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史中,紅色歌曲經歷過轟轟烈烈、人人傳唱的頂峰時期,也經歷過被大眾冷落與批判的低谷時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與紅色電影血脈相融的紅色歌曲,面對新時期人民群眾精神文明新訴求與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的新要求,紅色歌曲的傳播與發展迫切需要傳承與更新。本文從電影的角度梳理了紅色歌曲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征,試圖結合中國紅色電影的發展,提出紅色歌曲發展與傳播的新特征與新策略,反思紅色歌曲在新時期發展中所遇到的壁壘與問題。
【關鍵詞】紅色歌曲;紅色電影;傳播與發展;新時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242-03
【本文著錄格式】韓霄.電影視角下論新時代紅色歌曲及其傳播與發展[J].北方音樂,2020,10(19):242-244.
在中國人民求解放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紅色歌曲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些歌曲與時俱進,緊扣時代主題,謳歌時代精神,贊美英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激勵人們艱苦奮斗,是用音樂藝術的方式引領推進思想政治進步的有效載體,蘊含了深刻的民族情感與愛國情懷。正因為如此,它被賦予了代表中國的顏色“紅”,被叫做紅歌,“紅”代表了中國人民對此類歌曲的深刻情感。而電影作為紅色歌曲傳播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不僅廣泛推廣了紅色歌曲,在電影情節的影響下,深化了紅色歌曲的內涵,從民主革命時期的《保衛黃河》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我的祖國》,再到改革開放后的《追尋》《紅》《有一天》等眾多優秀的紅色歌曲都是伴隨電影事業的發展而創作的。
一、紅歌的定義
(一)傳統狹義的紅歌定義
許多學者認為狹義的紅歌定義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一般來說是我國五四運動以后到改革開放前的進步歌曲。“紅歌是伴隨著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而興起的,最早萌芽于五四運動時期,并產生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中。”從內容上看它包含偉人頌歌,革命歌曲以及戰爭歌曲等。嚴格意義上的紅色歌曲也有著鮮明的文化意義。在戰爭時期激勵民族精神,團結人民、鼓舞人民戰勝敵人,是人民意志的中流砥柱。和平年代,紅歌依然顏色不改,引領人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激發群眾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提升人民民族自豪感。
(二)新時期廣義的紅歌定義
“廣義上的紅色歌曲沒有年代的限制,所有表達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都可以稱為紅色歌曲。”由此可見,對于廣義的紅歌其范圍大大拓寬。從年代上看,自“五四運動”以來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范圍內所有關乎于革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傳統狹義紅歌所定義的歌曲皆可納入其中。既包括人民群眾自己創作的歌曲,也包括從世界各地傳入中國,重新填詞后歌頌祖國和人民、彰顯時代主題、謳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歌曲。從字面內涵上來說,紅歌一是紅,二是歌。紅來源于黨和人民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想、追求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探索和實踐。紅歌為什么這樣“紅”? 因為它誕生在那個紅色的年代;因為它情感激昂,積極進取;因為它歌頌動人的紅色故事;因為它為祖國、為人民、為英雄而譜寫。即包含了音樂本身的藝術審美效果,又延續了深厚的中華民族精神!歌則是“普遍具有濃郁的感情基調,有較強的歌唱性和節奏感,是贊揚、歌頌革命和祖國的歌曲。”所以對于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紅歌,不妨以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它,不必拘泥于傳統上、歷史上的紅歌概念。
二、不同時期的紅色歌曲
(一)新中國成立前電影中的紅色歌曲
電影《定軍山》被廣泛認為是中國電影的起點,但是真正提起有聲的電影音樂則要以1930年上映的電影《野花閑草》開始,標志著中國電影第一次配上了主題曲。“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抗戰類、愛國類電影走上熒幕,紅色歌曲也隨之成為這類電影的主題曲。我國的無產階級音樂家黃自、聶耳、朱踐耳、任光以及后期的賀綠汀、雷震邦等都積極參與到電影音樂的創作中。電影中的紅色歌曲也成為了廣大群眾傳播抗戰思想,喚起民眾愛國意識,鼓舞戰斗士氣的重要武器。 但就紅色歌曲這一單一角度來看,早在五四運動后的工農革命運動時期,中國的無產階級就用戰斗歌曲唱出了自己明確的階級立場,表達了消滅階級壓迫的決心,紅色歌曲在這個時期就已經開始萌發了。“中國共產黨于1929年秋組織專人進行一系列聯絡、組織工作,成立了代表中國左翼思潮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自此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文學、藝術、戲劇為主的左翼文化戰線。”到了1932年左翼電影運動與左翼音樂運動相結合,使得帶有革命特征的電影主題曲被大量創作出來,此類歌曲在愛國人士,革命志士,進步人士之間廣泛傳播,使紅色歌曲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伴隨紅色電影一同發展的紅色歌曲
