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初隨著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和封建勢力的復辟,文化藝術受到浪漫主義思潮影響,對德奧藝術歌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舒伯特便是那個時代藝術歌曲寫作領域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文筆者將《天鵝之歌》作為研究載體,通過不同角度和層面去分析德奧藝術歌曲。藝術歌曲演唱是聲樂表演領域中重要形式,如何唱好藝術歌曲則需要歌者和聲樂教師進行長期深入地研究與學習。德奧藝術歌曲在創作中對文學戲劇和音樂都有著較高的標準和要求,正因為這樣的嚴謹態度涌現出大批的優秀作品和作曲家,才形成了經久不衰的藝術格局。中國歌者除德語語言要求、音樂修養和戲劇表現力外,聲樂演唱技術作為德奧藝術歌曲重要的傳播載體,同樣需要重視和不斷完善。
【關鍵詞】舒伯特藝術歌曲;演唱基本要素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175-03
【本文著錄格式】王雷.聲樂曲集《天鵝之歌》演唱與教學(一)——舒伯特及創作背景分析篇[J].北方音樂,2020,10(19):175-177.
引言
藝術歌曲是聲樂演唱范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奧藝術歌曲在藝術歌曲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極具代表性。舒伯特在短暫的一生中共創作了六百余首藝術歌曲,至今眾多作品仍然在全球不同的音樂會上被高頻率演唱,部分優秀作品幾百年間被教師和歌者作為重要的訓練教材仍然被廣泛應用。
近年來筆者通過舒伯特生命最后階段(藝術創作巔峰期作品)創作的歌曲集《天鵝之歌》作為研究載體,通過旅德期間藝術歌曲研究積累和近年教學經歷,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從演唱者視角分析在藝術歌曲中被忽略的歌唱要素,即如何演唱好德奧藝術歌曲。特別是舒伯特作品對于提高現代年輕歌者的綜合能力,值得共同深入探究學習。
一、藝術歌曲大師——舒伯特
佛朗茲·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是十九世紀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之一。他的一生如煙花般短暫,但創作的音樂作品卻那樣的絢爛多彩。留下了多達共計一千余首音樂作品,聲樂作品占總作品量的六成以上。他給后世留下了巨大的音樂財富,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為世界音樂曲庫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還為很多詩人的詩歌譜寫過曲子,如歌德、席勒、海涅等大文豪,還包括繆勒這樣優秀的年輕詩人。他將音樂與詩詞(詩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繼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家之后,出現的又一顆絢爛奪目的樂壇新星,眾多的經典作品至今仍被各國歌唱家爭相傳唱。
