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剛 吳雪燕 郭天亮
摘要:為改進豫北太行山區森林火險綜合治理模式,有效阻隔森林火災無序蔓延,利用太行山區域鄉土樹種黃連木的抗火性能,營造了黃連木防火林帶。從林帶設置要求、營造技術、撫育管護、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技術要點,以促使防火林帶建設發揮較好的阻隔效果,減少森林火災損失。
關鍵詞:黃連木;防火林帶;營造技術;豫北太行山區
中圖分類號:S762.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3-0149-02
1 豫北太行山區森林防火概況
豫北太行山林區是河南省北部森林資源分布較集中的區域,也是全省自然保護、森林旅游、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以及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1]。近年來,隨著國家太行山綠化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封山育林工程、公益林保護工程等生態建設項目的全面啟動,該區針葉純林面積迅速擴大,特別是油松和側柏針葉純林,富含油脂,可燃性極強,火險等級高。林區開發建設和森林旅游業不斷發展,人為活動頻繁,發生重大森林火災的危險性劇增,是河南省森林火災多發區和森林防火重點區域,已明顯成為影響該區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隱患。由于本地區地形復雜,森林防火阻隔系統建設相對滯后,樹種易燃性高又集中連片,撲救的難度很大,對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在豫北太行山區營造黃連木防火林帶,將林區分割成若干區域,能夠有效阻隔森林火災蔓延,減少森林火災損失。
2 黃連木特征
2.1 生物學特征
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漆樹科黃連木屬,為落葉喬木,高達30 m,胸徑可達2m以上[2]。樹冠近圓形,樹干扭曲,樹皮灰褐色,狀齡方塊狀開裂、鱗片狀剝落,樹皮較厚。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0~12片,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8 cm,全緣,基部斜楔形[3]。雌雄異株,果實球形,熟時呈銅綠色,先花后葉,花期3~4月份,果期9~10月份。在豫北地區海拔800 m以下的地方生長良好,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均有集中分布。黃連木系暖溫帶樹種,適應性強,喜光,抗旱,耐貧瘠,在微酸性、中性、微堿性土壤均能生長。但在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濕潤的壤土生長最好。
2.2 抗火性能
豫北太行山區黃連木種植資源豐富,是黃連木主要集中栽培區域之一,黃連木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均有集中分布,是抗火性能較好的樹種。據對黃連木生材含水量測定平均含水率50.24%,黃連木含水量大,含油量小,不易被點燃和燃燒。此外,黃連木枯枝落葉分解較快,有利于迅速減少林內可燃物載量,改變火環境、火行為。同時,黃連木深根性,主根發達,萌芽力強,遭火燒后,再生能力強,易恢復成活,具有很好的耐火性。因此,在豫北太行山地區營造黃連木防火林帶,是阻隔林火蔓延的較理想防火樹種。
3 防火林帶設置要求
3.1 林帶位置設置
林帶的位置設置在山脊、山背、鞍部、山腳線、林緣,主要位置應設置在山脊線上,山脊線也是營造生物防火林帶的最佳位置,因為山脊線易形成反向氣流和林火的強大反向內吸氣流,更能有效地阻止林火的蔓延。
3.2 密度與寬度設置
防火林帶設置,應與耕地、山澗、道路、防火墻、防火線等連成網絡,將大面積山林分割成若干區塊。根據林區火險等級和林區林木資源分布特點,確定防火林帶控制面積,一般為50~100 hm2,深山區100~200 hm2。根據地形特點設置主防護林帶和副防護林帶,主帶寬度30~50 m, 副帶寬度20~30 m[4]。
3.3 混交林復層設置
黃連木根系較發達,能很好保持水土,與其它樹種混交,還能改善立地生態環境,同時增強抗火能力。按照試驗數據表明,黃連木與刺槐、櫟類等喬木混交,生長表現良好。在林帶兩側及林帶內配置比較耐火的山桃、山杏、黃櫨等小喬木,更有利于防止地表火擴展蔓延。
4 林帶營造技術
4.1 種子處理
采種應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20~40年優良母株。9~11月份待核果由紅色變為銅綠色,及時采收。采收的果穗,放在室內敲打脫粒,除去果柄和穗枝,將種子浸入混有草木灰的溫水中浸泡數日,或用5%的石灰水泡2~3 d,然后搓揉洗滌,除去果皮蠟質,撈出用清水洗凈,陰干后混沙儲藏備播或直接播種。
4.2 容器育苗
