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波
(四川省冕寧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冕寧 615600)
小龍蝦學名克氏原鰲蝦,又稱紅螯蝦、淡水小龍蝦,因其肉味鮮美、雜食性、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等特點,使其成為了我國養殖和消費的重要蝦類品種,其養殖產量逐年攀升,而市場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稻田養殖小龍蝦因其投入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而得到大力推廣,發展前景廣闊。2018年,四川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1.2萬hm2,產量達38.34萬t,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及產量均居全國第2位[1],四川地區稻田養殖小龍蝦規模和密度不斷擴大,小龍蝦養殖病害越來越難控制,養殖風險也隨之增高。此外,許多養殖戶對稻田養殖小龍蝦過程中常見疾病缺乏深入了解,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從而造成較大損失,成為制約稻田養殖小龍蝦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稻田養殖小龍蝦過程中常見疾病及其防治措施技術的相關研究和推廣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稻田養殖小龍蝦綜合效益,提高農民收入。
小龍蝦爛鰓病是一種傳染迅速、病程長的常見疾病,該病主要是由絲狀細菌感染所致,病蝦的鰓上通常有大量弧菌和其它桿菌寄生,細菌通過大量繁殖,導致病蝦鰓部毛細血管內血液流通受阻,鰓絲長時間缺氧,鰓絲發黑、霉爛,鰓組織逐漸萎縮壞死,病蝦通常會浮于水面,并表現出游動緩慢、反應遲鈍、攝食量下降等癥狀,最終衰竭致死[2]。發病時1kg飼料添加10~20g鰓病靈,連喂3~5d。稻田內可選擇采用溴氯海因粉、漂白粉或菌毒凈等進行遍灑,參考用量分別為每667m2溴氯海因粉50~100g,漂白粉200~400g,菌毒凈100~150mL,病情嚴重時可考慮采用高錳酸鉀0.2~0.5g/m3水體進行遍灑,施藥6h后更換2/3田水,或是采用茶籽餅10~15g/m3水體進行遍灑,促使小龍蝦脫殼后更換2/3田水[3-4]。
黑鰓病是小龍蝦常見真菌病害,主要是鐮刀菌大量繁衍寄生在小龍蝦鰓絲、體壁、附肢基部或眼球上所致。病蝦鰓絲由微紅色變為褐色或深褐色,而后逐漸變成黑色,最終引起鰓部萎縮壞死。病蝦行動緩慢呆滯并拒食,往往會伏在岸邊不動,最后因呼吸困難而死亡。發病期間養殖稻田可以選擇溴氯海因粉、聚維酮碘溶液或菌毒凈等進行遍灑,參考用量分別為每667m2溴氯海因粉50~100g,聚維酮碘溶液200~300mL,菌毒凈100~150mL,污染嚴重區可酌情加量潑灑[3-5]。
爛尾病發病原因多為蝦體受機械損傷或相互殘食使大量致病菌寄生在尾端所致。病蝦通常反應遲鈍,體弱無力,發病初期病蝦部分尾扇紅腫,有水泡、小瘡口,邊緣有明顯潰爛斑點,斑點下陷,出現空洞。隨病情惡化,尾部出現缺損發黑,腐蝕糜爛從邊緣向內部滲透,最終導致尾部脫落,有時還表現出斷須、斷足等現象。發病期間每667m2稻田可采用漂白粉200~400g或生石灰2~3kg進行遍灑,但兩者不能同時使用;或使用強氯精進行全田潑灑,用量為50~100g,病情嚴重時,隔日再用1次;還可以使用10~15g/m3水體的茶籽餅進行遍灑,也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2-3,6]。
