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向非音樂專業學生的高校古琴教學契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導向,對于樹立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學科的專業性,重視文化內涵解讀,堅持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彰顯教學規范性、演奏實踐、文獻學習的內在與有機融合。
【關鍵詞】中國高校;非音樂專業;古琴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216-04
【本文著錄格式】崔楊.當今中國高校古琴教學探究——以非音樂專業為例[J].北方音樂,2020,10(19):216-219.
當今我國高校的古琴教學主要分為專業音樂類教學和非音樂專業教學,從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來看,音樂專業古琴教學與非音樂專業古琴教學有著較大的差異,為避免本研究結論可能引起歧義,加之本人長期以來的研究領域,本文以非音樂專業本科生教學為研究聚焦。
一、非音樂專業古琴教學探究的動因分析
(一)契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導向
筆者在高校任教以來,深刻認識到當代中國青年人甚至部分高校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基于這種不了解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逐漸產生了“傳統文化低等論”“傳統文化過時論”等錯誤認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 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也就是說,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需植根于本國的傳統文化,從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 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他要求:“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也就是說,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國家文化軟實力通常包括一個國家的文化對人的吸引力、影響力以及凝聚力。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把自身的文化軟實力作為支撐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當代的發展和傳承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概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國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奠定了高水平、高層次的基礎,而其在當代的發揚和傳承對中國綜合實力有著重要影響。古琴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于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其在當代的傳播和發展就成為了一個具有現實價值的課題。
教育部于2006年出臺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特別指出此方案“適用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非藝術類專業”,由此可見,非藝術類專業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已得到了高度的關注和重視。高校是當代中國文人的聚集地,教師和學生的數量相對龐大,同時,高校相對純凈的學術風氣和高校教師專業、規范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當今社會古琴教育的“商業化”“神秘化”風氣過濾,也就是說,高校優良的人文環境可以為古琴文化的傳播提供優渥的土壤。古琴文化在高校的傳承和發展有利于高校人文環境的建設,更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綜上所述,當今中國高校古琴教育探究,契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導向,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的和意義。
(二)目前高校非音樂專業古琴教學存在明顯問題
筆者在教學實踐和文獻研究中發現,目前高校非音樂專業古琴課程在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兩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目前除北京、江蘇等地的個別高校外,高校非音樂專業古琴課程大多以大學生古琴社團或課外互助性學習為主。管理方面存在明顯的松散性,在教學方面,明顯缺乏科學的教學方法論,課程大綱缺失,培養目標不明確,隨意性較強。
在理論研究方面,目前學界對古琴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專業音樂教育領域,對高校非音樂專業古琴教學研究不足,從文獻數量到研究深度都存在一定欠缺。有的研究把音樂專業與非音樂專業學生的教學混為一談,忽視了二者學科基礎和培養目標的不同;有些研究淺嘗輒止,只進行古琴社團研究等;一部分研究理論分析內容較多缺乏實踐應用價值;還存在一些研究,只聚焦古琴課程設置,對具體教學法缺乏關注。
綜上所述,目前高校非音樂專業古琴課程的教學與研究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亟待豐富。理論研究的深入可以推進教學實踐的提高,對教學實踐的關注也可以豐富理論研究的內容。
二、非音樂專業古琴教學應予堅持的基本立場
筆者認為,教學的基本立場旨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總結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明晰和貫徹的指導思想,具有一定的概括性。非音樂專業古琴教學的培養目標旨在對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進行傳統音樂普及性教育,在知識目標方面,使之掌握傳統音樂的基本樂理知識、入門性的減字譜識譜法,在情感目標方面著重培養當代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和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能力目標方面主要設定為掌握初級、中級古琴曲的演奏,為實現這一目標,需明確的基本立場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必須彰顯古琴學科的專業性
音樂和教學活動本身都具有專業性,盡管授課對象是非音樂專業的本科生,但音樂教學活動的專業性原則并不因授課對象的非專業性而有所影響。音樂表演學科的專業性在于其演奏、演唱都遵循一定的技術規范。古琴演奏中的規范性是指演奏實踐中,人們結合體育運動科學總結出來的基本演奏原理。例如,古琴演奏中肩部、大臂、肘、小臂、手腕、手指等身體的各個部位在演奏中要做到自然、放松,從而使力量能夠順暢地傳送到指尖。教師教學方法及內容是否符合學科的專業性,可以影響到學生的基本功,也就是演奏基礎,進而影響學生未來演奏的發展走向。非音樂專業學生音樂基礎相對薄弱,這就使得教學中規范性、專業性概念的樹立更為重要。
