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 陳玲菱 楊麗娜 劉濤 王桂榮
摘要:指出了薏苡作為一種藥食兼用型的高秸稈植物,在我國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養生保健和生命質量觀念的更新,薏苡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薏苡需求量不斷增加,而薏苡的栽培問題和品質問題卻層出不窮。以浙江省杭州市原種場作為社會化服務職能單位,進行了薏苡的引種栽培試驗,對薏苡的栽培管理技術進行了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薏苡;綠色;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3-0189-02
1 引言
薏苡(Coixlachryma-jobi L.)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俗稱米仁、苡仁、薏米、苡米等,始載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1~3]。薏苡的根、莖、葉、籽實富含薏苡仁脂、多酚類、黃酮類、祜類、多糖等多種物質。它既是常用的中草藥,也是普遍常吃的傳統食物。其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清熱排膿等功效;常食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對脫屑、脫發、皮膚粗糙等有顯著療效;薏苡作為日常食品的重要原材料,還被用于制成糕點、粥、餅干、飲料等。經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薏苡還有驅蟲、防癌、治療“三高”的作用[4~7],被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生命健康之禾”和“天下第一米”[8]。本文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和多年的實踐經驗 ,總結了薏苡栽培管理技術,現將薏苡綠色高產栽培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2 選地整地
薏苡適應性很強,對栽種土地無特殊要求,耐鹽堿、耐澇、耐貧瘠。一般選擇向陽、平坦、不積水、灌溉方便、肥沃的壤土或黏壤土為宜。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除草、翻耕,深翻土壤20~30 cm左右,以改良土壤理化性狀。
3 選種
薏苡成熟采收期在田間選擇田間性狀良好、分蘗力強、分枝數多、株高適中、結籽率高、抗病性強、成熟期基本一致的單株留作采種母株。株選后進行粒選,利用風機進行風選,選出空秕粒,留下飽滿、健壯、光澤度好的種子作為種用。
4 種子處理
將種子裝入網袋內扎緊,先用冷水浸泡種子24 h,再用沸水浸泡5~10 s,取出后立即攤開散熱,冷卻陰干后下種。若條件允許,也可在浸種后進行人工催芽處理,以提高種子的出苗率。
5 栽種方式
5.1 育苗移栽法
近年來在實際生產應用中獲知:育苗移栽法具有省種、省工、省時、省肥、省力等優勢,還可以在夏收的基礎上獲得薏苡的增產增收。
5.1.1 苗床制作
可借鑒水稻的旱育秧和濕潤育秧苗床的制作方法,做成寬1.2~1.8m,高15~20 cm的苗床[9,10]。若是在早春時節播種,還可做成塑料薄膜苗床,以防春寒,促使早發快長。
5.1.2 苗床管理
播種時間根據移栽期決定,一般控制在移栽前40 d左右,即5月上旬下種。播種量35 kg/畝左右,1畝秧田可栽15畝左右。播種后,稍加細土覆蓋2~3 cm左右,并保持苗床濕潤。在3~4葉齡時,可追肥一次,施尿素80 kg/hm2,作為提苗肥,促使苗粗苗壯、早分蘗;在7~8葉齡時,重施追肥,施尿素150 kg/hm2,作為移栽前的出嫁肥。
5.1.3 移栽
以旱地方式整地,按行距70 cm開溝,株距60 cm定株移栽1株,以帶土秧苗為好,覆土、壓緊,并在田間灌水,約一周后即可成活、返青。
5.2 直播法
6月上旬播種,畦寬1.2 m,每畦種植2行,株行距60 cm×70 cm,穴播,1穴播2~3粒種子。
6 田間管理
6.1 合理施肥
薏苡是需肥量較大的作物。施肥方法和施肥數量隨各栽培地塊的施肥習慣和土壤肥力而定。
6.1.1 基肥
用土雜肥30000 kg/hm2作為底肥,若能施入2000 kg/hm2腐熟的雞糞+1500 kg/hm2發酵完全的菜籽餅肥+250 kg/hm2過磷酸鈣則更好。
6.1.2 追肥
一般分3次:苗肥、穗肥、粒肥。
6.1.2.1 苗肥
在6~8葉齡時追施硫酸銨150 kg/hm2,常結合鋤草、間苗、培土進行。
6.1.2.2 穗肥
在10~11葉齡時,一般要追施硫酸銨200 kg/hm2+過磷酸鈣100 kg/hm2+鉀肥(硫酸鉀或氯化鉀)150 kg/hm2。結合田間植株最后一次培土和灌水前準備進行。
6.1.2.3 粒肥
在基本齊穗之后,為了促進粒重,防止植株早衰,可追施硫酸銨150 kg/hm2。如能結合治蟲噴藥給以根外追肥(磷、鉀肥,濃度為2%左右),對增加粒重、提高產量亦有顯著效果。
6.2 田間水分管理
根據薏苡的濕生習性,田間水分管理采用濕潤育苗、干旱拔節、有水孕穗、足水抽穗、濕潤灌漿、干田收獲相的原則。
6.3 人工輔助授粉
薏苡是雌雄同株異穗植物,同一花序中雄小花成熟早于雌小花,因此需異株花粉受精。一般靠風媒即可授粉,若能在盛花期以繩索等工具振動植株(9:00~12:00時)使花粉飛揚,對提高結實率有增產效果。
