文中,很多人主張讓學生首先利用線上平臺,通過聽課提前預習并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1],然后到課堂上再通過與老師討論啟發思維、加深認識。但對此,筆者并不認同。慕課也是某些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前錄制好的視頻,學生在未進行課本預習之前,就直接看視頻聽課,難免變成了利用了新科技的接收式或填鴨式學習,影響學生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性,限制學生自我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但如果將在線課程學習作為課堂授課后的課后知識點鞏固和復習環節,學生對知識已經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再觀看視頻時一方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選擇性接受視頻中的解釋。如此,既保證了“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又避免了視頻理論學習帶給學生的被動接受知識”。
重視討論和有效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重視課堂教學,不是就按部就班、循規蹈矩,教師在講臺上口干舌燥的講,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的聽。教學,教與學,顧名思義,是有人教、有人學,這是一個需要緊密互動的過程。因此,重視課堂討論和課下交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
討論式教學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而且在教師提出的問題引導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可以批判性的學習知識,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因此,討論能夠促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加深和鞏固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此外,討論和交流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和教學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重視教學效果評估,完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信息反饋機制。華南農業大學教務處下設了學生教學信息委員會,主要負責征集授課班學生對任課老師教學工作的意見與建議,整理匯總后,制成反饋信件,由信息員轉達給任課老師。這個反饋環節對任課老師了解自己的講授效果、及時調整授課內容、方式和節奏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然而,考慮到一個學期僅有一次集中反饋,學生反饋的意見常常比較客氣,且授課老師收到信件時常常已是將近學期末,按照反饋意見作出的教學調整很難及時運用到當前學期。因此,任課老師應該自制一些信息反饋表,在授課一兩次后發給學生,通過匿名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對授課方式、授課內容、授課節奏、課件制作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改進和完善。建立完善高效的教學信息反饋機制有利于教學方式和進度的及時調整,能夠有效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3]。
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安排實驗,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由于《土壤肥料學》教學具有重要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獲得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
本論文針對《土壤肥料學》理論和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內容多學習任務重、學生學習興趣低下、慕課對傳統課堂沖擊嚴重、實踐教學效果差等問題,提出了更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形式,合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重視討論,完善教學反饋機制和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項目組實踐教學模式等有效措施。這些措施的綜合運用將大大提高《土壤肥料學》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