1797年舒伯特出生在維也納郊外一個書香氣息濃重的教師家庭。年幼時便師從父兄開始了他早期藝術啟發學習,開始練習演奏小提琴和鋼琴的技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他年齡的增長,舒伯特在音樂創作上的天賦便淋漓盡致展現出來。11歲那年他加入了唱詩班并搬進神學院生活,擔任小提琴手和樂隊指揮,期間還接觸到不少維也納古典時期音樂作品。極具天賦、成績突出的小舒伯特受到了當時功成名就音樂家安東尼奧·薩列里的贊譽,對小舒伯特的作曲與基礎樂理知識進行系統性指導。同薩列里學習的經歷為其日后在音樂之路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1814年他結交了一位異性詩人,兩人的友情迅速升溫,對舒伯特之后的幫助頗豐。同年為《紡車旁的格麗卿》譜曲,自此開啟了他創作的噴涌期。其后僅一年的時間里他譜寫了144首歌,最多時、僅僅某一天就能完成8首歌曲的創作。但因其一心專注于作曲,收入不固定,但生活十分拮據,所以其作品里經常影射出憤怒和無奈的情緒,即便如此他依然滿腔熱血地創作出大批贊揚不屈的民族斗爭精神的作品。1825年舒伯特的作品接二連三的被出版,受到了觀眾們的喜愛與追捧,經濟狀況也大有好轉。第二年,為音樂家之友作了部交響曲獲得了豐厚的報酬。就在其靈感迸發的鼎盛時期,他的身體卻每況愈下,1822年舒伯特開始了與梅毒之間的漫長斗爭。1828年,他一生唯一一次個人作品音樂會拉開帷幕,一時收獲好評無數。但遺憾的是同年春天31歲的舒伯特英年早逝,1872年維也納中央公園,佛朗茲·舒伯特的紀念碑拔地而起,被后人葬在他生前十分崇敬的音樂家——貝多芬的墓旁,這里成為后人參觀拜仰的圣地。
舒伯特的一生充滿了清貧困苦,坎坷荊棘,早年間無數艱辛的日子使他早早地便與世長辭,舒伯特卻為后世留下了數不清的不朽著作與藝術瑰寶。是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最后一位大師。
二、舒伯特聲樂作品
舒伯特作品中夾雜著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與內涵,又與早期浪漫主義的特質相融合。(他的交響樂充斥著濃郁的古典氣息,藝術歌曲與鋼琴作品又散發浪漫主義的特色。)空前絕后的抒情創作風格,被稱為“前所未有、最富詩意的音樂家”。
在音樂創作上舒伯特思維獨特靈感如泉噴涌,曾發生過一件趣事。某次舒伯特與朋友一同漫步在郊外路過家小酒館,目光所及之處有一本莎士比亞的作品便翻開來閱讀。翻閱的過程中創作靈感忽然一現,說道:“構思出了動聽的旋律,卻無法當下記錄下來怎么辦?”同行的伙伴們馬上翻過酒桌上的菜單,在背面迅速畫出五條線給他。這時舒伯特開始忘我的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了后來遠近聞名的作品,《聽!聽!云雀》。
舒伯特的作品既包括抒情曲、敘事曲同時還有愛國歌曲和民間歌曲等。代表性較強的如:《魔王》《鱒魚》《菩提樹》《紡車旁的格麗卿》《野玫瑰》《致音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少女》、套曲《冬之旅》和曲集《天鵝之歌》等,他的作品“德語彌撒”成為奧地利地區傳播范圍最為廣泛的彌撒曲。
他的室內樂作品中體現了與莫扎特本人靈魂共通性,逐個片段都帶有真真切切的自我痕跡。在維也納古典音樂末期的作品中,舒伯特的六百多首歌曲是被觀眾所接受最為普及的一類。這些歌曲皆是從詩歌內在意境中延伸直接產生而創作的,他那精巧的作品結構與創作時所注入的靈動情感,使人無法企及他的藝術高度。
在他創作眾多作品之中,歌詞選自歌德的詩有六十余首、席勒的詩四十余首,并且他所使用譜曲的詩歌作品涵蓋范圍異常全面。例飽含生動和自然韻味的《致春天》,歌頌藝術與愛情《致音樂》,表達主人公內心憤怒、悲情肅殺的《幻影》,還有虔誠禱告乞求上蒼的《圣母頌》。舒伯特充分的深挖藝術歌曲的種種形式,令它們極其富有表演的張力,能夠輕松的引人入勝。在舒伯特之后涌現出舒曼、勃拉姆斯、沃爾夫、施特勞斯、馬勒、瓦格納等寫作藝術歌曲的作曲家,他們都是沿著前輩寶貴經驗繼續進行他們的創作。
舒伯特擅長以精巧玲瓏的歌曲形式勾勒出最深沉的情感,他堅持音樂表達手段服從于詩歌多樣性的創作原則,他創作的曲調時而如民歌小曲兒般簡單婉轉,轉而又像吟詩作賦般平靜淡然,他筆下的和聲織體里,交疊使用了異調音符或和弦,打破固有的框架,隨著音樂情緒的不斷推進,或高亢直插云霄,亦或緩和溫婉如擲石湖中,泛起層層漣漪。鋼琴伴奏織體在他的作品中有著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除了烘托情景與氛圍,還與聲樂方面緊密融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歌曲的旋律線條源源不斷的散發著親昵、柔和、敏感的氣息,富有激動中夾雜著一絲陰郁的色彩,他瀟灑果斷地使用和聲調性,對節奏型織體賦予了表情的意味,使音色隨著情感變化而顯現出了細膩的差別。
