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利 陳健 陳麗
摘 要:森林可持續發展是在林業行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概念或理念。它是林業工作的最終目標,也是森林經營管理的理想目標。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關鍵在于正確確定森林的經營模式。森林經營模式從廣義上將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經營理念,即經營思想和經營理論的模式,二是森林經營技術,即具體森林經營技術模式。在一定的經營理念指導下,應具體采用怎樣的森林經營技術,應根據不同性質林業的特點、現有森林資源狀況等進行具體經營技術方式的選擇,而不能籠統地肯定或否定某一經營技術方式。
關鍵詞: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模式
在國內外有關森林經營管理的理論很多,張建國教授認為當前國際上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理論主要有三種:即森林生態系統經營、近自然林業和綜合森林經營,而且許多國家正進行著實踐性的研究。這些經營理論是人類長期實踐的結晶,對林業生產實踐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但這些理論又都有著實踐的環境條件,對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的森林經營活動指導作用是不同的。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采取怎樣的森林經營理念取決于該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林業所處發展階段等,最為理想的經營思想未必適用于不同水平、不同發展階段,強硬的套用無益于林業的發展與森林的經營,從我國目前的實際出發,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應選擇的最適宜的模式應是林業分類經營模式,當然也要吸收其他經營模式的合理內核。國有林區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模式,是在分類經營理論模式的指導下,本文具體探討不同林業下的森林經營技術。
一、公益林經營模式
顧名思義,公益林業以公益林為經營對象,對公益林的經營可分為兩類情況:一是對已有天然公益林和人工公益林培育、管護和經營;二是在公益林業經營區內無林地林木培育及經營。
1.現有公益林經營。根據森林起源、演替階段、群落特征和所受干擾程度不同,天然公益林又可分為原始林、過伐林、派生林和次生林。
原始林植被由群落系統發生和內緣生態演替動力及群落的自動調節過程所形成。對此類公益林一般應采取封山育林的經營方式,盡量減少人為干預,當然必要的撫育、管護和森保是不可缺少的,如衛生、透光伐及病蟲害防治、避免森林火災而進行必要經營等。
過伐林林分恢復到原生群落最有保證而且最快。因此對這類公益林經營主要進行林相整理,伐去部分劣質林木及上層的過熟林木,為恢復原生群落提供人工促進,適宜采取封山育林的經營方式。
派生林林分穩定性低,先鋒林分僅能維持一代就為原生群落的優勢樹種所更替,形成頂級群落。對于這類公益林的經營措施為適度間伐先鋒樹種,為下層的原生樹木透光及補播補植目的樹種。
次生林是原始林經大面積的反復破壞后,在裸地上經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次生群落。這種群落具有穩定性低、種間競爭激烈、演替速度較快、樹種組成豐富、生長速度快等,對這類公益林要對其發揮的生態效益進行評價,如發揮的生態效益與上述三類基本相當,可不進行人為大強度干預,任其自然演替,但一般說來是不能達此目的的,因此需要通過采取人工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經營。
2加速無林地林木培育和管護經營。在國有林區公益林業經營區的無林地一般有兩類:一類是以往采伐、破壞未得到及時更新的地區,對這類地區要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采用適宜的森林經營技術盡快恢復森林;另一類是立地條件差,多處于陡坡、土壤瘩薄、巖石裸露、早化嚴重的地區,恢復這些地區的地表植被相當困難、更不用說營造樹木,因此應首先以恢復這類地區的地表植被為重點,適地采用人工或飛播進行造林,然后進行封山管護,這種類型區適宜采用林一草結合型的草、灌、喬經營模式,不能一味追求高大喬木的培育,否則,往往事與愿違。對此類公益林區要嚴禁樵采、采集、放牧等人為破壞行為。
二、商品林經營模式
商品林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直接目的,以集約經營為手段,為社會提供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森林。其主要在一、一二地位級、集中連片、土地條件好、開發潛力大、能實現高投入高產出、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的林地。商品林(主要指用材林,下同)經營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現有天然商品林經營。從目前國有林區商品林經營面積、蓄積來看這類商品林占主體,因此培育、管護和經營國有林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研究好這類商品林,對實現商品林經營目標影響重大。一類是人工商品林經營。從未來商品林經營的角度出發,人工林將逐漸占據全部商品林經營區,人工更新、目的培育是實現商品林高效、高產、優質的主要經營模式。
三、兼用林經營模式
兼用林業在三類林業中面積最大,經營目標具有雙重性,即以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一體化為目標。較之其他兩類林來說兼用林區及兼用林是具有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典型區域和林分。可持續發展是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兼顧的一種發展模式,但單純的公益林業或商品林業不能實現這一目標,而將所有森林不經分類全部按照可持續發展模式經營又不現實,因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林業發展階段決定了在現階段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采用分類經營模式是必然的、現實的選擇。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經營總體上看,應是一種鑲嵌式經營模式:三類林業不同的經營模塊有機結合形成總體經營模式,每一類經營模塊內部根據不同資源狀況特點和經營性質選擇適宜的經營方式方法。
國有林區從公益、商品林業角度分析,現有的國有林業局可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在一個林業企業內既有商品林業,又有公益林業,即在一個企業中有性質、經營管理體制、經營模式不同的兩種類型的林業,而且比例相當,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情況是占主要的;二是在一個林業企業中以某一類林業為主,而另一類林業比重較小,這樣的林業企業一般是處于地理類型比較單一地區的林業企業,這樣的企業并不多,在西南國有林區的林業企業中有相類似的企業;三是在一個林業企業中完全是某一類林業,而沒有另一類林業,這類企業目前主要是指分布于江河湖泊上中游和集水區周邊的、國家明確禁止采伐,或者整個施業區范圍內均是地勢平緩、遠離江河湖泊、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的林業企業,在目前國有林區的林業企業中這種類型的企業幾乎沒有。就上述三類企業來看,第三類企業是最理想的,基本上完全可以滿足分類經營的運作模式;第二類企業應在建立明確獨立核算的基礎上,按照主導類型的經營模式運作。
對于兼用林業,由于其分布較廣,在上述三類企業中都或多或少有分布,其經營管理機構是獨立經營管理,還是劃到其他兩類林業經營單位管理,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其面積較大,適宜獨立經營管理單獨設置經營機構為佳,如果面積較小或單獨設置經營管理機構不便經營管理,可納入其他兩類林業經營管理機構,但必須實行獨立核算,避免不同林業交織在一起,造成經營模式和管理體制錯位。
由于人們對森林的認識考慮角度的不同,特別是受到特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價值觀的影響,因此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界定也莫衷一是,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可歸納為:森林可持續經營是通過現實和潛在森林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合理經營,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活力,維護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過程,以此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森林產品及其環境服務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元兆.林業可持續發展和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框架理論(上)[J].世界林業研究, 16(01): 1-5.
[2] 夏郁芳.論兩種新森林經營思想[J].林業經濟,2001(0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