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仙,崔戴飛,裴麗萍,饒和平,徐 荊,錢一分,毛 翠,孔慶紅,戚景云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衢州 324000)
國務院頒發的《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加強對養老服務機構人員的崗前培訓及定期培訓,這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高校要開展高質量、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能力培訓相吻合[1-2]。而養老護理員正是目前養老服務業中較為緊缺的。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社會對養老護理員的崗位需求迫切。為實現職業培訓與社會需求的完美融合,學校與地方政府共建衢州農民學院、衢州女子學院等社會培訓平臺[3]。自2012年平臺成立至今,一直承擔著衢州市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培養工作。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諸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去調研分析原因,探索培訓新思路與新方法。
一是采用傳統護理專業學生使用的《護理學基礎》教材。優點是實操步驟清晰,缺點是其針對的對象是醫院住院病人,過于寬泛,專門針對老年人的內容較少,老年人的生理特殊需要考慮欠缺。二是采用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通用教材《養老護理員》(初級、中級、高級和基礎知識)等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材作為輔助教材。優點是培訓內容考慮到老年人生理特點,比較有針對性,缺點是缺乏人際溝通、營養學、消防安全、失智照護、孝文化、養老護理服務質量管理、安全與事故管理等新型職業能力培訓內容,不能滿足新時代對養老護理員的知識和技能的需求。
目前在養老護理員的實際培訓過程中,增加了生活照料、技術護理、康復護理理論和實操技能等培訓內容,而減少了大綱規定的職業道德、職業工作須知、服務禮儀、個人防護、安全衛生、消防安全和相關法律、法規等人文素養知識。重實操輕人文的培訓現狀,使得養老護理員隊伍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相應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服務意識淡薄,和老年人溝通交流有障礙,導致該群體整體護理質量下滑。
實踐基地主要借用醫學實訓教學中心的護理學基礎實訓室,導致整體培訓過程存在問題:一是實訓時間常與正常教學沖突。實訓室優先保證正常教學,社會培訓實操只能見縫插針。二是缺乏穩定專用的培訓基地,實訓室設施設備、物品數量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實訓室環境布置缺乏養老氛圍,學員很難進入角色。校外培訓實踐基地較為缺乏,無法滿足高質量高標準養老培訓實踐環境和實習指導要求,制約了養老護理員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訓的發展[4-5]。
培訓師資主要來自我校醫學院護理專業教師,師資配備力量不強。參與養老護理員培訓的僅6名師資,其中護理專業本科4名,碩士1名,臨床醫學碩士1名;中高級職稱5名,初級職稱1名。雙師型教師比例才66.67%,平均年齡48歲,沒有校外兼職教師參加。師資隊伍與數量結構不合理,嚴重制約了養老護理員隊伍高素質、高技能水平的提升[6-8]。
為適應養老服務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新任務的需求,對培訓平臺和培訓大綱等進行升級與優化,針對現有培訓大綱進行深入調研與探索,并積極投入培訓實踐環節,從而滿足機構、社區和居家養老的現實需要。
結合本市養老服務人才的崗位需求,為充分適應養老服務發展的新形勢,全方位地提高養老護理員培訓質量,學校組織有豐富教材編寫經驗的教授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校內外實踐教師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培訓改革。從學員的實際出發,量身定制了如《老年護理技術》《老年護理技術實踐教程》《養老護理員技能實訓指導》《養老護理員師資培訓教程》《鄉村護理員(初級)》《鄉村安全員(初級)》《鄉村營養師(初級)》)等一系列看得懂、學得快、用得順、內容精的區域輔助教材。教材資源庫的完善,實現了養老護理員培訓資料的多樣性和完整性。
根據社會需求,將以往的養老護理員培訓大綱進行了顛覆性的優化和升級。根據培訓對象的結構不同,以養生養老服務行業一線員工、管理者等作為課程主要培訓對象。將目前國內外最新的適老環境、健康管理、能力評估、癡呆照護、康復應用、安寧照護等多學科進行整合。以應知、應會、能用、會用為準則進行培訓大綱設計,如圖1所示。升級后的培訓大綱根據養老護理員崗位和層級進行設計,使培訓課程更有針對性[9-15]。

