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北路墜子是以豫北安陽為中心的河南墜子影響力最大的流派。豐富靈巧的唱腔,婉轉流暢的風格,多元化的表現方式,構成了北路墜子獨特的性格。在伴奏上書鼓的加入,也有別于其他流派。特別是在表演內容上,從普通百姓的生活入手,積極向上,起著導人向善,明忠奸,辨美丑,倡孝道的巨大作用,是具有較強傳承價值,審美價值和教化價值的傳統藝術瑰寶。
【關鍵詞】北路墜子;聲腔結構;特色
【中圖分類號】J6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055-03
【本文著錄格式】趙鶴.淺談北路墜子的聲腔結構與特色[J].北方音樂,2020,10(19):55-57.
一、北路墜子的起源
墜子又名“墜書”學名“墜劇”是流傳于中原地區的傳統音樂,起源于河南是由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藝術形式相融合而形成的傳統曲藝。從產生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流行于河南、河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常用的伴奏樂器包括墜胡和檀木或棗木制作的簡板,有一人邊擊打簡板邊唱或其中一人附和,也有兩人對唱。表演形式簡潔活潑,旋律優美動人,扣人心弦,墜子因地區不同和各流派的相互融合而形成東,西,北三路不同流派的墜子。其中北路墜子在東路和西路的基礎之上,又極大的吸收了梨花大鼓的曲調,風格婉轉,流利,俊俏,易于傳唱,廣泛流傳于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等地是難得的音樂藝術瑰寶之一。
關于北路墜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北路墜子由“鶯歌柳”和“道情書”結合而成,于19世紀90年代左右產生。另一種說法是北路墜子脫胎于“三弦書”,后與“道情書”結合形成,清道光年間出現。根據《安陽市曲藝雜志》,《內黃縣曲藝音樂集成》的記載,和對老藝人的咨詢調查,對北路墜子的發源進行了長期的考察,并得出了結論,首創者為劉燕江。劉燕江,系清末豫北地區著名民間曲藝藝人,擅長演唱道情書,鶯歌柳書,將道情,鶯歌柳,三弦書,漁鼓墜諸曲種進行取長補短,把三弦書的三弦改為二弦,形成一種新的演唱風格,這種表達優美新鮮的曲種至此產生,因腔調吐字特色有明顯的墜子音,發源地位于豫北地區,故稱“北路墜子”。
二、北路墜子的聲腔結構
墜子在過去有“九腔十八調”之談,這表明了墜子的唱腔之豐富多樣,音樂結構為板腔體,以資料記載和藝人的習慣把它分為:起腔、平腔、落腔、寒韻、武板、垛板、五字嵌、十字韻、快扎板和曲牌等,而在這些聲腔中,起腔、平腔、落腔與快扎板是在墜子中經常用的,其余唱腔則不太常用,一般只用在表演或唱詞的需要,將其插在“平腔”“落腔”兩種腔體中間來使用。最常用的聲腔為以下幾種
(一)起腔
起腔是在演唱時唱段的最開始部分的一種唱腔,也常有人將其稱之為“叫“起板”。因為開頭的兩句唱詞一般采用“同韻字”來演唱,所以有人又稱之為“定轍腔”。表演時:唱腔有著較強的旋律性,句尾有拖腔,緊隨其后的經常是模仿該句曲調旋律的過門。
最常用的起腔的形式是“書帽式”的起腔。
在20世紀初,因為“墜書”多在茶館、書棚演唱,為了招攬觀眾,墜子演員會在正式開始表演前,唱幾句“書帽”,另外一邊試弦兒一遍等聽眾,所以起腔一般又被稱之為引子。唱詞往往是一些墜子演員經常使用的“套子”,簡單的唱詞上,唱加上“哎”“昂”等襯字,整個演唱風格平易近人,通俗動聽。
(二)平腔
平腔是墜書中最常用和最基本唱腔,產生時間是這些唱腔中最早也是用得最多的。常為宮調式,上下句結構,兩句之間可有過門,也可不要過門。基本的結構是一對上下句可多次反復,并以此構成大段唱腔。每句唱腔的旋律通常多為四個小節。上句的尾落音較自由,通常落在“3”上;下句一般落“1”音也有落“5”音者。
(三)寒韻
寒韻通常為墜子中表現悲涼,凄苦情緒的特定腔調,常和平腔交叉使用,唱腔旋律舒展,句子的起落,旋律中的起伏與轉折,大都出現在“眼位”上,唱腔的下句旋律多由高音往低音下行走向,并經常落于低音“5”。
(四)快扎板
快扎板是用在唱段結束時常用的一種唱腔,因此又稱之為“收尾腔”。墜子在演唱時,從開始到結束速度總是由慢到快,樂曲將近結束的時候,速度變得更快,曲調也接近朗誦,這就成為“快扎板”。快扎板的特點是速度較快,突然一個甩腔、落在“2”或“5”音上,把板扎死,當然也可以“快唱快剎”和“快唱慢剎”。
