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薩蒂創作的《薩拉班德》三首組曲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首先對《薩拉班德》三首組曲創作進行概述,然后對《薩拉班德》三首組曲音樂本體進行分析,最后對《薩拉班德》三首組曲音樂元素進行闡釋,包括音樂對稱結構、數理邏輯結構、色彩化和聲等幾種重要元素。通過研究為我們提供一個認識《薩拉班德》三首組曲的視角和維度。
【關鍵詞】埃里克·薩蒂;《薩拉班德》;三首組曲;音樂元素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106-03
【本文著錄格式】周立言.埃里克·薩蒂《薩拉班德》三首組曲音樂元素探究[J].北方音樂,2020,10(19):106-108.
埃里克·薩蒂在《薩拉班德》三首組曲當中采用了大量區別于傳統的新音樂元素,第一是將樂曲的立體音樂結構進行創新,突破了傳統音樂中的那種單一的單音線性旋律走向。第二是將樂曲中傳統的三拍重音循環規律進行突破,采用了許多聽起來十分緩慢的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旋律進行,散板式的樂曲節奏讓樂句結構呈現聽覺的不工整性。
一、埃里克·薩蒂《薩拉班德》三首組曲創作概述
薩蒂的音樂創作數量極多,題材廣泛,屬于高產音樂家,風格多元不拘泥,表演形式多樣,包括了鋼琴、聲樂、管弦樂等形態。薩蒂的音樂題材內容橫貫古希臘、巴洛克等時期,具有很強的歷史感和時空特質。薩蒂還對民間音樂十分感興趣,他很關注吉普賽等民間音樂元素的應用,這對他的創作技巧有很大幫助。也許是薩蒂對音樂來者不拒的理念,這為他的音樂成為印象主義、新古典主義、達達主義、序列音樂等二十世紀的新音樂提供了豐富的音樂資源寶庫和啟示,可謂是十九世紀重要的音樂家。
《薩拉班德》三首組曲創作時期是薩蒂音樂創作的成熟期。它是在歐洲社會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民間等級觀念日益保守的情況下創作而成的。薩拉班德舞曲最早來源南美洲,具有熱烈奔放的藝術特質,薩蒂在認真關注了這種類型舞曲之后,將其音樂元素應用到他的創作之中,為世俗情感進一步注入民間社會提供了新鮮血液。
薩蒂身上流淌的西班牙血液,本身就與南美洲的這種舞曲特質具有吻合度,他通過對這種舞曲音樂元素的篩選,為我所用,為西班牙音樂題材和內容的創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埃里克·薩蒂《薩拉班德》三首組曲音樂本體分析
《薩拉班德》三首組曲創作正是薩蒂音樂生涯成熟期,也是他個人風格不斷呈現的代表。這三首組曲的音樂本體與薩蒂其他創作區別很大,他在這三首組曲創作中改變了傳統的創作理念,在音樂本體構建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例如對和聲創作手法進行創新處理,改變了音響效果的嚴肅主義特色,增加了簡約主義的鮮明特征。總之,這三首組曲互相聯系,又各自展現出獨特性,音樂思想具有連貫性和傳遞性,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
(一)《薩拉班德》No1.1(1887. 9 )音樂本體分析
第一首組曲編號為No1.1,薩蒂1887年9月創作而成。No1.1屬于典型的慢速薩拉班德舞曲,通過三拍節奏傳達了自由的藝術特質。這首作品屬于典型的二部曲式結構,降A大調,和聲圍繞調性展開構建。共有104小節。
第一部分共有42小節。前后均衡分布,采取了重復式進行模式,前后各21小節,完全相等。第二部分共有100小節,將第一部分的許多樂句拿來稍作修改,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感,引用了不同和聲組合結構,最后旋律音結束于降A大調主和弦上面。整體看旋律進行較為流暢,給人一種自然優美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部分旋律重復第一部分時,從74小節的地方出現了五聲音階,音色有點像古箏的音色,音色飽滿厚重,具有很強的民族音調味道,旋律進行沉穩有力,彈奏時肢體要保持穩定性,力量要集中在手腕上,速度開始逐步加快,這時候舞曲主題基本上實現。到了最后階段,樂曲的兩個聲部隔開作純五度平行進行,會發現有大量的五度疊置和弦、四度疊置和弦頻繁出現,給人一種圓滿的心情。音色極為圓潤,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旋律聽起來十分優美動人,這時候整體主題達到了升華。無論是旋律、和聲還是節奏都高度統一,具有很強的印象派音樂特征。
