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彩芬



摘要:指出了近些年,創意農業在景觀行業中,是一種以美為基礎提升農村農民生活方式的潮流。通過加快生產農村農業產品,能帶動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實現農村與城鄉的統籌管理與發展,提供了鄉村旅游的社會發展平臺。這預示了農村全新產業鏈的建成,這種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也將代表著國內未來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闡述了創意農業的特性、形式、并以西京灣項目創意農業設計為例總結了實施效果。
關鍵詞:創意農業;鄉村旅游;美學經濟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3-0070-03
1 引言
農業發展是社會生存的立足之本,衣食之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農業由早期的傳統農業發展到20世紀的現代農業,而如今又有了創意農業。
創意農業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營造優美意境,創造農民獨特增收模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的;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培育農產品的熱情,改善勞動人民的生活品質,從而形成“生態基底-創意農業-鄉村旅游”的良性循環產業結構。
本文希望通過創導對農村獨特的經營模式,提高農民收入,擴大經營種類,從而推進創意農業的生產,將具有特色的地方資源通過策劃、設計、經營,形成社會共享共賞的社會資源,同時也為地方政府打造新名片。通過對服務對象的調查、旅游時間的模擬、旅游產品的分析等一系列打造,形成經營與品質的可持續發展,為全國范圍內的未來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2 創意農業的形式
去鄉村親近花草樹木,到戶外體驗田園風情。除了傳統的種植農業外,目前鄉村的農業還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每種形式在各個地區幾乎都有不同類型的存在。除農產品的創意類型外,還有農業的創意,如花田景觀、農業主題公園等。
3 創意農業的特性
由于創意農業的最初發展來自于我國的早期農業,為提高生活品,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將傳統農業與文化和旅游業等資源進行重組,使其不僅具傳統農業的特色,同時具有景觀帶動旅游的明顯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農業依附性
創意農業的提前是以農業為主體,同時也就包括了農業生產前后的全過程(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時間段而不具有及時效果),這個特性正是體現了創意農業對農業的依附性。
3.2 娛樂參與性
一般創意農業都會策劃讓游客親自參與農業生產或是瓜果的采摘、農作物的加工等活動,零距離接觸和了解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以及關于農業的生產技術,在享受參與樂趣的同時獲得一定的精神享受。
3.3 景觀多樣性
我國土地遼闊,氣候多變,各地區的生產農業都具有極其明顯的地域性與季節性。因此一般的創意農業建設都是依托以當地的自然條件為基礎,不同區域的休閑農業園自然具有當地的農作物品種、文化及當地的民俗風情。
3.4 情感體驗性
創意農業中材料的材質、顏色選擇和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獨特情感性。例如暖色的材料更抓人眼球,而冷色顯得比較低調。不同的色彩能烘托出不同的環境氛圍,顯示不同的設計風格,并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作用。
不同材料也會帶給人們不一樣的心理感受,鄉土材料代表地域文化,新材料展現時代理念。在創意農業中,蘇州常用的鄉土材料有小青磚、金山石、太湖石、竹子等,它們與鄉村的主題相適應,經濟、生態、美觀、環保,是展示蘇州農業特色的良好選擇;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材料商的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如鋼板、繡板、合成纖維、人造仿石、木塑、竹木等,它們的使用功能長久,并具有時代氣息,也同樣有利于創意氛圍的實現。兩種類型的材料各有其優缺點,在創意農業中應將新型材料與傳統的鄉土材料結合,不僅滿足文化傳承的訴求,也符合現代審美的設計要求。
