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夢雨 А·И卡瓦廖夫



【摘要】針對學生樂器課音樂過程中發展個性能力綜合方法,本文研究系統問題、實際任務和練習。
【關鍵詞】動覺訓練;個性心理特征;不同類型音樂活動;綜合教育法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145-03
【本文著錄格式】石夢雨,А·И卡瓦廖夫.綜合教育法在器樂課堂的運用[J].北方音樂,2020,10(19):145-147.
引言
實踐證明,部分音樂教師經常在學生樂器學習中使用單一方法,主要表現為以下情況。
一對一樂器課上學員活動形式的單一(或主要為長期重復),比如根據音符記住作品、復習家庭作業、彈奏音階、練習等;在一對一樂器課上教師未培養學生演奏個性心理特征(感知、注意力、理解、思考、記憶、反思、意志力)。這種現象使本文的發表具有現實意義。
正如我們所知,一對一樂器課上采用綜合方法有助于有效消除學生音樂樂器學習中出現的消極現象,這也成為了本次研究的主題。為此,我們通過三種主要方向實施綜合方法:培養學生樂器演奏動作技能;發展綜合心理素質或個人特征(感知、注意力、思維、想象力、記憶力、反思、意志力);在一對一課程中開展各種類型的音樂活動。
本文中我們提出系統問題、創作目標和實踐練習,從而綜合(全面協調)培養學生個性發展,這些問題、創作目標和實踐練習可能應用于每堂一對一樂器課。
我們采用的音樂材料是前蘇聯音樂家 Л. 科列索娃的作品《兒歌》。
一、培養學生樂器演奏動作技能
在樂曲《兒歌》中,一個音符上演奏是典型的演奏方法。眾所周知,兒歌有此類特征,發音標準清晰、鏗鏘有力、曲調一致、朗朗上口。為此,為了賦予音樂旋律這些特征和系統化重復音調,建議一根手指演奏(如樂曲拉莫《小雞》利普斯演奏版本)。
任務1.1-演奏典型的旋律進行,最多兩根手指重復音符。
任務1.2-演奏典型的旋律進行,最多三根手指重復音符。
任務1.3-演奏典型的旋律進行,采用《手指排練》的方法。
任務1.4-1.7-演奏典型的旋律進行,采用其他的指法方案:3-4-3-4-3-5-3;3-2-3-2-3-5-3;2-3-4-5-2-4-2;5-4-3-2-3-5-3。
眾所周知,對于學生而言,節奏音型具有一定的難度,如切分音(第二節拍)。
為了準確演奏切分音,建議提前讓學生進行以下練習。
方案
指法:? ? ? ? ? ? ? ? ?3-2-4-2或4-3-5-3
練習1.1:
方案
指法:? 2-4-2-2-4-2-2-4-2-2或3-5
-3-2-5-3-2-5-3-2
練習1.2:
二、培養學生綜合心理素質個人特征的任務
(一)培養音樂觀察力、感知習慣的任務
教師在樂器上演奏前四個節拍,有意略微改動樂曲歌詞。學生應該辨別,音樂中是否發生變化?
任務2.1.1–教師演奏非連音演奏樂曲。
學生辨別,音樂是否變得緊張沉重。
任務2.1.2-教師通過小字二組演奏曲子。
學生辨別,音樂是否變得通透歡快。
任務2.1.3-教師演奏曲子,用八分音符將第1小節的平穩律動換成附點節奏。
學生辨別樂曲節奏型是否發生改變,然后打拍體現它。
任務2.1.4-教師演奏前四個節拍,在伴奏曲中改變屬七和弦,從F音變成大調和弦。
學生辨別,左手和聲伴奏是否發生改變。
(二)培養記憶音樂能力的 任務
任務2.2.1-教師讓學生視覺記住樂曲前兩個節拍,提前用白紙或彩色紙遮住樂譜(激活視覺記憶)。
學生憑借記憶回憶樂器上樂曲的前兩個節拍(一只手、兩只手)。
任務2.2.2-教師(一次、兩次)在樂器右鍵上演奏樂曲前兩個節拍,讓學生根據聽覺進行記憶(激活聽覺記憶)。
學生首先用聲音重復記住的樂曲片段,然后在樂器上重奏。
任務2.2.3-教師讓學生在樂器上連續幾次不停地重復前兩個節拍(激活動作行為記憶)。然后,關上樂譜,教師建議學生憑著記憶演奏片段。
任務2.2.4-教師與學生進行少量的樂曲音樂理論分析(激活結構邏輯記憶),并在樂曲中進行標注,第一,在同一音符上優先捕捉或重復旋律;第二,逐字逐句、一層不變重復第一短句(第一節拍和第二節拍)、第二短句(第三節拍和第四節拍)、第三短句(第五節拍和第六節拍)中的旋律;第三,改變第二短句和聲方式(代替伴隨第一個短句旋律的聲調和聲,在下屬和弦背景下發出第二個句子 )。
任務2.2.5-教師與學生進行少量的樂曲藝術形象分析(激活情感形象記憶力)。其中包括,教師使學生關注樂曲的此類特征,第一,是否有大調式,大調式使音樂輕快明亮;第二,是否有活潑的節律(小快板),活潑的節律賦予兒歌獨特的快調特征;第三,樂曲,曲調旋律的鏗鏘有力,這主要通過一個重復音符do上旋律的流動來實現,會使音樂具備獨特的宣敘調特征;第四,長期不變重復典型的節奏特征,會使節奏變得持續;第五,大聲演奏作品(f、mf),這符合兒歌特征,歌唱者通常嘹亮地歌唱兒歌,從而讓演奏者都能聽到他的聲音;第六,在樂曲第二部分(第10-第19節拍)改變音調。在內容形象豐富的布局中,可以如此解釋調性布局的改變:樂曲第1部分(第1-第9節拍)是兒歌歌詞主唱人的談話;第二部分是歌唱者尋找藏在某個隱秘處的兒童;第三部分(第20-28節拍),更換歌唱者,演奏重新開始。
(三)發展音樂思維的任務
任務2.3.1-教師讓學生在作品中找出典型的旋律進行,然后在樂器上進行演奏,確定表現特征。
完成任務的方案:
任務2.3.2-教師讓學生在作品中找出典型的節奏旋律,敲擊/拍掌表現它,辨別表現特征。
完成任務的方案:
任務2.3.3-教師讓學生確定作品的音樂形式(找出主要部分的起點和結尾),說明它們之間的主要差異(旋律變動特征、節律性變動、調性布局的變化、音區等)。
應對方案:第1部分(第1-第9節奏);第2部分(第10-第19節拍);第3部分(第20-28節拍)。
任務2.3.4-教師讓學生確定樂曲第1(第3)部分和第2部分(中區)的旋律音域。為了讓學生能更理解清楚任務,可以通過曲調中哪個聲音/音調最低,哪個最高來制定任務。
應對方案:在樂曲第1(第3)部分,曲調范圍從音符Do到八度G音,形成第5部分。在第2部分最高的曲調是八度降B,最低的是到八度。
任務2.3.5-教師建議學生對比第2樂句的第1(第9-第10節拍)短句、第2(第11-第12節拍)短句和第三短句(第13-第14節拍)旋律音,然后辨別,是什么讓它們結合在一起,有什么區別?