1949年后到改革開放前是紅歌發展最鼎盛時期,其形式與內容都很豐富,尤其以“文革”時期作品最為核心。除傳統的革命歌曲、軍旅歌曲、偉人頌歌、電影歌曲外,革命愛情歌曲,偉人詩詞語錄歌曲以及兒童歌曲成功為了當時最有時代特色的紅色曲目。需要強調的是這幾種歌曲并不完全孤立,而是在內容上以及情感表達上是相互融合的。新中國成立后的17年為中國電影音樂創作提供了一片沃野。“這時候的中國電影音樂是一個輝煌的時期,而且還在民族性、曲風、曲調等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和實踐,豐富和增強了電影音樂的表現力,在電影配樂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征。”這個時期作品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以民族音樂為基礎在歌曲內容、創作手法與表現形式方面都呈現出了多元化特征。《紅色娘子軍連歌》《英雄贊歌》《送別》等都是這時期創作的紅色電影歌曲。在此之后,中國進入了大躍進、文革時期,由于這些作品創作在特殊年代,雖然表達了深厚的革命情懷,但很多作品還是帶有“假大空”的時代烙印,這是在那個年代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所不能避免的。這一時期在許多杰出作曲家例如江定仙、李劫夫、尚德義、雷振邦等的引領下,許多優秀的作品被創作出來,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使當時并不自由的音樂創作環境換發了新生機。《映山紅》《紅星歌》《打起手鼓唱起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都為這一時期的作品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紅色歌曲的創新發展
20世紀八十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對一些“假大空”歌曲進行了一定的批判,紅色歌曲雖然還在廣泛傳播,但是顯然已經走下了巔峰。隨著各個專業藝術團體,音樂院校以及民間藝術團體的藝術活動走向正軌,紅色歌曲的創作也逐漸回歸歌唱藝術本身,更加注重音樂藝術審美特性不再一味的“贊歌化”。許多紅歌也隱去了“革命”字眼,那些宣揚紅色主旋律、健康向上、啟迪心靈的正能量歌曲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中國電影發展也走上了快車道。“這是中國電影有史以來的最好時期,這一時期的電影音樂與之前出現的特征有所不同,因為這一時期的電影音樂得到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呈現出音樂風格和寫作技法的豐富多彩和千姿百態。”《秀紅旗》《我愛你中國》《想延安》與《年輕的心》等紅色電影主題曲都創作在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紅色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穿越時空在創作25年后成為了2019年上映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主題曲,音畫相互呼應再次勾起了紅色歌曲在人民群眾中的歷史記憶,看完電影再唱紅歌,充分激發人民心底的民族責任感與民族自豪感。
三、紅歌的傳播與發展
(一)紅歌傳播
首先,借助大眾媒體通過廣播電影電視讓紅歌傳遍千家萬戶是紅歌最傳統的傳播方式。其次,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讓紅歌走進青少年課堂也是紅歌廣泛傳播的重要手段。就國家層面來講開展全國性的“唱紅運動”發揮紅歌寓教于樂的作用也是推廣紅歌的有效方式,例如在2019年由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發布的《我和我的祖國》合唱快閃拍攝活動由國家引導人民進行自發的唱紅歌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唱紅歌活動外化于群眾自發性的愛國主義行為,內化于心中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傳統的傳播方式尤其是國家層面組織的“唱紅活動”最大程度上調動了人民學習紅歌,唱紅歌的熱情。
新時期紅歌在創作手法上更加豐富,群眾參與性更強。曲風上通俗,流行甚至搖滾的加入更是吸引了青年人的眼球。表現形式上強調激昂與強硬的紅色歌曲不再大行其道,溫婉抒情的紅色歌曲更多地走進了人民的視野。傳播載體多元創新,智能手機、移動互聯成為了紅歌傳播的新平臺。在受眾層面上,“80后90后”青年正漸漸成為紅色歌曲創作與傳播的主體。從電影角度看,由“80后”音樂創作人常石磊重新編曲,王菲演唱的《我和我的祖國》,“90后”TFboys為電影《勇士》演唱的《不息的河》都是新時代紅色電影歌曲的代表作品。與傳統的紅歌傳播方式相比,新時期紅歌傳播方式豐富多樣,更加重視受眾的情感認同與互動性,更多的考慮作為音樂藝術作品的藝術審美效果,通過曲調、風格、旋律、演唱方式的創新增強了紅色歌曲的藝術感染力。
(二)紅歌的發展
1.緊扣主題科學發展