該病主要由水霉菌感染所致,水霉菌菌絲形態細長,形似柔軟的纖維,呈灰白色的棉絮狀。病蝦通常體表附著灰白色、棉絮狀菌絲,食量下降,游動緩慢,常常伏在岸邊或依附水草浮出水外,病情發展嚴重時因組織細胞壞死而導致死亡。發病時可在1kg飼料添加0.5g霉唑進行投喂,連續投喂1周。外用藥物可選用0.3mg/L的二氧化氯、20~25mg/L的福爾馬林、0.3~0.4mg/L的雙氧氟、1mg/L的漂白粉進行遍灑,也可采用40mg/L的食鹽與35mg/L的小蘇打配合進行遍灑[7],或者采用水霉靈進行全田潑灑,參考用量為100~200mL/667m2,每日1次,連用2次[3]。
小龍蝦出血病是一種由產氣單胞菌等細菌引起的敗血癥,病蝦體表常布滿大小不一的出血點,特別是附肢和腹部,肛門紅腫,一旦染病,很快就會死亡。病蝦要及時隔離,發病期間1kg飼料添加5g菌立清或0.8g氟苯尼考進行投喂,連續投喂3~5d[7]。外用藥物可選用聚維酮碘溶液200~300mL進行全田潑灑,病情嚴重可以隔日再用1次;或采用濃度為0.2~0.25mg/L的呋喃唑酮遍灑。此外,稻田還可采用500~800g/667m2煙葉,用溫水浸泡5~8h后進行遍灑,也有一定的效果[5]。
養殖水體中有害細菌過多,細菌通過傷口、鰓、口等進入小龍蝦體內感染發病;小龍蝦攝食過量變質食物,導致腸道內有害菌大量滋生,超出其自身的抵抗力范圍等都是小龍蝦腸炎病的重要發病原因。感染初期病蝦食欲減退,體質虛弱,行動緩慢,向淺水區、岸邊靠近;解剖后可見消化道充血腫脹,腸胃內有淡黃色的黏液,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見病蝦腸道無食,腸道內有氣泡,大多伴隨著肝臟保護膜不清晰,肝小葉萎縮,肝臟發白、顏色變淺等癥狀。發病時可用腸炎靈制成的藥餌,飼料用量為5~10g/kg飼料,每日1次,連用3~5次;或1kg飼料添加大蒜素5g,連續投喂3d[7]。養殖稻田可選擇全田潑灑二溴海因,每667m2用量為50~150g,病情較重時,隔日再用1次;或者是選用高聚碘進行遍灑,每667m2用量為50~100mL,隔日1次,連用2~3次[3]。
白斑病又稱白斑綜合征,是由白斑綜合征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性疾病,小龍蝦白斑病發病溫度通常為20~25℃,每年4~5月為發病高峰,死亡率可達90%以上。病蝦通常表現為活動減少、行動遲鈍、附肢無力、應激能力較弱、攝食量減少,病蝦頭胸甲及腹甲易剝開,殼內有積水,部分蝦頭胸甲處有黃白色斑點,腸道內普遍無食物,且病蝦通常會出現血淋巴渾濁、不凝固,肝胰腺腫大,部分病蝦的腸道的顏色有明顯分節的現象[9]。發病期間應減少投喂,飼料中可添加三黃散、水產復合多維、大黃、板藍根、黃芪等藥物進行投喂,連續投喂4~7d。外用藥物一般選用聚維酮碘、季銨鹽絡合碘、氨基酸碘等含碘制劑進行全田潑灑,用量一般為0.3~0.5mL/m3水體,連續2~3次,隔天1次。病情確診后不可使用強氯精、漂白粉、生石灰等強刺激性藥物[9-10]。此外,白斑綜合征病毒傳染性極強,出現病情后需及時對病死蝦進行消毒和深埋等無害化處理,避免死亡蝦被健康蝦攝食或污染水體導致疾病蔓延。