6.4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要深入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總方針,并掌握“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以防病蟲害的大規模集中性爆發。
常見病蟲害主要有黑穗病、葉枯病、白粉病、玉米螟、粘蟲。
6.4.1 黑穗病
黑穗病又稱黑粉病,屬于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穗部,也可侵害葉片和葉鞘。主要為害部位抽穗后會散發出大量黑粉,造成減產、品質下降。
防治方法:選種抗病良種;藥劑拌種,比如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質量的0.5%拌種;合理輪作,做到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發現病株及時銷毀。
6.4.2 葉枯病
葉枯病又稱枯斑病,主要為害葉緣和葉尖,一般發生于7~9月份,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病,進而逐漸向上部葉片發展蔓延。高溫高濕,通風不良有利于植株發病流行。
防治方法:選種抗病良種;及時清除病葉或病株;控制栽培密度,提高通風度;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合理輪作,與非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使用低毒高效的藥物防治,比如1∶1∶100倍的波爾多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代森錳鋅500倍液交替使用,每周1次,連噴3~4次。
6.4.3 白粉病
主要危害葉片,自幼苗到抽穗均可發病。病初為白斑,而后顏色逐漸變為淺棕色。一般情況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多,葉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初期散在,后期逐步發展蔓延成一個大霉斑,甚至充滿全葉,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干擾,造成早衰、減產。
防治方法:選種抗病良種;清潔田園;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可噴施15%粉銹寧10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劑200倍液、10%多抗霉素1000倍液等,交替使用,每3~5 d噴施1次。
6.4.4 玉米螟
玉米螟又稱鉆心蟲,5月底至6月初始發,8~9月份為害最為嚴重,苗期以1~2齡幼蟲鉆人心葉中咬食葉肉、葉脈。抽穗期以2~3齡幼蟲鉆入莖內為害,影響薏苡正常結實。
防治方法:人工摘除玉米螟卵;釋放赤眼蜂;安裝殺蟲燈(現今市場上主流的是太陽能殺蟲燈和頻振式殺蟲燈);8000IU/μL蘇云金桿菌懸浮劑1000倍液、3%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3000倍液灌心葉, 隔1周施藥1次,連施3~4次,防治效果顯著。
6.4.5 粘蟲
粘蟲又稱剃枝蟲。幼蟲食嫩葉,大發生時可將植株葉片全部吃光,造成嚴重損失。因其群聚性、遷飛性、雜食性、暴食性,對薏苡的生長和產量影響巨大。
防治方法:人工摘除粘蟲;利用蜘蛛、草蛉、寄生蠅等天敵捕食;安裝殺蟲燈或含有性誘劑的誘捕器;糖醋液誘殺;噴施低毒的20%氰戊菊酯2000倍液。
7 采收與加工
薏苡分蘗力很強 ,先后分蘗的籽粒成熟度不一致,因此當70%~80%以上籽粒變成黃色、黑色或原種殼色時,即可收割。收割時間選擇晴天為宜,連同莖稈齊地割下(收割時應輕割輕放,以減少落粒),裝入網袋,放在通風干燥處晾曬5~7 d,而后使用打稻機進行脫粒、除雜、脫殼、篩選、烘干、包裝、入庫。
參考文獻:
[1]樂 巍,吳德康,汪 瓊.薏苡的本草考證及其栽培歷史[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2):314~315.
[2]高微微,趙陽景,何春年.我國薏苡屬植物種質資源研究概況[J].中草藥,2006,37(2):293.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8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29.
[4]談嫚嫚,陳振林,熊善柏,等.薏苡的營養特性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17,32(9):43~47.
[5]吳 慧,胡大鵬,田巧鳳,等,薏苡植株不同粒位籽粒品質性狀的差異[J].江蘇農業學報,2017,33(4):810~814.
[6]徐梓輝,周世文,黃林清.薏苡仁多糖的分離提取及其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0(6) :578~581.
[7]李祥棟,潘 虹,陸秀娟,等.薏苡種質的主要營養組分特征及綜合評價[J].中國農業科學,2018,51(5):836~840.
[8]陳姝嫻.薏米的藥用價值[J].養生月刊,2017(10):892.
[9]侯 偉,王孝春,蔡武寧.水稻旱育秧關鍵技術要點[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8):112~113.
[10]唐統光,葉德成.水稻塑料軟盤濕潤育秧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5(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