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士剛
摘要:指出了落葉松在我國東北地區分布廣泛,適應能力較強,在多數地區均可造林栽植,其用途廣泛、實用性強,發展的前景廣闊。結合實踐,對落葉松的育苗造林技術要點進行了總結,包括選地與整地、種子的處理、栽植造林、造林后的管理等多個方面。以供參考。
關鍵詞:落葉松;育苗;造林
中圖分類號:S7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3-0180-02
1 引言
落葉松,學名為Larix gmelinii (Rupr.) Kuzen.,是松科落葉松屬的一種落葉喬木,是我國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區等地的主要樹種之一,具有耐瘠薄、抗干旱的特性,在土層淺、肥力低、土質差以及水分少的北方山地也能快速生長,并具有生長速度快、成林時間早、出材多、材質好、用途廣等優點,既是我國山區用材林的主要樹種,也是薪材、造紙以及綠化景觀的主要樹種。進行落葉松的育苗造林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1]。一般苗木的類型不同,育苗造林的技術有所差異,對于容器苗來說,其苗木根系帶土坨,可以在栽植的過程中保護根系免受損傷,因此苗木容易成活,造林技術的難度也相對比較簡單,而裸根苗不帶土,在起苗、運輸、栽植的過程中細小的根容易受到損傷,對其成活率產生不利的影響。苗木造林的成活率一般受到苗木的質量、樹齡、栽植的時間、栽植的方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移植苗有著長勢發達的根系,莖粗壯,造林的成活率一般比原生苗要高。落葉松的造林一般選擇生長2~3年的苗,可有效提高成活率,如果栽植地上雜草長勢繁茂,造林可選擇生長3~4年的幼苗[2]。現結合筆者實踐,對落葉松的育苗造林技術進行簡要的探討與總結。
2 選地、整地
落葉松的育苗地土壤要求疏松、有良好的排水條件、pH值在6.5~7.5的偏中性條件或者微酸性條件的壤土、沙土。土層的厚度要求至少在50 cm,土壤的肥力水平佳,地勢平坦,有較為便利的灌溉條件,盡量避開風口地、爽口地。切記土壤過于黏重的黏土、草草炭土、澇洼地不可用于落葉松的育苗[1]。
落葉松幼苗的根系長勢弱,擴展力不強,因此苗圃地土壤要求有較好的透氣透水性,要求做好土壤的整理工作,包括翻耙、清雜、整平等工作。整地可分別在春季、秋季進行,秋季整地要求在土壤上凍之前進行,整地深度控制在25~30 cm為宜,整地后及時耙地,為積雪、土壤的風化創造條件;春季整地一般在土壤解凍之后進行,整地深度在20 cm左右為宜,之后進行耙地,深度至少達到10 cm,隨時整地隨時耙地,確保表層土壤細碎、沒有大坷垃[1]。翻地耙地結束后及時做苗,落葉松不耐澇,可做高10 cm左右的高床,長、寬分別在20 m、0.8~1m左右。
3 種子的處理
落葉松種子在播種之前,要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首先將種子浸泡到0.5%高錳酸鉀溶液中4 h進行消毒處理。之后撈出種子用清水沖洗干凈,轉移到溫度約45 ℃的清水中24 h再次進行浸種處理。之后撈出將種子充分瀝干,并與3倍體積的鋸沫進行混合后放到發芽坑(位置選擇在背風向陽處,深×寬分別為50 cm×50 cm左右)中進行催芽,上方覆蓋1層塑料薄膜,晚上再覆蓋1層草簾。每天翻動種子1次,當發現30%以上的種子咧嘴時即可播種。
落葉松的播種最合適在地表的溫度穩定超過10 ℃時進行,播種前先對苗床灌入足夠的底水。播種方式選擇條播,溝幅寬、間距、深度分別控制在10 cm、20、1 cm,播種結束后在種子上方依次覆蓋1層過篩的沙壤土(厚度約1 cm左右)、1層稻草,要求地面全部被覆蓋住即可,覆蓋結束后及時澆水。之后每天勤噴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上處于濕潤的狀態即可,一方面起到保墑保苗作用,另一方面創造適宜幼苗出土的條件、防止發生日灼現象。當30%~50%的幼苗出土時即可將覆蓋的稻草部分揭開,當苗齊后全部揭完稻草,要求在傍晚或者陰天揭草,之后及時澆水1次。播種量控制在75~90 g/hm2,產苗的數量可達到156~225萬株/hm2。播種還可以采用容器育苗的方法,將提前進行浸芽、催種處理的種子點播在提前裝滿基質并消毒的容器袋內,播種量控制在3~5粒/穴;播種結束后及時覆蓋塑料薄膜,最后每天加強水分管理,少量多次噴水;其他的管理同常規。一般來說容器育苗的成活率更好、苗木的品質佳、抗病能力更好,目前在苗圃育苗中推廣比較多[2]。
4 苗期管理
落葉松的苗期生長發育過程包括出苗期、生長初期、快速生長期、生長后期。出苗期即為從播種到幼苗出齊這段時間,此階段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水分運籌,保持壟面處于濕潤狀態。生長初期即為齊苗到快速生長期之前的階段,此過程中的管理主要是加強對土壤的水分及溫度調控,通過除草松土、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幼苗的抗性水平,為幼苗盡快進入旺盛生長期奠定基礎。快速生長期是苗木的新梢長出到高快速生長結束這段時間,此過程中主要是加強肥水管理,及時進行追肥、灌溉,為苗木的快速生長提供足夠的營養及水分條件,培育出更多的大苗、壯苗。
