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平 周麗麗 陳秀君 劉芳 劉學穎
摘要: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和革命精神的寶貴財富,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冀東紅色文化深耕精研,探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和思政課有機融合的具體途徑,以解決教學組織過程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學生的體驗感悟的問題,并突出紅色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以更好履行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思政課教學;實踐探索
一、冀東紅色文化資源對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意義
高校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以思政課教育內容和方式的創新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義。而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較少,開發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針對性、有效性之間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本源性優質資源和優秀文化根基。
地方紅色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類型,是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它是一定地域的人民群眾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建設與改革的實踐中逐漸積淀起來,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和革命精神的寶貴財富。探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發揮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政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財富。[1]
冀東地區,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地理和文化優勢。李大釗紀念館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的重要基地;唐山抗震紀念館展示了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冀東烈士陵園體現了冀東先烈為人民犧牲的高尚品質;冀東抗戰紀念館,冀東地區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冀東抗日武裝先進事跡的紀念館;潘家峪革命紀念館向世界人民展現了日本法西斯的侵華鐵證,提醒著中國人民不忘被侵略的歷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深入挖掘冀東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對該地區豐富的革命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行傳承與創新,來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有利于傳承地方紅色革命精神;闡釋紅色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當代意義,建設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強陣地,來幫助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覺,為新時代青年樹立典范,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實踐證明,把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堂,不僅有助于教師內化理論教學相關內容,而且也有助于其外化教學語言,更能實現教學實踐體驗,從而提高大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行為能力,推動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二、冀東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探究
立足冀東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將冀東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機銜接,建設形式多樣、機動靈活的實踐平臺,把冀東地區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校園文化等有機融合,發揚紅色傳統,進行道德根基探尋,要創新方式方法,把地方紅色文化轉化為課程,把文化現場轉化為大學生的課堂,為此本文進行了第一、二、三、四課堂混合育人模式的實踐探索。
1、大力推動紅色文化“三進”(第一課堂,課程建設)
深刻認識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的關系,扎實推進冀東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打造紅色文化育人品牌,用紅色文化資源鑄魂育人,培育時代新人。
系統推進課程建設,推進冀東紅色文化進教材(編輯整理紅色文化材料,打造校本思政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紅色文化課程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學體系,將冀東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學內容有機銜接,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實施方案,使之貫穿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優良道德教育。
建立冀東紅色文化資源專家智庫,編寫冀東紅色文化通俗教材。面向學生開設紅色文化選修課,并實行學分化管理,課程設置擬定為32學時,2個學分。以此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筑牢信念之基。
2、建設紅色文化第二課堂(校園文化建設)
(1)豐富校內實踐教學資源,提高育人實效
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探索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新模式,我們充分利用教學樓及教室空間,經過科學、合理規劃建設了思政課教學拓展區-冀東紅色文化長廊,充分展現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的輝煌歷程,成為特色鮮明的校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拓展區充分利用教學樓走廊及所在的四個大教室,統一造型設計,從興國大德、輝煌歷程、大道之行、惠及天下、思想之光、百年流變、匠心筑夢七大部分集中展現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的輝煌歷程,搭建起富于形象性、立體化和感染力的實踐教學場所,成為特色鮮明的校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為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奠定了基礎。
推進李大釗精神進校園。邀請李大釗紀念館宣講團到校宣講,以樂亭大鼓、演講、李大釗詩文誦讀等形式展現李大釗的革命歷程,把紅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有機結合,呈現了系列生動的革命實踐教育課。
(2)成立素質拓展工作室,下設二個分社。
第一,紅色詩詞誦讀社:組織演講及朗誦活動80余次,傳承紅色文化和民族精神,從中汲取很多正能量。還增設其它形式如開辟紅色圖書角,以便師生隨時借閱、學習紅色經典,定期組織開展圖書交流會,互相推薦好書籍,分享讀書心得與體會,讓讀書變得‘紅而有趣,增強師生讀書的積極性。
第二,成立冀東紅色文化宣講團,將冀東地區的紅色文化編成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故事進行宣講,使學生在宣講的過程中得到歷練和成長,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筑牢信念之基。方式方法可運用“線上+線下”宣講模式,在課堂上宣講的同時,在相關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推廣、在線直播,擴大冀東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3)面向全校學生成立形式靈活多樣的冀東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社團:如大釗精神學習社、紅色詩詞社、紅色文化書法社、紅色之聲等,通過櫥窗、板報、電子顯示屏和采風、廣播、情景劇、宣講以及快閃、Rap等時代性強、更受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講述經典革命故事,加強對冀東紅色文化的推介和傳播,積極打造紅色文化的軟環境。
3、打造紅色文化第三課堂(紅色文化遺址空間)
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僅停留在課堂上,更要開展冀東紅色文化實踐研學體驗活動[2]。建設校內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與區域紅色資源單位密切合作,協同育人。先后組織師生到大釗紀念館、唐山博物館、唐山抗震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基地開展現場教學,重走紅色之路,通過討論、交流、演講、撰寫心得等方式體驗革命道路的艱辛,也提高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實效,并培養有興趣的大學生到實踐教學基地擔當義務講解員,組織大學生黨員到實踐基地進行新黨員入黨宣誓和老黨員重溫入黨誓詞,走訪老紅軍、新四軍及其后人,傳承革命精神;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新技術,建立冀東紅色文化資源音像展覽室,轉化好、保存好、利用好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
4、建立紅色文化第四課堂(紅色網站虛擬空間)
推進“互聯網+紅色文化”建設,創新冀東紅色文化網絡宣傳模式,開辦冀東紅色主題網站,網頁設置黨史課堂、知識競賽、基地建設、活動風采、紅色資源、外部鏈接等平臺,建設冀東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庫;發揮網絡媒體優勢,在校園網主頁上增設“紅色文化閱讀“專欄,創建一個自主學習、自覺參與紅色文化互動體驗的學習平臺;有針對性地播放紅色主題影片、宣講冀東紅色故事、組織紅色文化主題公益活動和知識競賽,吸引學生走進冀東紅色文化、了解冀東紅色歷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是不可多得的優質教學資源,思政教師要明確思政教育的育人目的,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紅色文化價值,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進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3]
參考文獻:
[1]李洪俠,劉愛華,季洪輝.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以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11):133.
[2]潘金剛.《高校構建紅色文化立體思政課堂的路徑探索》.《文教資料》.2018年第29期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4-05-05.
作者簡介:
楊華平(1963-),女,大學本科,學士、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課題:
“202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2005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