音樂是一個課程體系嚴密、相關知識互為支撐的綜合性學科,演奏的教學不是空中樓閣,必須以基本樂理、視唱練耳、音樂美學等先修內容為基礎。在面向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古琴教學中,除了演奏方法的專業性外,還應注重相關的音樂基礎課程的教授,應在授課過程中融入基本樂理和音樂美學的知識,有條件的最好進行基礎的視唱練耳訓練,以支撐演奏的教學。雖然在音樂院校的古琴專業教學中,演奏與理論分屬不同的學科,但面向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古琴選修課程因為暫無配套的音樂基礎課時安排,所以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合理地安排課時,深入淺出地準備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音樂美學的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整體音樂素養。
(二)必須重視課程的文化內涵解讀
幾千年來,古琴被視為“文人四友——琴棋書畫”之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必備修養和重要象征。古琴絕非是單一的以演奏為主要內容學科,有著系統的學科架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古琴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底板平面板拱起象征天圓地方,其琴身的每一個部分的名稱與鳳身相應(也有說與人身相應)分別為頭、頸、肩、腰、尾、足等。古琴早期只有五根弦,象征中國哲學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同時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周朝周文王加一文弦、周武王增一武弦,象征君臣之合恩,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七弦古琴。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古琴是一件典型的“道器合一”的樂器。古琴藝術常常被譽為具有哲學性的藝術,是由于這件樂器超越了通俗意義上的聲、音、技、藝的范疇,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包括琴譜、琴論、琴人、制琴、琴派等在內的完整的學科體系,古琴的文化內涵又深深植根于中國哲學,既包含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又追求道家超然出世、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所以古琴文化體系又被稱為“琴道”。可以教化人心、滌蕩塵俗、磨礪心志、溝通情感、通達天地。歷代中國文人在研習琴學時,不僅關注古琴演奏技藝的精進,更致力于體悟音樂背后的情懷、道德、品質等人文內涵。古琴作為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被保護、被傳承,而它的保護和傳承不僅僅是“古琴”這一物質遺產, 而是“琴道”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得部分當代國人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古琴的教學,可以通過“琴道”文化的弘揚,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教學中文化內涵的滲透使得古琴課堂可以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必須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古琴屬于音樂表演學科,而音樂表演學科的獨特性在于其實踐性、操作性較強,專業音樂院校教學中古琴教師常常使用 “一對一”的教學方法。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學多采用通識性選修課的方式,課程內容多以樂曲欣賞、音樂知識講授為主, 基本上學生還是處在被動“聆聽”的狀態,課堂上學習到的大部分都是音樂理論,缺乏動手演奏的機會,課程修畢后學生依然沒有掌握實際演奏技能。在目前現實條件下, 如何加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掌握音樂知識和實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重視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理論教授的基礎上合理設計教學大綱,多安排演奏實踐學時,以期在課時內達到培養目標。
三、非音樂專業古琴教學的實施要點
總體而言,選修古琴課程的非音樂專業學生具有一些共同特點。首先,大部分選修古琴課程的非音樂專業學生缺乏對音樂的理性認識,演奏水平大多數為“零基礎”,樂理、視唱練耳等基本知識的基礎較為薄弱;其次,大多對音樂充滿熱忱,課程初期的學習意愿比較強烈;再者,選修古琴課程的非音樂專業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參與演出實踐的意愿強。這些學生中大部分對音樂懷著憧憬,學習態度認真,對老師和學校提供的演出機會很珍惜,每次演出前練習積極性很高,準備工作較為充分;主觀上對課后練習沒有正確的認識,客觀上練習條件有限。器樂學科學習的一個主要部分是在課后練習,而大部分選修古琴課程的非音樂專業學生對此缺乏心理準備,在課后練習時會產生畏難、懶惰的情緒。另外,練習也需要開放的場地、符合要求的樂器、合理的練琴時間等一定的條件,這也給學生的課后練習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樂器的學習通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面向選修古琴課程的非音樂專業學生,教師面臨基礎知識普及、課程學時設計、演出編導、學生心理建設等方面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掌握一定的要點。
(一)突出教學方法的規范性
針對非音樂專業學生不能在教學內容上降低要求,應該注重教學中的規范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首先,應當重視課堂組織和管理。高校音樂類選修課程,特別是古琴社團活動,組織和管理相對松散,教師應當樹立良好的課堂風氣,認真組織教學的同時嚴抓考勤以維護好課堂秩序,保證選課的學生在既定課時內有所收獲。
其次,要合理設計教學大綱。在教學大綱設計中既要突出教學環節的完整性,又要注重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均衡性。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學習進度的設置應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面對非音樂專業學生,教師應對教學內容要有規劃、對學生有耐心。在古琴教學中應當認識到非專業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尊重學習的客觀規律,避免“揠苗助長”式的功利化教育。在古琴教學中常常存在一味追求演奏曲目的高級別而忽略學生實際音樂素養訓練、脫離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知識儲備,強行讓學生“跳級”學習高難度曲目等現象,這種現象也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弊大于利。因此,教師合理設置進度,應當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古琴教學,并根據學生個體特性調整教學,因材施教。
再次,教師資質審查和教學內容設計應當規范、嚴謹。當今古琴教學存在“商業化”“形式化”的問題,部分從教人員缺乏專業資質,依靠“商業包裝”等手段進行虛假宣傳,導致“大師遍地”的現象的出現。面對這一情況,高校應該嚴把入口關,聘請的古琴教師應該經過專業的古琴學歷教育且具有一定的教學、演出經驗。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避免不專業、不嚴謹的教學內容和表達方式,根據古琴教學的客觀規律認真備課、抓好課堂演示和課后練習,以保證實際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