No1.1整體看與傳統的西班牙薩拉班德舞曲極為相似,舞曲風格具有很強的傳統特征,但是由于薩蒂個人的音樂特質,為這首組曲注入了鮮明的個人主義風格,他將個人對舞曲的理解運用到組曲No1.1創作中,賦予了特殊的意味,也為這首組曲的藝術風格提升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薩蒂本人性格當中具有強烈的叛逆成分,這種叛逆在組曲No1.1當中有許多體現。例如,雖然組曲No1.1主題十分簡單,但是薩蒂卻多次讓其出現在不同片段當中,這種故意設置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增加音樂進行的力量。組曲第二部分雖然節奏與第一部分類似,但是薩蒂設置了巴洛克音樂的復調模式,這讓第一和第二部分呈現出深刻的聯系,重復具有了意味,同時主題也更加突出。這種音樂特征在其他兩首薩拉班德舞曲當中也有所體現。
(二)《薩拉班德》No2.4(1887. 9 )音樂本體分析
No2.4是薩蒂創作的第二首薩拉班德舞曲,他繼續采用了二部曲式結構,同時調性也調整為升d小調上,節拍作了稍微修改,將三拍子節奏變為3/4拍,更加工整。全曲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有44小節。第一部分分為兩個樂段,前后完全重復,這和第一組曲相同。第二部分仍然分為兩個樂段,前后簡化重復,結尾處更改了和弦調性回歸主和弦。整首舞曲主題統一,和弦色彩鮮明,音樂思想始終貫穿于全曲之中。在創作中,薩蒂對重復技巧的應用更為成熟,簡約主義更加明顯,體現了薩蒂在創作薩拉班德舞曲中的一貫思路。當然,這兩首舞曲的區別也十分明顯,第一首仍然有增添補充的元素在里面,但是到了第二首,則采用了省略擴展手法,因此第二首更加簡約更加自然,證明薩蒂對薩拉班德舞曲創作技巧的成熟。
從第1小節開始至第44小節,舞曲始終圍繞主題進行。我們發現第一部分音樂和弦過渡自然流暢,音程協調,力度適中,旋律進行的層次感十分明顯。其中鋼琴演奏部分在肩膀和手臂的用力也十分適度,演奏者用左手大拇指來彈奏隱伏聲部分,手指接觸琴鍵的力度聽起來特別深厚,與此同時手腕要隨著旋律的變化進行少許的移動,也要緊隨著旋律的跌宕起伏來輕微轉動。總體看,第一部分音樂力度與旋律走向形成一種和諧的層次感。從23小節開始,音樂突出了一種內心焦躁的味道,同時技巧上增加了切分音,保持一種起伏的畫面立體感,直到進入45小節,第一樂段結束。
從45小節開始,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旋律進行時保持了第一部分單音跳躍的感覺,旋律按照平行八度的音程關系發展旋律動機,偶爾出現的32分音符后附點極大地突出了平靜中有糾結、糾結中有平靜的復雜矛盾心理,這時的音響力度保持在“mp”,彷佛宣告了主題的失敗,可是仔細一聽,又發現低音區域出現的 f 力度的和弦織體卻又“不合時宜”的反復出現,彷佛另外一個聲音在說“我不怕失敗”,就這樣,矛盾的情景交織出現,于是就過渡到了第二部分的第二樂段。第二樂段主題是這首舞曲最令人激動的時刻,鋼琴演奏也是極富魅力。從第92小節開始,鋼琴音響效果不斷增大,演奏的力度從“f”到“ff”直至變為“fff”,左手彈奏的八度氣勢逼人,高潮迭起,彷佛高處的浪頭呼嘯而下,與此同時右手不斷跳動的音色用飽滿的顆粒感穩定地沖擊著左手彈奏的音符,整體既沉穩又有起伏。
(三)《薩拉班德》No3.7(1887. 9 )音樂本體分析
No3.7是薩蒂創作的第三首薩拉班德舞曲,調性改為降D大調,曲式結構不變。這三首舞曲都屬于二部式結構。節拍方面,第三首組曲與第二首相同,速度為廣板,聽起來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受。
第三首組曲中,薩蒂對音樂結構的安排如上述組曲如出一轍,依然采用重復式手法,這里不再贅述。第一部分速度比起前二首速度放慢,給人一種異常冷靜的體驗,讓音樂旋律重復感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現,主題也更加讓人印象深刻。第二部分中,主題和弦采用了屬調建構方式,提起來調性并不是特別穩定,而是有一種晦暗模糊的調性色彩。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薩蒂創作中將各和弦的和弦色彩加入旋律化應用,而非調性中的和聲色彩。所以,第三首組曲的主調性主要集中于組曲開始和結束處的功能性的強調,而非調性變化中的突出。
No3.7薩拉班德舞曲系列作為最后一首組曲,它具有鮮明的特征,每一個部分都讓人耳目一新。第一部分開始時節奏很慢,伴隨著配樂發出莊嚴性色彩,速度逐漸加快但是旋律與和聲的穩定性依然如故,反倒有一種安寧喜悅之情。主題源自西班牙舞曲元素與宗教結合,將圣徒內心莊嚴襯托了出來。第二部分音樂的節奏和力度時快時慢,象征著海上風浪的顛簸,同時也折射出世俗社會中普通人的堅毅果斷的決心和勇氣。兩種不同的節奏力度是自然過渡的,不會給人一種突兀感,這樣反倒更加真實自然。第二部分的下半部分接著主題進行,這部分起伏更大,將暴風雨來臨的那種兇險和內心的慌亂展現得淋漓盡致,隨著音樂的進行,可以感受到心情與海浪在同步起伏變化。經歷了大風大浪,結尾處轉為和諧的畫面,五聲音階入耳,心情頓時變得愉悅,主題旋律感再次升起,于是就進入了終了部分。
