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英,朱建麗,姚康景,鄧冬梅,黃 瓊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慢性病主要是指以心腦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腦卒中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1]。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慢性病患者人數不斷攀升,據報道[2-3],我國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3.2億人,每年因慢性病而死亡的患者達到疾病死亡率的3/4,慢性病的疾病經濟負擔占比達到69%。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給長期帶病生活的慢性病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及恐慌,導致患者出現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也降低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直接影響其健康結局和生命質量。因此,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和改善負性情緒是慢性病患者主要的護理目標。筆者通過對慢性病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以期使其提高認知、配合治療、改善心理狀況,為遏制慢性病的發病趨勢、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1)年齡 18~80 周歲;(2)符合慢性病疾病分類標準(ICU-10)[4];(3)確診為慢性病超過 6 個月;(4)小學以上文化程度,可以正常溝通;(5)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排除標準:(1)精神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2)病情不穩定者。將2019年1月1日—2020年3月31日研究期間入住我科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慢性病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40例,女 38例;年齡 41~80歲,平均(70.16±1.56)歲;文化程度:小學17例,初中23例,高中及以上3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人,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模式干預,干預結束后對兩組患者應用自制的疾病認識水平評價表和Zung情緒自評量表進行疾病認識水平和主觀感受的評價,了解患者疾病認識水平有無提高和負性情緒有無改善,以評價干預是否有效。
1.2.1 對照組 按內科疾病常規護理,對患者實施基本的健康宣教,包括入科宣教、解釋病情、飲食指導、解答疑問等,并做好出院后康復鍛煉、遵囑服藥、定時復查等指導,但無具體的干預方案,干預時間和頻次無計劃、隨意性大。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施行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行為干預是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改變不良認知,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目的的一種短程心理療法[5]。科內選派專業能力較強的護理骨干4名和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2名成立認知行為干預小組。筆者負責對小組成員進行系統培訓,包括慢性病相關知識、認知行為干預理論及干預方式等,干預方法具體如下:(1)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第1天進行。首先通過共情、勸說等形式與患者及家屬交談,取得信賴,建立友好關系,再向其介紹認知行為干預的理論及意義,以取得配合,使其認識到提高認知、參與自我護理是健康維護的主要手段,從而樂意接受這種新理念,主動參與集體護理。(2)評估和調查:第2~3天進行。應用自制的疾病認識水平評價表和Zung情緒自評量表對患者進行疾病認識水平和主觀感受的評價。疾病認識水平評價表的內容包括患者對所患疾病的癥狀、藥物治療及飲食、運動等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分數越高說明了解程度越高。通過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患者的情緒,為制訂干預措施提供依據。(3)認知行為干預:第4~10天進行。向患者及家屬發放健康手冊,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知識手冊》《2019中國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慢性病康復指南》等,指出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對防病治病的意義。適當營養飲食和保持運動是健康生活的準則,每天定時體育鍛煉可加速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利于加強心肺功能,還可促進消化和睡眠。利用工休會或小課堂的形式進行授課,臥床患者實行一對一床邊教育。干預時間每次30~40 min,每日干預1次,出院后繼續保持聯系,通過網絡平臺或電話通信干預,干預時間為1周。(4)行為療法:第11~30天進行。每位患者發放一本《健康生活習慣記事卡》,讓患者建立服藥日志,養成勤記錄的習慣,如記錄服藥的藥名、劑量、次數及用藥后反應;在《健康生活習慣記事卡》上,對照個人日常行為每天在表格對應項目上打鉤,提醒自己按時服藥、完成當天的運動量、按時作息、飲食定量,做到有規律的生活;在《健康生活習慣記事卡》上填寫自測的脈搏(心率)、血壓、血糖、血脂、體重等指標;讓患者把個人的治病經過和感受充分表達,以文字形式寫在記事卡上,供患者間傳閱,鞭策自己、激勵他人,提升信心。(5)評價效果:課題組護士負責效果跟進,了解干預后1個月患者疾病認識水平有無提高和負性情緒有無改善,以評價干預是否有效。對效果不理想者,分析原因,改進措施,采取正性強化[6]干預措施。
