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陳喜紅
【摘要】音樂可以說是先于人類誕生的存在,但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音樂,音樂不受是時空的限制。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古代龐大而深厚的哲學體系對人們認識和了解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與此同時,在該哲學基礎上也形成了當時的音樂美學思想,這些思想對中國音樂在之后歷朝歷代的發展中既有延留也有創新。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兩漢時期古琴音樂美學思想的特點,文章將結合當時的哲學體現,對相關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先秦兩漢時期;古琴;美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J632.3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001-03
【本文著錄格式】李忠,陳喜紅.先秦兩漢時期古琴音樂美學思想研究[J].北方音樂,2020,10(19):1-3.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類文明誕生多少年,音樂就存在了多少年,我國音樂美學思想早已形成,先秦兩漢時期,儒家、道家、墨家以及其他學派都結合自身的哲學思想體系,提出了屬于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儒家、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那么先秦兩漢時期的古琴音樂美學思想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其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受到了那些因素的影響呢?下面,文章將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
一、先秦兩漢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
(一)萌芽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音樂美學思想還處于萌芽階段,此時只有零星的語錄記錄音樂美學思想,尚無成篇的論著,但是即便如此,處在萌芽階段的音樂美學思想對后世的影響依然十分深遠。在該階段的主要包含有禮樂思想與陰陽五行音樂思想兩個大類,這些思想為后世的音樂美學思想奠定了基礎,隨后,對于音樂美學思想雖然不同的學派有所創新和發展,但是始終未曾跳出該范疇,其對中國的音樂美學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不同學派由于哲學思想觀點不同,因此對音樂的理解認識也存在有一定的差異,如儒家重點關注音樂與社會的關系,著重闡述“樂”與“禮”之間的內外聯系;而道家則重點關注音樂與自然存在的聯系,主張音樂抒發自然。
(二)百家爭鳴時期
進入到春秋末年至戰國末年,我國思想文化進入到了百家爭鳴時期,在該時期社會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周王室式微,諸侯崛起,在各地諸侯的支持下,知識分子階層隊伍空前壯大,中國古代史上思想最活躍、學術空前繁榮的時代由此開啟,在此背景下,音樂也有了更多的發展。其主要表現在音樂不僅僅只是大型禮儀活動中“禮樂”,同時其也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展現百姓普通日常生活的音樂也逐漸增多,南北音樂互相交流,用于演奏樂曲的樂器增多,人們的音樂欣賞水平也有所提升。在多種學派并立的大環境下,各個學派的音樂思想彼此交融,各個學派的音樂美學思想用繼承,同時在時代變遷的環境下也有創新與發展,各家之間既有自身獨特的思想觀點,同時也彼此交融,相較于春秋時期來說,該階段的音樂美學思想得以不斷的發展和豐富,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二)末年時期
漢代時,諸子百家的時代結束,漢初當時的執政者崇尚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因此音樂美學思想也與道家的諸多思想觀點一脈相承。而自漢武帝之后,為了更好的鞏固統治,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所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此后,音樂美學思想觀點也與儒家思想緊密聯系起來了,并對后世的音樂美學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音樂美學思想發展過程中,最為標志的事件就是《樂記》的出現,該典籍提出了相對比較成熟的“天人合一”美學思想,但是,由于時代以及人們思維的局限,因此音樂美學思想也存在有諸多的缺點和不足。音樂逐漸淪為教化和統治民眾思想的工具,思想道德觀念壓抑了音樂所傳遞的情感,音樂逐漸淪為“禮”的附庸,喪失了獨立的地位以及自由發展的可能,這對于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實際上存在有不利影響。
二、先秦兩漢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特點
(一)“禮樂”是音樂美學思想發展的核心
音樂的禮樂思想誕生比較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音樂就開始為大型祭祀和禮儀活動服務,一些大型的祭祀以及典禮活動之上,許多樂器都會展現與禮相關的樂曲。此后,儒家思想大家孔子肯定了“思無邪”,表示音樂的思想必須要合乎禮制、純正;荀子則明確提出了“禮樂”的范疇,經過長期的總結研究,禮樂思想逐漸發展成熟,發展到兩漢時期《樂記》則是禮樂思想的集大成者,《樂禮》收入《禮記》成為經典,禮樂思想也定型,成為統治者的一種統治思想。隨后的音樂美學思想雖然有所創新發展,但是基本上都沒有跳脫出這一思想范疇。因此,先秦兩漢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主流就是禮樂思想。
