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梅,邵 娟,李倩倩
(江西省腫瘤醫院,江西 南昌 330029)
腫瘤患者在治療中會長期且多次進行靜脈滴注治療,而通過為患者行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對減少對局部組織的刺激和血管損傷、避免藥物外滲具有重要意義[1]。若PICC在患者身體中的置管時間過長,加上藥物對患者血管造成的損傷,很可能會使患者產生置管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不僅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與痛苦,也對疾病治療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應探究引起PICC置管并發癥的影響因素,加強相關干預,以減少或者降低并發癥發生[2]。鑒于此,以90例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PICC并發癥相關影響因素展開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7年7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1例,女 49 例;年齡 65~79 歲,平均(70.0±2.3)歲。(1)納入標準:與腫瘤診療標準相符;均進行PICC置管;患者及家屬簽署調查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患者自身有感染疾病;患者和家屬沒有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由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批準,經患者和家屬簽字后獲取患者的資料。
使用硅膠靜脈導管,經嚴格消毒后進行無菌PICC置管操作,采用皮膚外導管(S型10 cm×12 cm)進行固定,使用20 mL的生理鹽水完成脈沖式沖管工作,之后使用5 mL肝素鈉稀釋液(100 U/mL)做封管工作,將無針密閉輸液接頭連接上,使用X線片將導管尖端位置確定下來。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并對患者的置管情況進行觀察,統計出感染的患者。
具體包括:性別、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免疫力低下、穿刺靜脈、置管位置、置管方式、導管類型、導管規格、導管停留時間。
使用SPSS22.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 t檢驗,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導管停留時間、導管類型、置管方式對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發生有一定影響(P<0.05),詳見表 1。

表1 對PICC置管并發癥的影響因素
將表1的變量進一步做逐步回歸分析,得到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OR=2.413)、免疫力低下(OR=1.323)、導管停留時間(OR=4.971)、導管類型(OR=3.381)、置管方式(OR=5.813)是引起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PICC置管主要是使用穿刺導管通過外周手臂靜脈,使導管到達靠近心臟位置的大靜脈,防止手臂靜脈和化療藥物直接接觸,再加上大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快,可以較快地將化療藥物沖稀,避免藥物刺激血管[3]。若是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高,可避免出現因為反復靜脈穿刺而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但是腫瘤患者的PICC置管可能會引起感染,所以應探究可能引起腫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的因素,從而提前做好預防工作[4-5]。
本次調查發現,合并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置管方式、導管類型、導管停留時間是PICC置管并發癥的影響因素(P<0.05)。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為機體免疫功能發生變化,降低了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從而使患者在PICC置管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提高。而導管類型(雙腔)、導管留置時間越長,會增加血栓發生和相關性感染的概率。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為幫助患者避免并發癥發生,應注意以下幾點:在PICC置管中,針對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應注意規律飲食,合理控制血糖,確保血糖在合理范圍內。同時,患者應適當鍛煉,以提升自身免疫力。還應盡量縮短導管停留時間。和盲穿比較,MST(微插管鞘技術)可以使置管成功率得到明顯提升,從而幫助患者有效改善穿刺點滲血、手指腫脹、機械性靜脈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因此盡可能選擇MST置管方式。與單腔PICC導管相比,雙腔PICC導管因為每個管腔較細且輸液速度比較慢,很容易出現導管損傷、導管脫出等相關并發癥。因此,在選擇導管類型時盡可能選用單腔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