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隆
摘要:在壽寧小托水庫縣級自然保護區植被調查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5個植被類型12個群系的群落結構。研究結果表明:保護區植物區系發展歷史悠久,生物多樣性豐富,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合理的開發利用對促進其生態自然演替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植物群系;壽寧縣
中圖分類號:S759.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3-0033-02
1 保護區自然環境
壽寧小托水庫縣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福建省壽寧縣清源鄉韶托村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 119° 26′34.07″~119° 27′57.32″,北緯 27° 26′14.58″~27° 27′49.11″。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88.87 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15.55 hm2,緩沖區面積22.86 hm2,實驗區面積150.46 hm2。
保護區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深,分布有1000 m以上的山峰10座。最高峰山寨頂海拔1193 m,最低處海拔為960 m。自然保護區周邊主要水系為小托水庫和斜灘溪支流。除地表水外,保護區內還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地下水主要補水來源為降水,由于地表切割強烈,水溝發育,地下水一般循環淺,徑流途徑短。自然保護區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 16 ℃,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7.5 ℃,極端最低氣溫-9 ℃;7 月最高,平均氣溫26.5 ℃,極端最高氣溫38 ℃,無霜期平均235 d。區內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800 h。區內濕度較大,年平均相對濕度82%。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00~2300 mm 之間,年均降雨日130~210 d,累年平均降雪日為8.4 d,降水多集中在12至次年6 月,其余月份為少雨季節。區內土壤以黃壤、黃紅壤為主,水肥條件較好。
3 保護區保護價值
壽寧小托水庫縣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4.3%。據歷史資料記錄及綜合科考調查統計,自然保護區有維管束植物126科376屬545種(含亞種、變種),分布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厚樸1種和福建省地方重點保護珍貴樹木柳杉1種[1]。陸生脊椎動物4 綱13 目36科66種,有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有3種,福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物種5種,其中列入公約附錄Ⅰ的5物種有2種,列入公約附錄Ⅱ的物種有2種,列入公約附錄Ⅲ的物種有1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汪松)的野生動物有9種,其中列入易危等級的有5種,列入近危等級的有3種。充分反映出自然保護區具有豐富的景觀、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對保護區內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珍稀瀕危 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等方面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此外,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為人們休閑、娛樂提供了理想場所。
3 保護區植被
參照《中國植被》和《福建植被》的劃分方法,自然保護區主要植被類型可以分為闊葉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暖性竹林、灌草叢等5個植被類型,有甜櫧林、柳杉林、杉木林、馬尾松林、馬尾松甜櫧混交林、毛竹林、苦竹林、白櫟灌叢、檵木灌叢、闊葉箬竹、芒灌草叢、野古草灌草叢等12個群系。
3.1 甜櫧林
甜櫧-烏藥-芒萁群叢。在本區靠近村落的區域偶見甜櫧群落。群落外貌整齊,郁閉度90%。 喬木層高 8~12 m,胸徑10~20 cm,以甜櫧為主,伴生有馬尾松、杉木、絲栗栲等。灌木層蓋度25%,高 1.0~5.0 m,烏藥占優勢,伴生茶莢蒾、杜莖山、毛冬青、絲栗栲幼樹、甜櫧幼樹等。草本層較為稀疏, 蓋度約為5%,高0.1~1.5 m,芒萁占優勢,伴生狗脊蕨、芒、五節芒、金毛耳草、黃花小二仙草等。層間植物有菝葜、高粱泡等。
3.2 柳杉林
柳杉-細齒葉柃-華南毛蕨群叢。柳杉林在本區較常見,多為人工栽培成林。群落外貌整齊,郁閉度60%。 喬木層高 10~18 m,胸徑10~25 cm,以柳杉為主,偶見伴生馬尾松、杉木等。灌木層蓋度 20%,高 1.2~3.5 m,細齒葉柃占優勢,伴生甜櫧幼樹、茶莢蒾、長圓葉鼠刺、竹類一種、美麗胡枝子等。草本層蓋度約為10%,高0.1~1.0 m,華南毛蕨占優勢,伴生狗脊蕨、獐牙菜、芒、五節芒、金毛耳草等。層間植物有野木瓜、野葛等。
3.3 杉木林
杉木-格藥柃-里白群叢。 杉木林為本區主要植被類型之一,土壤多為黃紅壤。群落外貌整齊, 郁閉度45%。喬木層高12~18 m,胸徑10~20 cm,以杉木為主,伴生有馬尾松。灌木層蓋度30%,高0.5~4.2 m,格藥柃占優勢,伴生杜莖山、石斑木、鴨腳茶、毛冬青、閩粵栲幼樹、木荷幼樹、絲栗栲幼樹、甜櫧幼樹等。 草本層蓋度為20%,高 0.6~2.4 m,里白占優勢,伴生狗脊蕨、野青茅、五嶺龍膽、箬竹、闊葉箬竹、芒、五節芒、石松等。層間植物有藤石松、東南懸鉤子、流蘇子。
3.4 馬尾松林
馬尾松-烏藥-芒萁群叢。馬尾松林為本區主要植被類型之一,土壤多為黃紅壤。群落外貌整齊, 郁閉度40%。喬木層高10~18 m,胸徑10~20 cm,以馬尾松為主,伴生杉木。灌木層蓋度35%,高0.5~4.8 m,烏藥占優勢,伴生杜鵑、馬銀花、鴨腳茶、格藥柃、黃絨潤楠、木荷幼樹、甜櫧幼樹、絲栗栲幼樹等。草本層蓋度為25%,高0.5~1.6 m,芒萁占優勢,伴生有芒、里白、細毛鴨嘴草、金毛耳草、狗脊蕨、箬竹等。層間植物有菝葜、東南懸鉤子。
3.5 馬尾松甜櫧混交林
馬尾松+甜櫧-格藥柃-苔草屬群叢。本區偶見馬尾松甜櫧混交林,位于山坡中上部,土壤為黃紅壤。群落外貌不整齊,郁閉度65%。喬木層分為兩個亞層,第一亞層高10~20 m, 胸徑10~20 cm,以杉木為主,伴生馬尾松;第二亞層高6~12 m,胸徑8 ~13 cm,以甜櫧為主,伴生白櫟、絲栗栲等。灌木層蓋度35%,高0.5~5.0 m, 格藥柃占優勢,伴生烏藥、美麗胡枝子、杜鵑、杜莖山、石斑木、鴨腳茶、黃絨潤楠、木荷幼樹、浙江潤楠幼樹、絲栗栲幼樹、甜櫧幼樹等。草本層蓋度為30%,高0.2~1.8m,苔草屬占優勢,伴生狗脊蕨、淡竹葉、五嶺龍膽、芒萁、芒、五節芒、地菍、白舌紫菀等。層間植物有菝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