后人筆下的舒伯特時常是一位志氣難以得到抒發的音樂天才,生前他的創作難以引起大眾消費群體的共鳴。雖然舒伯特在交響樂和歌劇方面的貢獻沒有那么突出發展較為有限,但是也恰恰由于他從不曾像莫扎特和貝多芬等作曲家那樣,踴躍并主動地走進觀眾的視野,才會直至1827年才終于圓滿的舉辦了個人的音樂會。
另一方面的舒伯特又名聞遐邇,甚至到了今天其絕大部分作品仍被歌唱家們作為保留曲目來表演。在他彌留之際,各大的出版機構便對其作品流露出了強烈的興致,在他離世前已出版了百余部音樂作品。與其所有的創作比起來出版比例非常小,但放眼同時期其他作曲家眼中這儼然是個驚人的數字。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某次到維也納登門拜謁了他的哥哥費迪南,與之分享了幾部舒伯特的封筆之作手稿,舒曼立刻便產生了興趣并決心讓它們重見天日。
三、經典絕唱《天鵝之歌》
舒伯特短暫的31年的人生中共創作《美麗的磨坊女》(1823)和《冬之旅》(1827)這兩部聲樂套曲。去世前的兩年間(1826年至1828年)他飽受身心雙重折磨,創作了《愛的信使》《信鴿》等14首作品。1836年由Tobias Haslinger公司整理出版,這部出版發行的歌曲集被命名為《天鵝之歌》。相傳每當天鵝離世前都會發出絕美的叫聲,向生命最后時刻做道別。托比亞公司的命名具有深意,也是對舒伯特晚期作品的完整總結。
舒伯特歌曲集《天鵝之歌》與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雖然都是圍繞情感問題進行創作的,既有傷感、也有對愛憧憬和絕望,更是他自身情感故事的真實寫照?!短禊Z之歌》不像那兩部套曲具有更加緊密的故事連貫性(音樂自傳體小說),但生命晚期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創作達到了他人生巔峰。不管是從詩歌的選材還是他的整體音樂創作,都是通過音樂與歌曲的戲劇性和哲理性結合,展現他內心的獨白。在他去世前的那段日子里病魔和內心的煎熬一直伴隨著他,音樂創作是他生存的唯一動力。
“天鵝之歌”這首歌曲集并非是一部按舒伯特本意創作出來的作品,這部聯篇作品的裝訂成形距離舒伯特病故光景不長,是管理樂譜出版事務的負責人:哈斯林格(Haslinger)將舒伯特離身后遺留的十四首歌曲結集成一套,在公開訂購時為使銷量節節攀升而取的作品名。
這本歌曲集的內容與先前《美麗的磨坊少女》(Der Schoene Muellerin)以及《冬之旅》(Winterreise)截然不同,該曲集絕不是一部富有流暢性的詩篇作品,與之迥乎不同的,它恰恰是通過三位詩人:雷爾斯塔伯(Ludwing Rellstab,1799-1860)、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以及塞德爾(Johann Gabriel Seidl,1804-1875)的詩篇作品所拼貼協同創作出來的藝術歌曲集。這部曲集囊括了雷爾斯塔伯的七首詩詞、海涅的六部作品以及羅塞爾的一首詩,源于三位詩人十四篇詩作,經舒伯特譜曲后才有了如今所聽到的《天鵝之歌》。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不僅擁有豐富、動人的旋律線條,最出名的莫過于鋼琴伴奏氣氛的打造與模仿功底。有傳說記載到天鵝瀕臨死亡前,會發出一聲最為婉轉悠揚的鳴叫,這是它對生命作的一個用情至深的訣別。所以法國的博物學家。布封在《天鵝》中稱道,每次恰逢聊到一個曠世奇才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里所作的最后一次飛揚、最后一次璀璨表現時,人們總會百感交集地聯想到這樣一個迷人心弦的傳說,這是天鵝之歌!