三、北路墜子的音樂表演特色
(一)常見的演出形式
各路雖然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但在演出形式、演唱風格上仍然有著些許的相似。北路墜子的形成時間雖相對較晚,三個墜子中最具影響力的流派。北路墜子的興起為河南墜子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以其特別的演唱風格與演出形式賦予了河南墜子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成為河南墜子中一個獨樹一幟的流派。北路墜子的最常見的有以下兩種演出形式。
民間演出。多為一拉一唱的“二人班”。表演時一般要在擺上一張帶有鮮艷顏色桌布的桌子,演唱者手持簡板,站立在桌子后面而拉墜琴的演員坐于桌側,手持墜琴伴奏的同時用腳梆擊打出強拍,演唱者左手持簡板隨著墜琴的旋律擊出強拍或各種節奏。
專業墜子團隊演出時。與民間有所差別,一般不設桌子。報幕員報節目后,伴奏的樂隊人員坐齊,演唱者持簡板入場,舉起簡板擊一下作為提示,樂隊開始起奏過門,簡板也隨之擊打,然后始唱。要求統一,演出隊伍相對龐大,演出氛圍較好。
(二)伴奏音樂與表演特色
藝人們稱之為過板的,是墜子的前奏與間奏。開書前為了渲染熱烈的氣氛,引起觀眾的注意,藝人們常即興演奏鬧臺曲。有的稱鬧場,熱烈火爆,以吸引聽眾。鬧場完畢后,在每段開始以前,先由墜胡奏一段過門,這是速度和力度的緩沖,稱為過板。經過時間的積累和反復演變,亦成為現在專業團隊經常使用的前奏曲用來充當主要伴奏樂器的叫墜琴,是由起初的小三弦改裝而成的——去掉琴鼓上的蟒皮,代以銅木板上有兩根弦,用馬尾拉奏,。墜琴有里外兩根弦,里外弦相差四度,其中里弦定為“2”,外弦定為“5”,前奏為“5-1”弦,唱腔則變為“2-5”弦。因其常作五度的轉換,所以老藝人們常說:“過板下五度,唱腔上五度。”墜胡主要是隨腔伴奏,有時加裝飾,以增強藝術表現力。墜琴能夠靈活地進行上下滑奏。音色富有變化,不僅能表現粗獷熱烈的情緒,亦能奏出婉轉悠揚的曲調,更重要是能夠模仿人聲。墜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是滑奏,許多裝飾音是滑奏出的,其音響效果與人聲十分貼近,善于表現各種人的感情色彩。
簡板,簡板是墜子演唱中的主要擊節樂器。它是兩塊寬一寸、厚半寸的檀木或棗木制成,由演唱者手拿,打出各種不同的節奏。一般的節奏是X 0 | X 0 | 或 X XX | X XX |,慢的時候打成X XX X X | 或XXXX? X X |。墜琴和簡板是最傳統和主要的兩種伴奏樂器當然也有我們常見的揚琴,二胡等為其伴奏。
北路墜子和其他曲種一樣,以說唱為主,表演為輔。一個演員,必須練好嘴上功夫。俗話說“唱戲的腿,說書的腿”可見說書人對嘴皮子的重視。說書不像唱戲可以用“喊悶場”的形式為要表達的情緒烘托氣氛,如唱戲中的武戲往往先伴隨著鑼鼓聲出來一群小兵,滿場地游走,主角常在門簾后或用旗子遮面唱半句以帶動觀眾情緒,亮相后再繼續下文,說書也不像影視劇為表現心潮起伏,先顯示大浪淘沙,為表現春風得意先出現鳥語花香等。一切表現形式都要從演員的“嘴”中說唱出來。對演員的表演身段與動作追求活潑,利索,迅速,點到即是。墜子的表演方面基本運用了“三弦書”的要訣,只是有的說法不同。如“二郎擔山”“一步一錘”,墜書中叫“亮翅”“二仙傳道”。演唱內容也常是起著導人向善,明忠奸,辨美丑,倡孝道的巨大作用。以多姿多彩的表演風格和頗具教化意義的表演內容在中原地區廣為流傳。
四、北路墜子的保護與傳承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北路墜子的演出市場也逐漸萎縮,藝人們也只能為紅白事、廟會、節慶等進行演出。微薄的收入使大多北路墜子演員改行,北路墜子的人才也漸漸流失,后繼無人。北路墜子作為貼近群眾生活傳統的民間音樂,其藝術審美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以及其內容題材的教化價值都是顯而易見的,經濟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人們會產生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以“非遺”成為最近年度的熱詞,從藝術價值的角度來看北路墜子的生存,保護是刻不容緩的。
