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 白越峰
摘 要:從社會穩定的視角,認真梳理解放后我國大中城市社會治理成效,總結其有價值的治理經驗,對于構建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新格局,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中城市;社會穩定;治理;回顧
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推進,基本摧毀了國民黨賴以維持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加速了奪取全國勝利的進程,為中國共產黨人民民主政權建立開創了有利的國內環境。黨和人民軍隊對獲得解放的城市進行了有序接管,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為城市社會穩定治理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武裝奪取的大中城市社會穩定治理的主要做法
1.“渡江戰役”前。“渡江戰役”打響前,我黨曾通過戰斗先后解放了石家莊、洛陽、濟南、長春、鄭州、開封等大中城市,取得一定的接管城市工作經驗,但接管大中城市的許多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接管沈陽是我黨大規模接管官僚資本的開始。沈陽解放后,大批敵偽殘余、特務、反動黨團、散兵游勇大量存在,沈陽的水電交通等生產生活設施遭到嚴重破壞,許多工廠陷于停頓破產狀態,大批工人失業,物價飛漲,人民生活艱難,處于饑寒交迫境況,城市社會重建面臨的任務艱巨而復雜。接管沈陽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基層政權組織的重建和對社會組織的改造。成立沈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在軍事管制委員會之下設立經濟處、財政處、后勤處、政務處、市政府、公安局和衛戍司令部等接管機構,各部門按照各自所屬的系統進行接管。二是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發展國營大企業為核心的經濟建設上。把工業放在首位,緊緊依靠工人階級,以恢復和發展國營企業的生產為中心,加強和改善國營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三是迅速恢復城市社會秩序。快速搶修水、電、交通和通訊等基本生活生產設施,恢復了正常生活秩序;保證糧食供應充足,物價基本保持平穩,沒出現大的波動;成立散兵收容所收容散兵游勇,實行優俘政策,使社會治安趨于穩定。接收沈陽的成功經驗為隨后的大中城市接管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隨后我軍接管承德、保定、宿州、張家口、天津、蚌埠等城市時,提出“原封原樣、原封不動”的接收思想,顯然吸收了沈陽的接管經驗,并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2.“渡江戰役”后。1949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發起渡江作戰,全線突破國民黨軍長江千里防線,矛頭直指京、滬、杭。蔣介石匆忙召開軍事會議,商定了放棄南京、死守上海的防御計劃,解放軍輕取國民黨首都南京,隨即采取了盡可能保全上海的作戰方案,把進攻重點放在了市區的外圍防線。隨著上海的解放,國民黨軍隊在大陸最后的橋頭堡被鏟除,使長江以北的中原解放區、東北解放區和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上海市的接管工作有以下特點:一是國民黨統治基礎深厚。剛剛接收過來的上海國民黨殘余勢力破壞活動猖獗,工業陷入半解體狀態,通貨膨脹嚴重,經濟秩序混亂不堪。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最為典型。上海市的工商業過度依賴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而存在和發展,經濟發展呈畸形狀態,經濟結構極不合理。三是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良好的關系。采取“團結多數人”的方針,團結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并扶持私營企業發展生產,對恢復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四是城市盡最大可能受到了保護。上海市委、上海局積極動員青年護校,動員市民保安隊維持秩序、配合作戰。上海戰役打響后,沒有一發炮彈落入市區。隨后解放軍通過戰斗相繼解放福州、蘭州、廈門、海口等城市,為全國解放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二)和平接管的大中城市社會穩定治理的主要做法
北平市是和平接管最早的城市,北平的和平接管在社會穩定治理方面是一次成功的實踐,為新中國中央政權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成為一種“北平方式”,為全國其他和平接管城市穩定治理提供了經驗。后來長沙、綏遠、西康、昆明、拉薩等城市,都采取了類似的方式加以接管。
1.和平接管城市社會形勢分析。一是階級力量發生明顯變化。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行,國民黨統治區處在極大的混亂和崩潰中,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紛紛脫離國民黨的影響和控制,國內的階級力量對比發生明顯變化。二是黨的歷史角色和任務發生了變化。北平市的和平接管是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黨的中心任務就是恢復和發展生產,由城市帶領鄉村實現共同發展。三是建立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國營經濟。使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主導經濟。
2.和平接管工作的特點和方法。一是接管政策明,重視對接管干部的教育。二是群眾基礎好,在人民民主政權的領導下發展生產。三是破壞性小,便于接管。四是解放較早,示范意義強。
3.和平接管的成效。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迅速采取各種措施穩定社會形勢,接管工作快速、有序和完整,并很快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反革命勢力逐步被肅清,社會秩序日益安定。二是社會生產穩步發展。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三)起義占領的大中城市社會穩定治理的主要做法
在全國大中城市解放史上,武漢模式是獨一無二的。武漢的解放是多重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武漢成立了臨時救濟委員會,從以下方面積極開展穩定武漢、保護城市的工作:一是爭取武昌、漢口等市市長,積極配合做好各級公務員的穩定工作。二是鼓舞工人的斗志,提高工人的階級覺悟,為壯大組織創造條件。三是策反擁有強大實力的警察局局長、警備司令部司令,使整個武漢市的社會秩序非常穩定;四是開展了反搬遷、反逃跑、反破壞的斗爭,保護工廠、機器、碼頭、車站、電信等重要設施設備,避免整個城市陷入混亂。五是利用爭取過來的資本家對其他資本家進行統戰工作,從而穩定了工商界,安定了人心。六是宣傳對工商、教育等人士的政策,為武漢即將到來的歷史性轉折提供了思想上、輿論上的準備。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全國戰場局勢逐漸明朗,根據中央軍委向全國進軍的戰略部署,西安、榆林、南昌、寧波、青島、宜昌、贛州、西寧、歸綏、包頭、銀川、迪化、廣州、汕頭、貴陽、遵義、桂林等大批城市通過起義占領方式回到人民手中。隨著西南地區最大的兩座城市重慶和成都相繼解放,各接管部門在軍管會的領導下,根據中共中央的城市政策和城市工作指示,依據“按系統接管”的原則,進行了思想上、政策上、組織上、物資上的一系列準備,對國民黨舊政權進行了全面接管,通過肅清敵特、處理散兵游勇和舊職員、政策指導、幫扶性措施、復工運動等一系列舉措,基本實現了社會秩序安定和城市經濟的初步恢復。
參考文獻
[1] 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影視資料部.解放1949[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
[2] 王金艷.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接管城市工作的理論和實踐[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