首先,新時代紅歌要告別流于形式的內容虛無主義,要充分結合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然是紅色歌曲,就要注重從創作過程中到傳播過層中所注入的紅色血脈,融入黨和國家的核心思想,要展示新時期在習總書記帶領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先進成果。其次,圍繞人民群眾創作符合大眾藝術審美的優秀作品,提升大眾的音樂文化素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關注時代,與時俱進
當今社會是開放的社會,紅色歌曲的創作與傳播自然要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到新時代大環境中。紅色歌曲的形式也應該緊跟時代步伐,恰當地吸收當下流行的搖滾、嘻哈、及說唱形式,讓當下青年人不再對紅歌有距離感。鼓勵更多不同形式的音樂創作者參與到紅色歌曲創作中推陳出新,賦予紅色歌曲更多的新時代內涵,不僅有嚴肅正式,謳歌主旋律的藝術歌曲,還有曲調輕快,形式自由的通俗歌曲,讓紅色歌曲煥發時代光彩。
3.發展中國特色 活態發揚傳承
在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紅色歌曲要引導人民提升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文化自信,既延續了革命精神,又弘揚了中華民族自己的民族特性。要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吸取世界先進文化藝術為己所用,又要敢于批判舊時代浮夸風,賦予紅色歌曲更多的文化認同,讓老歌不老謳歌革命精神,銘記歷史。讓新歌常新引領社會主義前行方向,激勵中國人民戰勝每一次挑戰,走向新的輝煌。
(三)紅歌在發展過程中的反思
1.對于紅歌的認識需要打破僵局
新時代紅色歌曲不應再以傳統狹義的眼光去定義,要以更加開放、謙虛的心態去傳承發展。如今的電影,題材多樣、表現形式多樣,面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它已經以全新姿態去擁抱我們了,也應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胸懷去迎接他。紅色電影歌曲已不再是革命、紅太陽、斗爭、前進的代名詞,而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化的有力工具,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員,是新時代人民幸福生活的贊美者,更是提升中華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的有效文化藝術手段。
2.與電影相配合深入走進市場化
在過去單一的傳播模式下,紅色歌曲很難走進被智能化網絡化圍繞的現代年輕人視野,紅色歌曲迫切需要與市場融合。1991年《紅太陽紅色歌曲大聯唱》的問世是紅色歌曲融入市場的開端,用磁帶發行的形式打開了市場化的大門,但自此以后就鮮有如此成功的紅色歌曲市場化案列了。中國電影產業在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推動下,自90年代初至今就從未停止過對市場化的追求與探索,截至目前,電影市場一片繁榮景象,看電影成為人民群眾主流的休閑娛樂活動,電影產業已經逐步走向了長期穩定的市場化道路。中國的紅色歌曲應主動與中國電影相融合,大力推廣主旋律電影,消除壁壘與偏見,保護文藝生態,讓紅色歌曲走向世界。通過紅色歌曲宣傳中國和平崛起的決心,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與理想,通過電影的發展帶動紅色歌曲的傳播從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除此之外,在移動化智能化的今天,市場化的大門以更加自由開放的形式開啟,紅色歌曲的傳播與創作可以有無數種手段與市場結合,電影院線的主題曲、各大視頻網站的視聽傳播、音樂播放軟件甚至短視頻都是高效的市場化手段。移動互聯中紅色歌曲的傳播不再是過去單一的聽與唱,而是高科技背景下與聽眾的試聽一體化互動。
3.尊重群眾對紅歌作品的選擇與評判
紅色歌曲也要在文藝創作浪潮中接受洗禮,人民群眾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在口口傳唱的過程中紅色歌曲自然地傳承發展,把老百姓真正喜愛的歌曲自發的保留下來。人民群眾自主的選擇權與批判權是保證紅色歌曲能夠傳承與發展最有力的天然力量,是保證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不竭動力,可以讓紅色歌曲在風雨血火中誕生成長,使紅色歌曲成為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
參考文獻
[1]朱毅,陳世潤.紅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紅色基因[J].中國政治教學參考,2018(06):86-89.
[2]邢曉萌.中國紅色歌曲的概念界定及發展歷程[J].當代音樂,2020:21-23.
[3]王新樂.“紅歌”隨想[J].新聞愛好者2010:82.
[4]汪毓和.中國近代音樂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270-271.
[5]王宏民.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電影音樂基本特征初探[J].藝術研究2012:106-108.
[6]曾笑鳴,姚國強.改革開放30年:中國電影音樂發展歷程回顧[R].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處,2008:39-43.
作者簡介:韓霄(1989—),男,漢族,甘肅蘭州,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