圖1 優化后的培訓大綱
為解決校內正常教學與校外社會培訓教學出現時間與地點沖突的問題,學校單獨建立了老年護理實訓基地,主要用于養老護理員的社會培訓,具體如圖2所示。在整體實訓室建設方面,引進新加坡及美國老年院和老年護理實訓室的設計理念,采用“分區管理、分級護理、醫養結合、持續照顧”的整體化養生養老服務方案。利用“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養老模式和“小單元多功能集中養護”的國際先進養老管理方式,使培訓對象能很快地接受新型養老服務理念。采用科學飲食配置、最佳心理慰藉、最好醫療康復指導、緊急救援、臨終關懷等一系列完善的養老方案設計,迅速提升培訓對象的技術技能水平。同時,積極加強與地方敬老院、福利院等行業企業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拓展建立了一批擁有高技能培訓師資、實踐環境好、充分滿足養老護理員專業實踐需求的校外實踐基地,把課堂延伸至行業企業,如衢州市社會福利院、衢州市康久天頤養老院等知名養老機構成為老年護理校外實訓基地。學員在培訓過程中,能夠在企業導師的帶領下,使養老護理技能得到迅速的提升[16-17]。

圖2 創新升級版養老護理員實訓基地
(1)師資結構的組成除來源于校內老年護理專業教師外,還有來自校外老年機構、老年康復醫院、“三甲”醫院康復科等部門的校外兼職教師,師資結構如圖3所示。目前已建立養老護理員入檔培訓師資二十余人,其中護理本科10名,碩士6名(副教授9名,講師6名,高級實驗師1名),臨床醫學碩士2名(教授和副教授各1名),心理學高級講師1名,中醫護理學副教授1名,平均年齡41歲。學校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專門的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并采取內培外引、專兼結合的方法[18],打造養老護理員培訓專業隊伍。(2)在發展制度方面,建立校內教師每年暑假去企業頂崗實踐的雙向交流合作發展機制。青年教師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校外實踐基地頂崗,了解養老行業企業用人標準、崗位職責、技能要求、操作規范、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職業知識,全面提升教師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支持青年教師赴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養老產業發達國家進修,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積極參加中日養老服務政策及產業合作項目,學習日本式照護普及檢證實驗,并且不間斷地聘請行業企業養老護理實踐專家擔任校內兼職教師,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雙師型”師資隊伍。
學校通過內培外引、新招組建養老護理專業教師團隊,同時采用“雙棲雙崗”制度,聘請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到校內任教。校內教師每年暑假去企業鍛煉1個月,組織校內外專兼職教師集體備課和團隊研修。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承接科研項目等活動,保障了養老護理師資隊伍穩步壯大,學員培訓質量逐年提升。

圖3 創新升級版實訓基地培訓師資
在培訓過程中,根據養老護理員崗位需求進行課程優化設置,合理安排理論和實訓課程,構建以養老護理員崗位勝任力為依據的培訓知識體系。研究出版了一系列區域培訓教材,使教學資源庫更豐富、更實用、更接地氣。
老年護理實訓基地的建設完全模擬真實養老崗位環境布局,設置了完善的實訓教學資源,如無障礙扶手、無障礙衛生間、康復訓練器材、機器人保姆、安全廚房、助力筷等,讓學員進入實訓室便融入養老院職業環境,提前認識和感知未來的工作場景,幫助學員增強職業認同感。
通過創新型培訓平臺升級建設,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巾幗家政培訓示范基地”“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浙江省人社廳就業培訓中心護理人才培養基地衢州分基地”“浙江省家政服務人才培養培訓聯盟衢州分中心”和“衢州市養老護理教育培訓中心”。截至目前,共舉辦培訓班近五十多期,培訓學員累計達4 643人次,為衢州區域打造“養生養老專業人才孵化示范園”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充分踐行了學校堅定不移地走“俯身貼地,提升能力,服務地方經濟”的辦學之路,努力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