結合豫北太行山區干旱少雨特點,為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塑料容器袋育苗,容器袋規格為13 cm×20 cm。苗圃地選擇以地勢平緩、背風向陽、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為宜,秋季進行深翻,1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000~2000 kg,播前耙平,細致整地作低床,床寬1.2~1.5 m,便于撫育管理[5]。播種在春季3月上旬,采用容器袋裝土填實后點播,點播深度2~3 cm,每容器穴點播3~5粒,播種量20~30 kg/畝,播后覆土1 cm,稍加填壓,耙平,然后覆草,保持濕潤。出苗時,分次揭去覆草,約30 d苗可出齊。為保證迅速出苗和提高苗木生長量,幼苗出土后及時間苗并加強肥水管理。苗高10 cm時即可定苗,苗距5~10 cm,同時追肥、灌水2~3次,充分木質化后,根據造林時間出圃。若培養裸根苗,也可條播育苗,參考容器育苗技術要點。
4.3 整地
按照防火林帶規劃與設置,進行整地,豫北太行山地區比較干旱,主要采用魚鱗坑整地和穴狀整地法。將設置的防火林帶內樹木雜草等植被砍伐鏟除清理干凈后,即進行墾穴備耕。魚鱗坑整地規格有大小2種,大魚鱗坑長徑0.5~1.5 m,短徑0.6~1.0 m;小魚鱗坑長徑0.7 m,短徑0.5 m。坑面水平或稍向內傾斜,外沿有土埂,半環形,高0.2~0.3 m。穴狀整地一般為圓形,面積較小,整地時盡量不破壞原有植被,整地規格一般為0.3 m×0.3 m×0.3 m,穴面里低外高,穴邊用石頭砌沿,以防造成水土流失。
4.4 造林
植苗造林時間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夏季7~8月份均可栽植[6],但豫北太行山地區比較干旱,7~8月份雨水充沛,為最佳栽植時間,栽植成活率較高。黃連木生長較慢,為取得防火林帶最佳效果,栽植不宜過稀,栽植密度為1.5 m×2 m或2 m×2 m,167~222株/畝。為防止日曬和風干,確保成活率,應栽植1~2年生健壯苗,并采取截干措施,從地面20~30 cm以上進行截干。栽植時,苗木放在穴中央,苗木根莖低于地表5~10 cm,上覆1~2 cm土以利保墑,栽植后要踏實土,并壓石保墑。大苗大樹栽植時,最好帶土球栽植,并適當修剪部分枝葉,以減少水分蒸騰,使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水分平衡,以利于成活和生長發育。
5 撫育管護與病蟲害防治
5.1 撫育管護
嚴格按營造技術標準栽植,還應加強營造后的撫育管理,促進郁閉成林,及早發揮防火阻火的效能。造林后幼齡林需連續撫育5年以上,每年撫育1~2次,直到林分郁閉,幼齡林撫育措施主要以松土、除草、追肥為主,促進黃連木營養生長,并進行修枝除萌整形。鏟除苗木周圍1 m以內的雜灌、雜草,覆蓋于樹盤下,或擴穴掩埋。冬季要擴樹盤、整圍堰,以利于截留和吸收地表水。特別遇到干旱年份,及時澆水。撫育時每株施氮肥或復合肥50~100 g,鏟除防火帶內雜草,查苗補缺,松土培穴。
5.2 防治病蟲害
黃連木病害較少,主要蟲害為種子小蜂、木尺蠖[7~9]。黃連木種子小蜂,以幼蟲蛀食種仁,最后變成空殼,防治方法:消滅幼蟲,幼蟲在黃連木籽里越冬,可在9月份種子未落地前,將蟲籽采摘下來集中燒毀,也可用熏蒸法殺死種子內的幼蟲。藥劑防治,幼蟲期噴灑5%吡蟲啉乳油1000~1200倍夜;成蟲羽化盛期噴灑10%氯氰菊酯800倍液。每6~7 d噴1次,連噴3次[10]。黃連木尺蠖,主要危害葉片,防治方法:發生嚴重時,組織群眾挖蛹;利用成蟲趨光性,可用燈光誘殺;噴滅幼脲1000倍夜,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甲維鹽消滅三齡前幼蟲效果也很好。
6 結語
豫北太行山區既是河南省森林火災多發區又是森林防火重點區域,森林火災隱患較大,而該區域黃連木種質資源豐富,黃連木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均有集中分布,是抗火性能較好的樹種。營造黃連木防護林帶能夠預防森林火災,阻隔林火蔓延。通過科技興林項目實施,總結出了黃連木防護林帶營造技術,簡單實用,造林成活率高,防火效果好,在豫北太行山區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郭天亮.太行山森林防火綜合治理模式研究[J].湖北林業科技,2003(6).
[2]李明憲,石志紅.黃連木研究[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3]郭玉生.安陽市常見樹木圖譜[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8.
[4]郭天亮.五角楓防火林帶營造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03(9).
[5]石志紅.黃連木春季大規格容器育苗技術[J].林業實用技術,2008(4).
[6]石志紅.黃連木不同季節容器育苗成效對比試驗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13(7).
[7]王玖榮.黃連木種子小蜂的發生與綜合防治[J].林業實用技術,2004(7).
[8]柴立英.黃連木種子小蜂的生物學特性和發生規律[J].昆蟲知識,2006(7).
[9]柴立英.黃連木種子小蜂生物學特性及其綜合治理[J].植物檢疫,2004(1).
[10]張玉玲.黃連木尺蠖的發生與防治[J].科技情報與開發,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