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思佳 王婧茹

摘要:指出了公共濱水景觀建設是城市綜合開發(fā)建設中的一個關鍵點,結合設計案例,從功能、文化、生態(tài)等方面入手進行了設計探討,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策略和設計方案,為城市公共濱水空間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濱水空間;濱水景觀;生態(tài)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3-0077-02
1 公共濱水空間景觀屬性
城市的發(fā)展建設與水系自古以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水而建、因水而興的城市不計其數(shù)。在現(xiàn)代城市開發(fā)建設中,水系因具有獨特的景觀屬性,使城市公共濱水景觀空間的建設備受關注。對于公共濱水空間的景觀屬性總結為以下幾點。
(1)需求屬性:人的親水心理是與生俱來的,人的生命需要水,親水、近水、戲水、觀水更是人的心理需求。公共濱水空間景觀設計要滿足其功能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需求。
(2)文化屬性:水系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城市興衰,也作為重要載體,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的變遷。公共濱水空間景觀設計中文化的植入,是場地記憶與空間印象的表達。
(3)生態(tài)屬性:水作為自然要素,自身具有生態(tài)功能,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保護及修復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成為公共濱水空間景觀設計重要課題之一。
2 設計策略
結合實際項目,從水系的景觀屬性入手,提出功能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生態(tài)多元化的設計策略。
2.1 功能多元化
公共濱水空間作為城市的線性空間,大多作為現(xiàn)代城市綠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周邊用地進行綜合考慮,在滿足交通、停留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做到以人為本,積極進行功能拓展,塑造多元的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富有吸引力的景觀氛圍,增進市民交流體驗,力求達到空間宜人、功能復合、活動舒適、藝術精彩的綜合要求,打造不同風格的濱水風貌。
2.2 文化多元化
尊重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以城市文化特色符號的形式,植入設計之中,如結合地面鋪裝、雕塑、標牌等細節(jié)的藝術表達,展現(xiàn)文化屬性,起到文化宣傳作用。同時,也可將本土特征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等元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增強場地記憶,塑造城市文化活力區(qū),帶動城市新活力。
2.3 生態(tài)多元化
從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入手,因地制宜,對環(huán)境原貌與景觀進行全面分析,以生態(tài)駁岸為切入點,同時,融入海綿城市、健康城市等理念,打造和諧共生、自然生態(tài)的濱水環(huán)境,從而提供能夠感受自然氣息的親水場所[1~3]。
3 設計方案
本文以寶坻區(qū)開元路水系設計為例,對設計策略相應的設計表達形式進行應用闡述。
3.1 文化植入
“秦城煙柳”為寶坻古八景之一,寶坻城南的秦城遺址是文物保護單位。平面布局靈感來源于寶坻秦城城墻,以凹凸狀城墻為基本元素,變形融合在平面布局中,象征著寶坻文化貫通古今,源遠流長;在平面布局上,河道的曲線肌理與道路的折線肌理相結合,展示自然與人工的有機融合,營造出簡潔明快的景觀感受(圖1)。
設計節(jié)點上,以“尋、游、觀、思”為主題,巧妙融入“城墻”元素、故事,打造具有地方文化氛圍的城市濱水休閑綠廊。
3.2 功能空間