所以當舒伯特別后的第二年,出版商哈斯林格為他的遺作,14首藝術歌曲的集合起名的時候,就想到了天鵝。于是當舒伯特的遺作被命名為《天鵝之歌》后,以“天鵝之歌”來稱呼作曲家的絕筆也變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
藝術歌曲是接近于古典主義時期流行樂的一種體裁,短小的作品通常三五分鐘,一架鋼琴,一名表演者,在這樣有限而狹窄的空間之內,舒伯特用他六百多首創作,開創了一個由輕巧的詩和轉瞬即逝的情緒聯合打造的藝術世界。舒伯特創作他的第一部藝術歌曲的時候年僅14歲,與世長辭時也只有31歲,這期間創作了六百多首,“藝術歌曲之王”實至名歸。
這些流傳下來的藝術歌曲中真正合為曲集的只有三部(58首),分別是《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以及最后的《天鵝之歌》?!睹利惖哪シ慌芬栽娙嗣桌盏?0首詩為歌詞,描述了一個男青年對磨坊女愛而不得的情感,最終溺死在了溪水中,因為他堅信永恒之愛的花終將綻放在自己的墳墓上?!抖谩吠瑯尤〔挠诿桌盏脑娮鳎且晃贿z失愛情的男人在離開皚皚雪地時的獨白,他對愛情的憧憬破滅了,心中的火苗逐漸暗淡直至消滅,陷入一種病態而瀕臨失控的情緒狀態里,最后甘于沉寂的故事?!短禊Z之歌》則集合取材于三位詩人的作品,綴連而成,不像前面兩部作品,它不僅僅是在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此外,《美麗的磨坊女》雖然上半部分勾勒了一幅熾烈而甜蜜的愛戀,下半部分則轉而變為悲哀寂寥。到了《冬之旅》則全然是極悲之樂,一派清冷蕭瑟。而《天鵝之歌》盡管是舒伯特生命尾聲完成的作品,但作品其中透出的傷感反而與之前相比較淡化了不少,在詩歌的內容上既不是《美麗的磨坊女》那不可求得的愛,也不是《冬之旅》中那種隨風消散的愛,而是對心上人的濃濃相思情。
四、結語
盡管天妒英才,舒伯特依然為那個時代的音樂,為整個藝術歌曲領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有限、短暫的生命里,為人們留下了無盡的藝術財富。他與貝多芬被稱作德國浪漫主義樂派的奠基人。他將古典時期的音樂繼續傳承,又開啟了浪漫音樂創作的新紀元。這為他日后登上浪漫主義音樂開山始祖的地位,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并為之后的作曲家們,如門德爾松和舒曼等做出了樣板示范。在十九世紀他以藝術歌曲奠基人的身份而被廣為人知,到了二十世紀在推動器樂創作發展上,他所立下的功勞也日趨得到了聽眾的肯定??上У氖鞘娌貏撟鞯母鑴≈懈柙~隱晦難懂且無趣乏味,使其歌劇作品難以被欣賞,他在歌劇上形成的影響,也就非常的有限了。
因在音樂藝術方面有著堅定執著的追求,他流傳下來的作品雖免不了具有爭議,但卻無不引人入勝,沉迷其中的,他是一名音樂才子,是一顆備受矚目、閃著自我的光的明星,雖短暫卻璀璨。 如今以“紀念舒伯特”為名的音樂會層出不窮的被舉辦,數不清的紀念石碑,紀念樹等在奧地利的城市與村莊里拔地而起。碑上刻著“紀念藝術歌曲歌曲之王佛朗茲·舒伯特”的碑文,成為了世人參觀了解舒伯特的圣地。
參考文獻
[1]田可文.西方音樂史[M].武漢:武漢測繪大學出版社,1999:116-118.
[2]希爾馬,王劍男.舒伯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206-209.
作者簡介:王雷(1982—),男,漢族,北京,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