(二)以“中和”——“淡和”為準則,平和恬淡為美
“中”“和”范疇誕生于春秋時期,“中和”范疇是由荀子提出的。“淡和”思想則來自于儒家和道家的融合。以“中和”——“淡和”為準則,以平和恬淡為美,陰陽家、雜家、佛學也是以“中和”——“淡和”為準則,由此可以看出先秦兩漢時期中國音樂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征。
(三)追求“天人合一”,強調音樂的自然之美
在先秦兩漢時期的哲學思想體系中“天人合一”一直以來都是主體內容,在音樂美學思想中也有相關表述。春秋時期,有學者認為樂能通天、人,要求以平和之樂實現人際關系的有效調和,天人關系統一的思想早在此時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主張以五音配五行,十二律配十二月,借助音樂構成宇宙形式,強調音樂與自然彼此相通,音樂美學思想與音樂五行學說彼此融合。
(四)從哲學、倫理、政治角度出發論述音樂
藝術誕生于社會實踐生活,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其也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在先秦兩漢時期,音樂美學思想認為音樂并不僅僅只是一種藝術,同時還關注音樂與外界之間存在的聯系,如分析音樂與政治的關系,主張發揮音樂教化民眾方面的作用價值,期望借助音樂引導人們的思想,但是此時的思想研究比較少的深入到音樂的內部,對于音樂的研究包裹在厚厚的禮儀之下,音樂自身的美與價值沒有充分的凸顯出來,這也是先秦兩漢時期,音樂研究過于重形,而忽視本質的缺點所在。
三、先秦兩漢時期哲學思想體系對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
(一)儒家對先秦兩漢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禮樂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流派之一。儒家的代表人物是眾所周知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雖然孔子不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但他是對儒家學說影響最大的學者之一。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發展了儒家思想。孟子是儒家理想主義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人應該有四德,即仁、義、禮、智。孟子認為,這是人性中最真誠、最善良的品質。荀子繼續發展儒家的現實主義理論,繼承和發展了“禮”的概念。其思想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實用目的,或合作和互助,還是為了生存,或尋求更大的個人利益,人們會組織一個集體,形成國家和社會,需要集體的人類行為的規則是“儀式”。許多儒學學者認為,最重要的禮儀是“喪禮”和“祭禮”,而音樂則是一種應用于禮儀并為禮儀服務的藝術形式。在《樂論》中提出“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思,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結合這段論述可以發現,荀子從儒家“禮”的角度出發,認為音樂是不能脫離于禮樂制度而存在的,正所謂禮崩而樂壞,禮樂制度是人民思想道德與心理意識的一種通知,音樂是一個統治者統治人民的精神生活的工具,這是儒家音樂美學的重要體現。此外,儒家的“中和”思想對音樂也有很大的影響。中和思想體現在音樂,主要表現為儒家雅樂,提出了音樂應該是“音樂,不是她哭而不傷害”,這個理論是儒家哲學系統,音樂審美標準的要求應該持有標準音樂在創作和演奏音樂,但是也不能太多,優雅,既能夠表達內心感受的表演者或者設計人,同時克制,甚至不能正常的極限。這種音樂思想與儒家對約束和規范人們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的理性思想高度一致。
(二)道家對先秦兩漢時期音樂美學的影響——大音希聲
道家是先秦兩漢時期又一對當時社會影響巨大的思想流派,其與儒家思想存在有一定的相似點,但是也有差異。道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楊朱,在戰國時期楊朱學派被分為節欲派和縱欲派兩大派系,由于觀念不同,因此對音樂也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如節欲派在楊朱的觀點之上提出了屬于自己的見解,認為“天生人,而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圣人循節以制欲,故不過其行情也。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此而者,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死生存亡之本也。”在《呂氏春秋·情欲》中表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欲望,而這種欲望就是“情”,實際生活中人們所付諸的所有行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當然這些行為可能有些是積極正面的,有些則是消極負面的,如人們對于音樂、美術的追求,為了自身的幸福,使自己把持真正的快樂,就應當盡可能地保留對自己有價值的欲望,要節制對自己有害的欲望,使欲望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也就是通過有針對性的“節欲”,促使自己活得真正的快樂。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節欲派的學者認為,音樂可以滿足人的聽覺需要,能夠帶給人一種心理上滿足與快感,是藝術享受的表現。