公共濱水空間在滿足交通、停留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還應積極進行功能拓展,形成舒適宜人、富有吸引力的景觀氛圍,增進市民交流體驗。項目整體公共濱水空間被道路分為4個段落,結合周邊用地性質(zhì),每個段落設置一個大型景觀節(jié)點,間距控制在300 m左右,避免行道距離過長,保持較為舒適的步行距離。
3.3 植物種植
公共濱水空間植物種植充分考慮濱水特征,以耐水濕性較強的鄉(xiāng)土樹種為主,水面及沿岸種植生態(tài)美觀的水生植物,起到凈化水質(zhì)、美化水面,提高生物多樣性,為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等作用。同時,注重植物的多樣性、豐富性、季相性,結合植物的生態(tài)位特征,合理選擇和配置植物種類,形成種間互補、層次多變、季相豐富的植物群落,塑造富有視覺層次及觀賞時序的生態(tài)濱水景觀[4,5]。
3.4 分區(qū)設計
3.4.1 尋城段
通過寶坻特色植物以及多層次的平臺空間,營造具有探索趣味的景觀空間;同時,結合周邊的學校用地,在功能上增加兒童活動功能。
下層下沉式臺階在營造豐富空間的同時,也可作為座椅使用,節(jié)省空間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休憩交流體驗;木平臺配合特色濱水植物,圍合出一個半私密的空間,提供了在河邊安靜觀景的休憩體驗。
上層在半圍合的小空間內(nèi)增設童趣小品和景觀條石,提升了場地活力,也滿足了兒童及居民對廣場功能的需求;同時,在小廣場中設置造型簡約的木飾層座椅,提供了一個可以休憩的場地,也為看護孩子的家長提供安全的看護空間。
3.4.2 觀城段
該段整體布局簡潔,大面積平臺鋪裝上呼應城墻主題,設計折線式地雕鋪裝,講述與寶坻城墻有關故事,營造具有文化性的開放空間。
特色構筑物為廣場的亮點,人們可在構筑物下的造型座椅休息,為周邊員工茶余飯后的休息時間增加樂趣,滿足周邊工業(yè)園區(qū)使用人群的需求,也豐富了場地活力。主廣場融合局部下沉空間,引導親水活動,提供更為直接的觀水、濱水、戲水的體驗,條石座椅與臺階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空間氛圍。
3.4.3 游城段
增加近水空間,形成平臺空間、水上棧道等多種空間,拉近人與水的距離,打造豐富多樣的游覽體驗。
大面積的平臺預留出開闊的活動場地,景觀視線開闊,在廣場中心設置特色構筑物,吸引人群佇足拍照、活動;地面鋪裝將廣場劃分若干小分區(qū),廣場中布置簡潔的條石座椅,體現(xiàn)現(xiàn)代感,也使整個廣場空間更加通透開闊。連接主廣場的架空木棧道,營造與開闊廣場不同的體驗,在濱水游覽的同時觀賞豐富的植物群落,更增加一份野趣。
3.4.4 思城段
通過階梯狀的花田景觀體現(xiàn)城墻的錯落感,主廣場臺階結合座椅階梯式下沉,營建靜謐的氛圍,使人靜思于梯田花海之中。
主廣場為下沉式入水臺階,石籠座椅與臺階融為一體,并形成豐富的層次感和視覺感受,營造出生態(tài)自然的空間氛圍和豐富的親水體驗,提供一個可安靜思考和交流的濱水空間。景觀條石將主廣場周邊的綠地進行分割,花田與臺階穿插咬合,形成了具有層次感的邊界處理形式,配合大面積花卉種植,營造賦有層次感的花田花海景觀;邊坡臨水處則選擇景觀置石配合水生植物,柔化邊界形成自然過渡。
4 結語
公共濱水景觀作為城市開發(fā)建設中的亮點,其景觀設計從功能優(yōu)化、文化植入、生態(tài)提升等方面入手,形成獨有城市特色的濱水生態(tài)廊道,從而達到創(chuàng)造高質(zhì)量的景觀空間,提升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形象,發(fā)揮土地旅游資源效益,帶動周邊區(qū)域土地升值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崔新潔,翟文碩.城市濱水空間景觀設計初探[J].建筑學研究前沿,2017(17).
[2]賈志娟.城市濱水植物景觀營造探究[J].現(xiàn)代園藝,2020(1).
[3]劉濱誼.城市濱水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4]李夢婷.雎水鎮(zhèn)雎水河景觀空間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實地調(diào)研和訪談[J].綠色科技,2019(21):6~7,11.
[5]李欣昱,王計平.快速城市化下的濱水景觀格局演化研究:以上海徐匯濱江帶為例[J].綠色科技,2017(17):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