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鄉居民保險制度的全面執行,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隨著保障范疇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享受到了完善的醫療保障服務,我國醫療事業的效能也得到了提高。為了進一步對現有的社會保障機制進行完善與優化,在保障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同時,積極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城鄉醫療保障一體化機制的深入勢在必行。本文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給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帶來的影響為切入點,結合當前發展現狀給出了若干優化建議,旨在促進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實現健康、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 城鄉居民 醫療保險 生活質量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醫療資源也以更加合理、科學的方式進行分配。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融合工作,對相關單位與醫療機構進行統籌管理,切實提高了城鄉醫保待遇的公平性與規范性。基于此背景,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障及服務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農村地區醫療保障制度的系統化、科學化得到了保障。
一、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
(一)促進農村人口流動,提高醫保公平性
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初期,城市和農村由于地區單位性質上的差異,分別有著各自不同的醫療保險制度體系,這種差異性導致醫療保障機制出現了顯著的二元特征。現階段要想實現醫療資源的合理、公平配置,就要促使不同的醫療保障制度之間有效融合,顯而易見的是,早期階段中具有二元特征的醫療保障制度制約了這一目標的實現。在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構建初期,多種醫療保障制度共存,在此時期,若參保人的身份發生變化,如由農民工轉變為社會靈活就業人員,那么城鄉醫療保險在相關待遇享受以及繳費比例與基數上,可能因不統一導致重復參保或漏保。另外,城市與農村地區在經濟建設上的巨大差異,也導致醫療政策的差異越來越大,城鄉地區醫保制度的二元化是兩個地區之間出現不公平現象的主要原因。因此,現階段城鄉醫保制度統一是大勢所趨。一方面,該制度的實施實現了醫療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區內的統一,對現有的基層醫療體系結構進行同步完善,有利于開展基于此的分級管理,構建了體系化的醫療保險機制。另一方面,也切實緩解了前期醫療保險公平性不足的問題,改變了醫保政策地區割裂的不良境況。這一目標的實現對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尤其在推動農村人口流向城鎮時能夠及時轉移醫保關系與基金,為社會醫保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二)維護農村居民醫療權益
隨著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實施,保障人群覆蓋面不斷擴大,依據城鄉居民自身發展需求制定的相關政策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提升了人們的參保積極性,為參保人員的根本利益提供了保障,同時從宏觀方面來說,也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是具有重大積極意義的舉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不斷深入推廣,可以讓更多城市與農村地區的居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醫療保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進而自主自發地辦理,并通過將需要承擔的相關風險進行轉移,提高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抵御風險的能力。另外,城鄉居民醫保不斷擴大統籌覆蓋面,讓更多城鄉居民享受到完善的福利保障,相應的醫療服務也愈發便捷。與此同時,農村居民在就醫的過程中也有了更多選擇,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
(三)提高資源利用率,更好地服務農村居民
我國醫療保險起步早期,由于城市與農村地區的醫療待遇與運行機制尚未統一,因此管理面臨更加復雜的處境。城市居民醫療保險主要為城鎮醫保,而農村居民則為新農合,需要建立起社會保障、人力資源以及衛計部門共同協力管理的綜合機制,推動兩套各異的醫療保險。當前實行的城鄉醫保將城鎮居民醫保與新農合融合在一起統一管理,極大地提高了醫保的運作效率,也降低了政府部門與醫療保障部門在管理中的投入。另外,城鄉居民醫保為兩地居民就醫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更是在所享受的待遇上實現了平等,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與公平。
二、推進城鄉居民醫保,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途徑
(一)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
基層醫療機構成立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城鎮以及農村地區的居民,提供一系列預防以及救治等相關的醫療服務。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基層醫療機構是廣大城鄉居民接觸最多、距離最近的醫療服務組織。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對有限的醫療資源進行合理、充分的配置,就需要從大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積極對醫療服務的內容進行調整與創新,并對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相關管理制度進行持續完善。從當前基層醫療機構的日常運作狀況來看,還需要加大創新力度,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相關技術的融合與應用成了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創新內容。因此要緊抓機遇,加大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從精簡基層醫療機構的審批與申報流程著手,進一步對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設施進行優化,在有效提高醫療服務與管理水平的同時,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服務的全面覆蓋。
(二)高效分配農村地區衛生資源
一直以來,農村經濟發展滯后于城市,而鄉村地區的醫療衛生資源受經濟發展的影響,呈現出配置不平衡的狀況。無論是居民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還是農村地區的醫療管理與服務水平都相對薄弱,這極大地妨礙了農村居民享受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因此在城鄉居民醫療制度體系統籌過程中,首先應當對農村地區的衛生資源配置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并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積極改善農村居民的醫療環境,提供更加便捷、高質量的就醫服務。其次,應依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勢,以及當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來構建醫療保險長效機制,以此確立城鄉醫保基數定級,以及財政與個人出資比例,提高醫療保險的可持續性。最后,要利用有限的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構建健全完善的疾病預防與保健信息服務網絡,促使農村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意識,用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形式,有效降低地方醫療衛生支出。
(三)建立健全的法律規范,保障一體化機制的高效運轉
城鎮醫保與新農合保險制度的整合,從實踐情況上表明了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完全實現城鄉居民醫保的平等權利,城鎮與農村地區居民醫保在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上的差異,需要各利益相關主體之間平衡與調和。由于不同地區政府部門的理念、經濟實力、居民參保意愿與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在醫療服務的公平性與效益體現上,則應該更加強調公平優先,而我國城鄉地區戶籍制度則嚴重阻礙了公平性原則作用的發揮。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突破這一界限,縮小城鄉地區居民醫保福利上的差距,構建城鄉統籌醫療保險法律規范,以法律的形式確立相應的權責、標準以及分工協作機制,確保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障體系能夠有序、穩健地運行。
(四)構建統一、完善的醫療保險信息服務平臺
以省級為核心構建統一的信息網絡平臺,可以杜絕過往重復參保、遺漏脫保以及信息不全的不良情況。另外,醫療保險綜合服務信息平臺還需要共通共享地方戶籍信息數據,積極探索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全面覆蓋的登記辦法,對未參保的居民進行深入調查并分析原因,打造完整、完善的醫療保障信息網絡。此外,對于省級異地就醫結算平臺開展及時的升級與優化,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促進跨區域、層次業務的協同合作,在保障居民醫療保險信息安全性的同時,加快醫療保障掌上業務的建設,提升醫療服務的及時性與便捷性,促進城鄉居民醫療報銷結算時效性的提高。
三、結語
現階段,我國社會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已經實現了城鄉區域的全面覆蓋,這項普惠性的保障制度也體現出了更加公平的特征。但該體系在推進的過程中,還面臨諸多阻礙,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強化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理順醫療保險管理機制,讓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能夠惠及更多農村居民,讓居民能夠早日享受到更高水準、更加便捷的醫療保障服務。
(作者單位為莒南縣筵賓鎮便民服務中心)
[作者簡介:徐曉青(1986—),女,山東莒南人,本科,中級經濟師(人力資源),研究方向: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 劉小魯.中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與醫療服務利用水平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17,40(03):169-192.
[2] 楊曉天.湖北省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整合試點:實踐、效果及難點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7(07):59-63+134.
[3] 王超群,李珍.中國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的制度性缺陷與改革路徑[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27-37+164.
[4] 田勇,殷俊.“依托醫保”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可持續性研究——基于城鄉居民與城鎮職工的比較[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9(02):91-101.
[5] 王雨璇,張霄艷,張曉娜.全國統籌視野下完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研究[J].當代經濟,2019(07):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