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僅是農業生產的技術革命,更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的革新之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加快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的轉變,不斷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農村建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提高農民素質,以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吉林省作為農業大省,中央對“三農”問題的持續關注對我省的經濟發展將會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應緊抓機遇,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進一步提高我省農民收入。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問題;建議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365
自2012年“新型職業農民”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工作,而且幾乎在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都會從不同的領域對新型職業農民做進一步的工作部署,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1 我省農村工作存在的現狀和問題
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改革與發展,我省農村工作取得了重大發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及農村人口流動性進一步增大,我省農村工作又迎來了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農村生活環境較差,農民社會地位較低,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大量持續轉移,導致我省農業勞動力數量不斷萎縮,結構嚴重失衡,“誰來種地”“靠誰建設現代農業”成為我們必須面對和破解的重大現實問題。
2)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不完善,培訓渠道少,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不適應,在農業生產和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3)長期以“增產為核心”的粗放型生產經營模式,導致了土地退化和環境污染,不利于農產品品質的提升,影響了我省農民的持續增收和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農產品附加值低,職業農民養殖、種植積極性低。
2 為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切實提高我省農民收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社會地位,提升農業對農民的吸引力,壯大職業農民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三農”工作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不斷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以新型職業農民為核心的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隊伍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激發農民主體自覺性和能動性,將是凝智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生力量,讓農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提升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大力修建農村文化體育設施、農村環衛設施、農村醫療、教育設施等,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同時要完善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加快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把公共服務延伸到鄉村,使農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務,切實提高農民社會地位,從而提升農業對農民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我省新農村建設中,壯大職業農民隊伍。
2)深入了解農民實際需求,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拓寬農民培訓渠道,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重點培育四類新型職業農民,圍繞縣域主導和特色產業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圍繞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用工需求,培育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提高名特優新品和高質量農產品生產水平;圍繞土地托管、農機作業、植保收獲等社會化服務,培育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圍繞休閑觀光、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創業創新型職業農民。在培育對象的遴選上,重點遴選四類人才:一是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主要包括種植和養殖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二是現代青年農場主:年齡在18歲-45歲之間,具有一定產業規模、在同行業中起模范帶頭作用和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影響力的新型經營主體、退伍軍人和返鄉創業大學生(產業規模要求可適當放寬)等。三是農業職業經理人:年齡在25-55周歲,高中(中專)及以上學歷,具有農業行業專業知識和經營管理經驗的人員。四是專業型職業農民:包括長期穩定在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從事勞動作業的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農機服務人員、統防統治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村信息員、農村經紀人、鄉村旅游員、農村傳統手工業人員、測土配方施肥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同時開展新型職業女農民培育試點工作。
采取送知識下鄉、專家進地等接地氣,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把教育培訓辦進農村、辦進田間,實現就地就近培養,不離鄉、不離土,方便、快捷地讓農民接受教育培訓,同時建立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等多層次相銜接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拓寬對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和合作社帶頭人等的培訓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農業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培養一批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3)加大對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對新型職業農民優先保證涉農優惠扶持政策,優先申報安排項目扶持,優先享受先進科技推廣等各項配套服務。采取轉讓、租賃、互換、聯營等方式流轉農村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生產要素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在涉農項目編制、申報上優先給予新型職業農民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支持。涉農單位優先選派專業對口的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實行“一對一”對口幫扶,幫助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開展技術指導。支持幫助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原產地認證及食品安全認證、商品注冊,打造特色品牌。同時,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建立高效的貫通全國、全省的農產品綠色通道,例如,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大型農貿交易市場等為農產品流通創造良好的條件;通過積極舉辦農產品展銷會等活動,提高我省農產品知名度,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著力建立農產品營銷網點,推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強化宣傳,引導職業農民轉變種植方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加大對職業農民在農業補貼、土地流轉、技術服務、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勵職業農民擴大種植規模,走專業化、合作化、集約化道路;鼓勵職業農民依托當地優勢自然資源,積極發展農村生態旅游,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愛華.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幾點思考[J].科技與企業,2012年13期.
[2]李惠.職業農民及其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03期.
作者簡介
陳亞娟,女,漢族,吉林通榆人,本科,高級講師,現從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