5 造林
5.1 造林地的選擇及整地
造林之前要選擇適合的造林地,半陰坡、半陽坡、陰坡、溝谷地等均可作為落葉松的造林地,造林地適宜的海拔高度在800~1600 m,隨著地理位置的由北向南分布,造林地的適宜海拔高度逐漸增加[3]。造林地的土壤要求土質疏松、有良好的透氣性,土壤過于黏重的濕地不可用于落葉松的造林。此外,林地土壤的酸堿度也是影響落葉松造林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要求pH值處于中性水平或者微酸性,總鹽堿度在0.1%以下。
造林之前對造林地進行整理,先將地塊上的雜草消滅干凈,一來可以有效積蓄土壤水分、促使土壤理化性質的改善,二來可以作為有機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創造適合落葉松幼苗生長發育的土壤環境。整地一般有3種方式:全面整地、帶狀整地、塊狀整地。對于坡度比較平緩的草地上或者沒有經過伐根處理的舊采伐跡地上,可采取全面整地的方式,將土壤中的草根、石塊等雜物全部清理干凈。對于坡度較大、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塊上,可采取等高水平帶狀整地,帶的寬度及行距分別以1.5~2 m、1.5~2 m為宜。對于較稀疏的灌木林地或者伐根沒有清除的舊采伐跡地等,整地可選擇塊狀的方式。整地的時間一般在雨季進行。
5.2 苗木的選擇
造林后苗木的成活率及保存率直接與造林苗木質量的選擇密切相關,質量好、頂芽飽滿、長勢健壯、沒有病蟲害的幼苗造林的效果明顯比劣質苗的效果好[1]。因此要求選擇優等落葉松苗進行造林。一般選擇生長2~3年的健壯苗,可有效地提高成活率,如果栽植地上雜草長勢繁茂,造林可選擇生長3~4年的健壯幼苗。
5.3 起苗運輸
起苗要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實施,要求綜合栽植地及苗圃地的氣候條件,一般起苗的時間適合在10月中下旬,起苗前的4~5 d澆透水1次,確保土壤的濕潤松軟,便于起苗、防止對根系產生損傷。起苗要求主根長度必須在20 cm以上,動作盡量輕緩,不可使蠻力硬拉。起苗后按照不同的規格捆好,每捆的苗木數量為100株。苗木運輸之前要對根系進行蘸根處理,并包裹1層濕潤的草簾,避免運輸過程中根系失水過快,期間要及時噴水保濕。
5.4 栽植造林
落葉松的造林在每年的春季、秋季均可進行。造林時要求邊填土邊提苗,確保不發生窩根,且要求將苗扶正、填土后充分踏實。為了避免出現“凍拔”現象,可在造林后的第2年春季土壤化凍后再對苗木的根系土壤進行踩踏1次,以確保土壤與根系接觸緊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3]。
6 造林后的管理
落葉松造林后的前5年采取除草松土、撫育等措施,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創造利于幼苗生長的環境。8~10年后林分即可郁閉,此時可結合實際條件開展修整撫育等措施,以合理地調整林間的光照透風條件。造林15年后在林間進行伐除定株、疏伐等,以控制林間的密度處于合理的水平[4]。
落葉松林間常見的病蟲害有立枯病、落針病、松毛蟲等。立枯病的防治,可在齊苗后7 d左右選擇1%波爾多液、40%多菌靈溶液等對準幼苗噴施,用量控制在1500 g/hm2左右,每隔10d左右噴1次,連續噴3次。在落針病的防治上,可選擇40%多菌靈溶液等對準植株噴施,對病害的擴散蔓延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在松毛蟲的防治上,盡量不要將落葉松與其他松樹進行混合造林,最好與闊葉類樹木進行混植[5,6]。
參考文獻:
[1]曲 穎.淺析落葉松造林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6(12):109.
[2]于性軍.淺析提高落葉松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措施[J].中國科技博覽,2012(3):21.
[3]于立今.試論如何提高落葉松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J]. 農技服務,2017,34(5):120.
[4]崔香今,金正律.淺談落葉松的造林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249.
[5]于青春.淺談如何提高落葉松造林成活率[J].現代農業研究,2016(4):40.
[6]郝長彬,于洪俠,李成河.如何提高落葉松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J].黑龍江林業,20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