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振
摘 要: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有助于學生獲得美的體驗,逐步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和思想水平。文章首先對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路徑進行分析,進一步圍繞從自然中挖掘美、創設審美情境、引導明辨是非、借助趣味活動輔助教學等幾個方面,探究立足審美角度的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策略,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審美素養;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意識;情境;審美觀;趣味活動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15
中小學生的美術認知能力有限,思維具有形象性,往往會被直觀圖像所吸引,喜歡觀察和模仿。因此,在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過程中,以審美素養為出發點,能夠引導學生感知美術藝術,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過程中,如何從審美素養角度出發來開展美術繪畫教學,是素質教育環境下中小學美術教師所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1 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路徑
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審美教育對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激發其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開展審美學習活動。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歸自然生活,通過滲透美學理念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自然環境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體會能力。要注意在自然、生活與美術教學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引導學生形成心靈之美,強化學生的作品展示能力,使學生通過作品與他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斷創新。教師還應通過引導學生欣賞不同題材、風格的美術作品,使學生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對不同的作品進行深入思考,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認知作品,強化自身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激發美術學習動力。評價對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也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評價、師生評價等多元評價策略,激發學生的美術探究欲望,使學生在美術創作中學會鑒別、判斷、探究,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2 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策略
2.1 從自然中發掘美,感知生活藝術美
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關注大自然,從自然中發掘美,從生活的不同領域入手開展美育。基于審美素養的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的推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生活化素材引入到中小學美術課堂中,優化學生審美體驗,豐富繪畫教學資源,改善審美效果。
例如,在小學《動物面具》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大自然動物圖片,比如兔子、猴子、老虎等,引導學生對動物進行仔細觀察,把握其面部特征以及表情特征,之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像,嘗試著畫出來,并涂上顏色。之后組織學生運用廢舊紙盒等材料對動物頭像進行加工制作,對于動物的面部特征可以通過變形、夸張等手法來進行突出,通過拼接、貼、畫等方式來對動物的眼睛進行裝飾。待制作完成后,學生將頭像帶在頭上,結合童話故事來進行表演,學生體驗到美術課堂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繪畫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鍛煉。
2.2 創設審美情境,強化學生參與需求
基于審美素養的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的開展,可整合資源來創設審美情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以語言、音樂、視頻等多元化形式為支持,打造生動且充滿趣味的美術課堂,以審美情境來陶冶學生情操,強化學生感官刺激,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美術繪畫學習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例如,在初中《中原風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播放央視展播的《老家河南》旅游宣傳片,展示河南人美、城美、山水美、生活美,營造家鄉優美的人文和地理情境,對學生參與美術課堂的積極性加以充分調動。同時,在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和理解“地上河”和“鹽堿地”治理措施的基礎上,為強化學生風景畫的繪畫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鉛筆對所播放的家鄉某一方面進行繪畫,讓學生明確其特征,把握主觀色彩,促使學生對風景畫整體美的設計方法形成具體認識。學生繪畫后,可組織學生圍繞鉛筆畫互相點評,以促進繪畫技能的不斷完善。通過此種趣味化的美術情境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學生感知到繪畫的樂趣,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
素養。
2.3 引導學生構建正確審美觀,提高理解能力
美術繪畫教學具有一定美育作用,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通過繪畫教學的開展,可強化學生對于繪畫技巧的掌握,促進學生正確審美觀念的構建,整體教學成效也能夠得到明顯改善。例如,在初中《燈飾設計與制作》教學過程中,可組織學生對唐墓壁畫等進行欣賞,加深學生對于畫中內容的印象,明確古代燈盞的發展及其作用。之后教師帶領學生扎燈,將圖案的寓意講解給學生,比如可以選擇水、火等紋樣,也可以選擇“喜”、“福”等字符。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扎燈,并在制作完成后進行展示。在動手操作中學生積累了經驗,并且學會團結合作,對于彩燈的藝術美與民俗美也形成了獨特感知。
2.4 借助趣味活動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創造力
中小學生普遍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他們對美術的學習總以“副科”的態度對待,以至于在學習過程中無法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基于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出發,以審美素養培養為核心開展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可借助趣味活動輔助教學,突破傳統美術課堂的局限性,基于繪畫主題出發開展相關的繪畫活動,以調動學生參與積極習慣。比如在美術繪畫教學中可通過唱歌、跳舞、朗誦、游戲等方式,來打造生動的美術課堂,對學生的創造力進行有效激發。
例如,在小學《我的動物朋友》教學過程中,以“家畜”作為“動物朋友”題材范圍,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相接近。教師可組織學生對自己所熟悉的動物朋友進行介紹,比如小狗、金魚、小豬等,促使學生對家畜與人類生活之間的密切形成進行正確感知。之后教師可就人類馴養家畜的歷史進行講解,把握動物所具備的本領,之后組織開展游戲活動,通過課件來將動物的部分特征展示出來,學生就動物的名稱進行搶答,并對動物的動作、神態等進行模仿。通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學生更為深入的把握家畜的特征,之后畫出動物肖像,構圖合理,動物的特征也得以展現出來。在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過程中,通過游戲的運用能夠凸顯出繪畫的趣味性,強化學生對于動物特征的認識,提高學生繪畫能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在無形中得到
激發。
總之,立足審美視角出發,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重視優良審美氛圍的營造和審美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藝術美進行感知,提高學生理解能力與想象能力,無形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強化,中小學美術繪畫教學目標也得以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楊帆.淺析中小學審美教育[J].教師教育論壇,2019(12).
[2]劉曉慶.試論美術教學與美育的關系[J].學周刊,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