應答方案:在第9、第10、第11、第12、第13、第14節拍中,重復曲調,同時曲調和其他音符發音不同。音樂中這種方式叫作模進。
(四)發展想象力的任務
任務2.4.1-教師建議學生為兒歌曲調配簡單的詞。
任務完成方案。
例如:
一,二,三、四
我家有誰?
爸爸、媽媽、哥哥、妹妹
小貓,兩只貓仔
我的小狗兒、蛐蛐和我
這就是我家!
……
任務2.4.2-教師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你覺得在演奏《兒歌》時,用什么樂器能使歌曲更生動優美?
回答方案:木琴、金屬琴、鋼琴……
任務2.4.2-教師讓學生回答以下問題:你覺得在演奏《兒歌》時,能不能更換樂器?這會對歌曲產生什么影響?
回答方案:可以在木琴上演奏第一個短句(第1節拍-第2節拍),可以在金屬琴上演奏第二個短句(第3節拍-第4節拍),可以在木琴和金屬琴上演奏第三個短句(第5節拍-第6節拍)。如此一來,第一短句和第二短句間更能鮮明地體現《問—答》的音樂對話,而第三短句全奏會出現壯麗尾聲。
三、一對一音樂樂器課各種活動任務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作為一對一音樂樂器課的主要活動形式:大致演奏和片段式演奏音樂材料;從紙上讀譜;樂器上演繹音樂材料;樂器上即興演奏;配樂下演奏;作品創作形式(創作曲調支聲、插入旋律節奏、持續和弦等);合奏曲演奏。
任務3.1-教師讓學生演奏第二個樂句(第10-19 節拍)旋律,該旋律從作品中摘出(大致演奏音樂材料)。
任務3.2-教師讓學生伴奏第二樂句子(第10-第19節拍)的曲調下,同時將節拍轉換成以下形式(音樂材料的大致演奏同時對材料進行改編)。
任務3.3-教師讓學生雙手演奏第2個樂句結尾部分(第18-第19節拍)-音樂材料的片段式演奏。
任務3.4-教師讓學生根據樂譜一只手進行演奏(兩只手)第一個樂句(第1 節拍不完整的第9個節拍)。 建議學生提前視覺熟悉樂譜,并同時確定不熟悉的部分,這樣對于不熟悉的,他可以不需要在樂器上演奏,熟悉在樂譜中有演奏難度嗎?(在紙上讀譜)。
任務3.5-教師讓學生在樂器上轉換(從D音、從E音)演奏第一個樂句(第1-第2個節拍)(創作活動)。
任務3.6-教師讓學生一起在樂器上二重奏,演奏某個支聲、插入曲調或節律、持續和弦等(即興演奏活動形式)。
任務解決方案:
а)演奏支聲
b)插入旋律節奏
c)持續和弦
任務3.7-教師讓學生配樂下演奏《兒歌》[2]。
任務3.8-教師讓學生演奏《兒歌》片段(看方案《a》完成任務3.6)。
任務3.9-教師讓學生演奏《兒歌》,插入曲調節奏(看方案《b》完成任務3.6)。
任務3.10-教師讓學生演奏《兒歌》,持續和弦(看方案《C》完成任務3.6)。
任務3.11-教師讓學生一起合奏《兒歌》。
四、結論
由此可見,如果在一對一樂器課上采用本文中提及的各種理論問題、布置創作任務和樂器上實際練習,將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實施各種音樂綜合操練方法。同時,基于各種形式課堂活動且旨在培養學生樂器演奏動作技能、綜合心理素質的綜合方法有助于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激發學生樂器創作欲望和培養音樂創作興趣。
參考文獻
[1]А.И科瓦廖夫,А.Б.亞辛斯基.青年鍵鈕式手風琴演奏者作品集[M].明斯克:諾亞方舟出版社,2017(83).
[2]Ф.利普斯.巴揚手風琴演奏藝術[J].分類:音樂,1998(144).
作者簡介:石夢雨(1992—),男,河南許昌,碩士,研究方向:培訓與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大學生與青少年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