4 西京灣項目創意農業設計
2013年的蘇州高新區西京灣項目,總規劃設計面積為2.5 km2,以太湖山水為環境背景、鎮湖民俗為文化底蘊形成農業休閑度假區,設計希望將鎮湖人民的手藝、風情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本項目自2015年3月完成設計并開工,2016年正式竣工,完成實景具有良好的效果,獲得廣大市民的喜愛(圖1)。
4.1 技術特點和措施
通過對項目思考過程,得出流程:從市場分析 → 消費群體 → 旅游線路 → 場地規模 → 旅游人數目標 → 配套設施規模及時間安排 → 經濟測算,強調每個區域具有不同的主題來吸引游客的全程游覽。通過設計團隊的調研、分析、策劃與設計,以大力發展林、農、牧、漁及果蔬園藝經濟為主要導向,形成“一塘四區”,即桑田區、果林區、繁花區,花田區及濕地魚塘等片區,創造現代農業的生態農場,還原優美的太湖景色。
4.2 創新與特色
西京灣生態農場規劃,重點在生態和農業。鎮湖是一個文化深厚、手工技藝精湛且位置得天獨厚的農業村鎮,如何將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農業發展有機融合,成為項目規劃的創新與特色。在功能設置和氛圍營造時,均尊從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的營造主題景觀,延續了原有的生態基底;在景觀營建時,地面材質、綠化樹種及設計語言均以優先采用當地材質、鄉土樹種和文化符號為原則,確保了景觀生態性。
(1)茶田區通過對柴門、老樹、疊石(圖2)的組合營造,仿佛步入一片世外的茶園(圖3)。老石板路拾級而上,清新雅致的環讓人也安靜下來。
(2)以開敞草坪營造歡樂的體驗,利用場地對原有地形進行修復,開敞的活動草坪賦予空間多種可能,放飛風箏、野餐、草地音樂節、大型戶外活動等(圖4)。
(3)遵循原生場所的意境,以野花野草及本土植物苗木來營造鄉村田野的自然之美(圖5)。
(4)花田區以花境和花海為主,花海主要以單一品種片植為主,主要包括花期較長,春秋兩季盛花的柳葉馬鞭草、迷離拂面的粉黛亂子草(圖6)、地毯般的黃金菊(圖7),以及冬日誘人的茶梅等,形成季節性明顯的網紅旅游之地。
4.3 關鍵技術
(1)農業旅游項目的多樣性和全季性。將旅游活動策劃和農作物的生長特性相結合,充分考慮植物輪作期間旅游的可參與性,做到項目類型多樣,可全季游覽。
(2)本土文化。保護和保留原場地文化和自然資源,進行適合的相關旅游季節的策劃與安排。
5 實施效果
目前項目正按照規劃的構思逐步實施,經過2年的開發,主體道路、入口區域、花田區域、山體公園、蠶種場等部分區域已實施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蘇州范圍內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獲得市民的青睞和領導的好評,成為市民假日休閑出游的目的地之一。入口花田區域于2015年秋初具效果開放展示,震撼的花田效果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休閑游客的到來,紫色的馬鞭草將西京灣裝點成為一個浪漫的海洋,被市民譽為太湖邊上的北海道。山體公園位于果林區,滿山的枇杷和茶樹也吸引了大批的市民到此體驗,上山島居、翠湖雅居、新盛茶室、太湖窯藝術中心等活動中心為市民休閑度假提供了便利的配套,也讓當地的傳統藝術融入到生態農場之中,人們在休閑之余,能感受到更多的當地的傳統藝術氛圍。桑蠶區已完成蠶種場的建設,具備了初步的接待功能,向人們展示了從桑葉到蠶到繭,再到絲的全產業鏈的過程。其余區域仍在建設之中。
6 結語
蘇州西京灣項目是創意農業景觀研究的一個契機,更是對“鄉村振興”理念的良好落實。今后,隨著內容將不斷充實,貫穿整個創意農業設計的產業鏈。在各項規劃相關法規框架下,從主題策劃到生產過程、空間布局到情感體驗,多角度優化設計流程。在實踐上提高景觀設計水平。
參考文獻:
[1]章繼剛.? 創意農業的美學價值[J]. 農業開發研究,2010(7).
[2]錢曉麗. 創意農業園的景觀設計[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9(1).
[3]章繼剛. 中國農民獨特的增收模式:創意農業[J]. 南方農業,2009(1).
[4]許 超. 休閑農業園景觀規劃與體驗模式研究[J].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4(5).
[5]章繼剛. 創意 演繹生活之美[J]. 企業文明,2012(1).
[6]王 奇.云南省創意農業與美麗鄉村建設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