在《呂氏春秋·本生》中認為這種音樂享受屬于所有階級所應當享有的正當利益,從這種觀點中也可以發現音樂美學思想中蘊藏有道家對階級差別的反對以及對平等思想的追求。但與此同時,認為關于音樂的享受不能只是簡單的聽任耳朵的驅使本能的放松聆聽音樂,要有所節制,將聆聽音樂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節制耳朵的本能活動,適當的享受音樂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這樣才能展現音樂藝術的價值作用。而縱欲派對于楊朱學說的創新發展則與節欲派截然相反,更趨向于縱欲“養生”。在《列子·楊朱》中提出“既生,則其廢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將死,,則廢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盡。”這種觀點認為,人的一生是極為短暫的,快樂和幸福的時光并不是經常能夠擁有的,與其過分的克制自己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行為思想,還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順應自己內心的需要,盡情享受自己喜歡的事物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為我”、“貴己”的追求。
在楊朱之后,道家學說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學者是老子,后世人們對于老子的學說觀點遠多于楊朱。老子的主要哲學觀點為對“道”的理解和認識。在《老子》的第四十一章中,提出了“大音希聲”的觀念,該觀點隨后發展成為道家哲學思想以及中國古代歷史上對音樂美學藝術觀的重要認識之一。“大音”主要包含有兩方面意思。一方面指的是包含所有的音樂,而且這些音樂的各個方面都比較美,是人們發自內心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另一方面,指的則是存在于茫茫宇宙的音樂,也就是所謂“道”的音樂,其所描述的是現實與虛幻之間的音樂存在。所謂的“大音希聲”,從某種程度來說,其追求的是音樂的本質和靈魂。綜合來看,道家學說所總結的音樂美學思想,更多的是對音樂純粹藝術形式的表達,與儒家思想將音樂與政治、倫理等結合在一起不同,主張從欣賞音樂的個人的角度來對音樂進行分析,探究音樂的創作與審美。
(三)墨家對先秦兩漢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非樂
先秦兩漢時期墨家也是在音樂美學思想上具有較大影響的流派之一,但是墨家的音樂美學思想與儒家以及道家的觀點則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墨家學派的主要擁護者并非知識分子,而是普通平民百姓與手工匠人,他們來自于社會的最底層,對于哲學思想與儒家和道家截然不同。墨家學者往往都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對于勞動人民充滿了同情與憐愛,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所流傳下來的《墨子》一書,提出了“非樂”的音樂觀點,認為應當盡早擺脫以音樂來分化國家等級的禮樂制度束縛,當音樂與“禮”聯系在一起之后,一些巨大的音樂儀式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于社會的發展建設可謂是毫無益處,墨家不提倡音樂的大量使用,甚至是反對音樂的,認為音樂的過度使用是不合理的,如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音樂的頻繁應用將會浪費國家的財力、物力,顯然這一觀點是有偏激的,忽視了音樂與人之間的聯系,否定了音樂所具有的多種功能。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先秦兩漢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深受當時儒、法、道、墨以及陰陽雜家的影響,生活在當時的學者極為關注音樂,對于音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他們的見解不論是積極正面的,還是消極負面的,但是對音樂都十分重視,尤其關注音樂對國家、社會以及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雖然,先秦兩漢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距今已經十分久遠,但是對于音樂藝術的觀點與思想已經處于比較成熟的狀態,不僅對當時的政治、文化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對于后世以及今天人們的音樂思想觀念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由此可見,先秦兩漢時期的音樂文化、音樂思想都是成熟且豐富的。
參考文獻
[1]羅騰.論《樂記》音樂美學思想[J].中國民族博覽,2015(07):124-125.
[2] 蔡江寧.試論我國先秦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古代音樂美學“和”“同”觀淺析[J].北方音樂,2015(13):1.
[3]劉偉.論孟子的社會功用性音樂美學思想的現實意義[J].宿州學院學報,2019(12):56-61.
[4]陳明,彭欽文.老子音樂美學思想及其影響論略[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60-65.
[5]梁靜梅.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之我見[J].北方音樂,2014(12):191-192.
作者簡介:李忠(1971—),男,山東牟平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樂美學;陳喜紅(1972—)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