1.3.1 疾病認知水平 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采用課題組制作的疾病認識水平評價表A、B卷對患者進行測試,兩張測試卷難度不一樣,內容包括患者對慢性病相關癥狀、用藥以及運動、休息、飲食、復查等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A、B卷各有10道題,每題10分,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疾病認知水平越高。
1.3.2 情緒自評 應用Zung[7]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患者主觀感受,每個量表包括2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1~4分4級評分法,評定后將表內20項評分相加得粗分,再將所得總粗分乘以1.25得標準分(T分)。T≥50分為劃界分,正常為50分以下,50~59分為輕度焦慮或抑郁,60~69分為中度,≥70分為重度。
研究所得的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雙側檢驗水準設為α=0.05。
干預前兩組患者疾病認識水平均較低,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疾病認識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見表 1。
表1 干預前和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認識水平比較(±s,分)

表1 干預前和干預后兩組患者疾病認識水平比較(±s,分)
組別 干預前n觀察組對照組干預后39 39 t P 56.67±9.27 57.18±9.16 0.247 0.806 87.44±9.38 61.03±9.68 13.712 0.000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DS評分和SAS評分較高,且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DS評分和SAS評分比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 2。
表2 干預前和干預后兩組患者SDS評分和S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干預前和干預后兩組患者SDS評分和S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n SDS SAS干預后干預前 干預前觀察組對照組干預后39 39 t P 56.03±2.99 55.36±3.48 0.878 0.386 43.18±4.14 53.64±3.84 10.659 0.000 57.95±2.87 57.21±2.77 0.980 0.333 41.87±4.35 54.51±3.21 17.195 0.000
據WHO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在慢性病形成原因中,受個人生活方式影響的占60%[8],要使慢性病患者堅持健康的行為方式,就必須促使其有正確的疾病認識,因此,提高疾病認識水平是慢性病有效管理的重要影響因素。認知理論認為,認知是決定情緒與行為的重要因素,治療方法是采用認知重建、心理干預等方式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9]。多數慢性病無法治愈,而慢性病的預防、保健、康復等通常靠自我管理,因此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知識、技能、信心尤為重要。給予患者認識行為干預來改善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態度和行為,使其處于基本正常的生活狀態很有必要。本課題先評估觀察組患者的疾病認識水平,再制訂認知行為干預措施,給予個性化教育,以團隊干預形式對患者實施有組織和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其建立服藥日志,教會其詳細記錄,進行自我監督,同時配合飲食、作息、鍛煉、戒煙限酒等,以積極心態配合治療。而對照組僅給予常規的健康宣教,但無具體的干預方案,干預時間和頻次無計劃、隨意性大。應用自制的疾病認識水平評價表測試患者對慢性病相關癥狀、用藥以及運動、休息、飲食、復查等保健知識的了解程度,干預前兩組患者疾病認識水平均較低,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觀察組患者樂意接受認知行為干預新理念,主動參與集體護理學習,改變過去的不良認知,自律性較強,認識水平提高較快,經過1個月的認知行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疾病認識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慢性病患者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都承受著軀體、精神乃至經濟上的多重壓力,患者在這種壓力的驅使下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一般表現為焦慮、自卑、排斥、痛苦、沮喪等情感反應。有關研究證實[10],負性情緒會導致患者病情持續加重,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臨床治療工作的難度。本課題是通過認知行為干預這種短程心理療法向患者告知疾病的相關信息,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和預后,緩解其負性情緒。在進行干預時,注重護患溝通,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嚴,與患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干預前應用Zung情緒自評量表對患者進行主觀感受的評價,兩組患者的SDS評分和SAS評分較高,且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自覺建立良好的健康行為,學會重點關注血壓、血糖、心率、體重、血脂等指標變化,在《健康生活習慣記事卡》上記錄每天自我觀察的服藥后的反應,并把個人的治病經過和感受,以文字形式敘述在記事卡上,保持良好的心境,把戒煙限酒、調整心態等抗病記錄分享給病友,積極鍛煉,保持健康生活,堅持科學的治療,可優化慢性病指標,遏制病情的發展,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表2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DS評分和SAS評分比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