具體保護措施可通過戲曲進校園,民間曲藝進校園等方式來提高北路墜子的認知度,使得新一代的學生充分感受這種民間音樂的藝術魅力,并產生學習的愿望,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課程,建立瀕危劇種北路墜子的傳承機構,口傳心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方式,因此傳承人也極其重要,新一代曲藝人不僅僅應該接受傳承人的樂器、樂曲,還應將老藝人的藝術情感,藝術生命相傳承。
五、結語
北路墜子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瑰寶之一,雖然近些年受到流行音樂,網絡音樂等多種藝術形態的沖擊,生存空間不容樂觀。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作為一門具有百年以上傳承經歷的藝術形式,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蘊依然存在,獨特的唱腔框架,行腔風格和表現方式依然存在,與河北南部其他音樂音樂形態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并派生出新的流派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要我們依據藝術發展的自然規律,緊緊把握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始終把這門藝術與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相聯系,時刻反映老百姓的訴求和心聲,心連心,不隔音。并加以引導和傳承,這門既傳統又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定能閃爍出新的光芒,矗立于民族音樂的藝術之林,理應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河南卷[M].北京:北京文藝出版社,1992.
[2]趙崢.河南墜子藝術[J].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3]王宇翔.北路墜子源流考[J].文化藝術,2015.
[4]王娜.文化傳承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5]項葵.河南墜子的流派與形成[J].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
[6]王敏.北路墜子的演唱風格探究——以墜子藝人王巧珍為例[J].文藝評論,2010.
[7]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8]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曲藝音樂研究[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
[9]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說唱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3.
[10]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戲曲曲藝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11]于會泳.曲藝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12]段婷婷.河南墜子現狀有感[J].人文論壇,2015.
[13]馬龍.淺論河南墜子的藝術特色及衰退原因[J].音樂研究,2015.
[14]李莉.瀕危劇種河南墜子的保護與傳承[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
[15]賈喻翔.河南墜子的藝術魅力[J].北方文學,2013.
作者簡介:趙鶴(1995—),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