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鋼, 王 琨, 孫聆睿, 趙會芳, 寧江權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銅仁 554309)
黃秋葵為錦葵科秋葵屬,因其莢果脆嫩多黏液,助消化,有助于治療胃炎、胃潰瘍,富含常見的維生素,堪比人參卻更適合日常食補。生長速度快,花后24~36 h即可采果。喜溫、光,耐濕熱和干旱,但不耐澇。不擇地力,我國各地均可種植。
銅仁地區處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介于東經107°45′~109°30′、北緯27°07′~29°05′,國土面積1.8萬km2,耕地4 658.89 km2,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銅仁地區黃秋葵種植相對較晚,基礎相對較弱,現將銅仁地區黃秋葵高產栽培要點介紹如下,以期為當地黃秋葵種植提供參考。
播種應選擇高產優質抗病蟲性優良的黃秋葵種子。
1.1.1 育苗移栽 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開始穴盤育苗,待日平均氣溫保持在15℃以上時,方可移栽定植。
1.1.2 直播種植 一般5月初日平均氣溫保持在15℃以上即可播種。銅仁地區適宜選用綠果五角秋葵,產量可達2.25萬~3.75萬kg/hm2。
1.2.1 選地 黃秋葵對土壤要求較低,但忌連作。多年連作將明顯降低產量和提高病蟲害發生概率。黃秋葵喜光,應選擇光照充沛的田塊,壤土或砂壤土、pH 6~7為宜。
1.2.2 整地 播種或定植前,田地翻耕25 cm以上,根據土壤情況晾曬,在起畦前,施用腐熟農家肥22.5 t/hm2和氮磷鉀復合肥0.45 t/hm2,或施用生物有機肥9 t/hm2和硫酸鉀0.225 t/hm2作為底肥[2],混合均勻后,耙平起畦待播。露地直播一般雙行種植于1畦(行距0.6 m,株距0.4 m)??衫命S秋葵生長緩慢的前期,與其他農作物間作,提高經濟效益[1]。
將營養土(土壤和農家肥體積比7∶3配制)添加多元復合肥1 kg/m3,陰涼處放置30 d以上。將福爾馬林100倍液與營養土拌勻,悶蓋3 d消毒營養土。為防止福爾馬林毒害,需晾曬1~2周使土壤中的福爾馬林散盡后方可使用。選用50穴以上的育苗盤,點播種子,覆土約2 cm,待苗壯后移栽。
播種前,暴曬黃秋葵種子2 d,每天中午天氣最熱時曬3 h以上;采用溫湯浸種法處理種子,將經暴曬的黃秋葵種子浸于50℃熱水中,恒溫震蕩或攪拌30 min,然后在25℃左右水中維持半天,更換同溫度的清水催芽48 h。一般情況下,1/2以上黃秋葵種子露白后播種。播種深度不宜超過2 cm,符合精細農業標準的高質量種子每穴播種1粒,普通種子每穴可播3粒,可覆蓋薄膜,一般5~6 d出苗。
為促進根系發育,黃秋葵第1朵花現蕾時中耕1次。幼苗期至開花前,開溝施用尿素225 kg/hm2,或人糞尿3.75萬kg/hm2。施肥后澆水1次,促進肥料吸收。坐果后黃秋葵生長速度變快,為保證產量,應保證肥水供應,開花結果期追施含氮、磷、鉀各10%~20%的復合肥,每次施用400 kg/hm2左右,30 d左右追肥1次。同時,加強中耕培土,防止倒伏,汛期時注意澇害。
幼苗生長呈1葉1心時和長出3片真葉時分別間苗1次,為降低勞動力成本,也可只間苗1次。在4片真葉前后時定苗,注意拔除病株,選留1株壯苗即可。人力充足時,可適當移栽補苗。精細農業播種無需間苗,可節省大量勞動力成本。
前期采果時拔去果莢下葉片,9月中旬左右,進行摘心保果留莢和成熟。
黃秋葵抗病蟲性較強,不易發病。但在田間管理不當等情形下,會導致病蟲害發生。黃秋葵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疫病等,主要蟲害有蚜蟲、棉鈴蟲、夜蛾類等[3]。與其他農作物一樣,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主要原則或選用最新選育的抗病蟲害黃秋葵新品種[4]。
嫩果長至8 cm左右時為采摘標準期。前期每2~3 d摘果1次,盛果期1~2 d采摘1次,后期(一般9月中旬以后)應3~4 d采摘1次。采摘時用剪刀剪斷果梗,時間選擇在5:00—10:00和16: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