No3.7總體看呈現“快——慢——快”的節奏,首尾快,中間慢,極其規整。No3.7伴隨著主和弦音的出現結束了。第13、15、17等小節就出現了四次64 分后附點的節奏,這種動機對于組曲主題有著鮮明的提示,主題在這個動機中逐漸顯現。鋼琴演奏部分突出了這個后附點節奏,彈奏清楚果斷準確。薩蒂在這里使用了模仿鐘鼓聲音的音色,鋼琴高音部分的音色魅力一覽無余,接下來的八度旋律聽起來有一種宗教般空靈的感覺,彷佛是天籟之音。
三、埃里克·薩蒂《薩拉班德》三首組曲音樂元素闡釋
《薩拉班德》三首組曲音樂元素極為豐富,一方面對組曲音樂本體構建起到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對組曲音樂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對音樂對稱結構、數理邏輯結構、色彩化和聲等幾種重要元素進行闡述。
(一)音樂對稱結構
對稱結構在音樂創作編排中十分常見,但是在舞曲當中十分罕見。薩蒂三首組曲創作中重視對稱結構,證明他認識到對稱結構在編排中的價值,但是他并不是十分確定這種嘗試是否有效,應該把握這一點。
例如,No3.7第一部分主題開頭與結尾的主和弦完全相同,這對節奏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導致這四個小節支撐起了樂段,為重復性功能發揮、樂句銜接提供了動力。音樂對稱結構其實是理性思維的衍生,通過理性思維的指導,應用到對稱結構設置當中。另外,對稱結構也體現在樂思之中。例如,No2.4的第二部分中,45小節至52小節與48, 49小節形成結構對稱。從聽覺感受上看,薩蒂的這種設計極大地提升了簡約主義的應用效果。觀眾在享受到這種結構穩定性的同時,能感受到一種理性帶來的智慧之美。
(二)數理邏輯元素
西方近代音樂是在西方理想主義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成熟的,因此西方近代音樂反映出鮮明的數理邏輯特征。薩蒂自然也受到了數理邏輯的影響,但是他與其他音樂家不同,他對數字“3”情有獨鐘。“3”在西方文化體系當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圣父、圣子、圣靈”、三角形、紅黃藍三原色以及三和弦等都與“3”關系密切。從薩拉班德三組曲的設計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例如No1.1從第一樂段起,薩蒂就把三個不同和弦設置在一個片段動機里面,產生了跨小節的散化節奏動機,目的是為了聽覺效果更加鮮明,起到強化主題的作用。又例如No3.7創作中,薩蒂直接采用了三連音節奏,而且將和弦音分解后形成了單音線形旋律,這些旋律線條都是按照三連音形式進行精心編排,然后將分解后的色彩和聲進行組合。可見,數理邏輯元素在薩蒂的這三首組曲當中具有重要性。
(三)色彩化和聲元素
這三首組曲應用了大量色彩化和聲元素。薩蒂在第一首組曲中,對屬七、屬九和弦的嘗試讓他更加自信。第二首和第三首當中,例如上主音二級上的變化七、九和弦,下中音六級上的七和弦以及主音上的七和弦等屢見不鮮。薩蒂通過這些和弦起到了色彩化功能,加強了和弦色彩特征的大膽展現。這種特征在傳統的古典音樂、宗教音樂當中十分罕見,也很少有人重視這種元素,但是薩蒂恰恰認為這種功能不和諧的色彩元素應用可以增加空間張力,提供不一樣的審美趣味。總之,薩蒂通過色彩化和聲元素的應用,取代了傳統的功能性和聲元素應用模式,為這三首組曲的音樂風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四、結論
綜上所述,《薩拉班德》三首組曲當中采用了大量區別于傳統的新音樂元素,為音樂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為曲式發展、旋律走向提供了大量的動機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希望通過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婷.淺析埃塞克·薩蒂的《薩拉班德》[D].濟南:山東大學,2010.
[2]陳卉.20世紀藝術史上100位大師的作品(27)[J].世界美術,2009(3):99-101.
[3]曹仕鋒.鋼琴藝術發展概述暨鋼琴作品風格分析[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8):84-87.
[4]岳燕.埃里克·薩蒂作品結構中重復手法的運用——以《薩拉班德》《吉姆諾佩迪亞》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4):133-134.
[5]袁媛.追求鋼琴藝術流派 拓展學習思維空間[D].太原:山西大學,2004.
[6]張彬. 西方鋼琴前奏曲的三個重要階段[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周立言(1970—),女,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本科,副教授,畢業于齊齊哈爾大學,教育學,研究方向:鋼琴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