纖毛蟲病俗稱“拖泥病”,該病主要由鐘形蟲、聚縮蟲、單縮蟲和累枝蟲等纖毛蟲寄生所致。纖毛蟲附著在小龍蝦的體表、附肢和鰓上,附著量過大時會妨礙其呼吸、攝食和脫殼等活動,從而影響其生長,當鰓上纖毛蟲大量附著時會影響鰓絲的氣體交換,從而引起缺氧,最終窒息死亡。病蝦體表有許多棕色或黃綠色絨毛,體質消瘦,反應遲鈍,對外界刺激不敏感。部分病蝦頭胸甲發黑,體表多黏液,體表、鰓部和附肢等部位沾有泥土等污物,并附隨條狀物[11]。發病時可用3%~5%的鹽水浸洗病蝦,持續3~5d;或采用25~30mg/L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洗4~6h,連續2~3次[11]。稻田內可采用0.3mg/L的四烷基季銨鹽絡合碘進行遍灑,或使用甲殼凈進行全田潑灑,用量為20~25mL/667m2,病情嚴重時,隔日再用1次[3,8]。養成期間還可以采用10~15mg/L的茶籽餅進行遍灑,促進小龍蝦脫殼,待脫殼完成后進行換水也可達到較好效果[12]。
稻蝦養殖過程發生疾病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在養殖過程中應遵循預防為主、有病早治、防治結合的原則,盡量降低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
蝦苗放養前應做好稻田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在放養前10~15d,可使用生石灰或茶籽餅對稻田進行潑灑消毒,也可采用魚藤酮等藥物進行全田噴灑,以消滅病菌[13]。
應選擇放養規格整齊,活動力強,附肢完整,無傷無病的蝦苗。蝦苗在放養前應進行嚴格消毒,可使用2%~2.5%的食鹽水對蝦苗進行浸洗消毒,以清除體表細菌及寄生蟲,避免將病菌帶入稻田,還可預防蝦苗運輸、放養過程中造成機械損傷后感染病菌。放養時需慢慢向裝有蝦苗的容器內加入田水,待容器中水溫與田水溫度相近時再將蝦苗緩慢放入田中,放養過程中要盡可能的較少應激和機械損傷。
養殖過程中需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并根據溫度變化適當調整稻田水位,防治水溫聚變引起的溫度應激。每月可定期使用生石灰調節水質,用量為5~15kg/667m2,為了培育良好的水質條件,增加水中溶解氧和營養物質,可根據水溫和水質情況適當施用有機肥、化肥、EM菌、光合細菌等。有條件的稻田可以配備增氧機,增加水體溶氧量,同時應及時清理殘餌、雜物等,防止水質污染[13]。
小龍蝦養殖養殖密度過低會影響其經濟效益,養殖密度過大時容易發生打斗和相互殘殺,導致體表機械損傷,滋生有害病菌,從而導致發病率升高,因此稻蝦養殖過程中需要合理控制養殖密度。通常情況下每667m2稻田可投放160~200尾/kg規格的蝦苗30~40kg[14],養殖過程中可根據稻田底質、水草條件、水質情況等因素靈活調節養殖密度,達到上市規格后應適當進行捕撈,以降低養殖密度,減少發病率。
稻蝦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天氣、水質及攝食情況適量投餌,天氣晴好,水質清新,攝食旺盛時可適當多投,反之則酌情少投或不投,需防止因餌料不足或投喂不均而引起爭斗搶食或自相殘殺,還要避免投喂變質餌料。
種植水草可為小龍蝦提供更多的食物源,也能為小龍蝦提供棲息和脫殼的隱蔽場所,可減少相互殘殺,水草還可通過光合作用可釋放大量氧氣,吸收水體中的氨氮、殘餌及部分有機分解物,從而降低水中氨氮濃度,凈化水質,減少小龍蝦發病率。適合小龍蝦養殖栽植的水草品種主要有:伊樂藻、蝦藻、苦草、眼子菜、金魚藻、黑藻、滿江紅、軟骨草、水花生、水葫蘆等[15]。稻蝦養殖時通常可選擇伊樂藻進行種植,伊樂藻在移栽前可采用福樂靈殺滅青苔,用茶皂素殺滅附著在上面的魚類,種植間距在1~2m之間,種植面積約為溝、凼總面積的40%~50%左右[14]。水草種植應注意品種搭配,合理控制密度,密度過大時要及時撈除,不足時可適量補充。
根據小龍蝦發病規律,在疾病流行期間有計劃的進行藥物預防,可有效較低發病率。常用的內服藥物主要有維生素制劑、酵母多糖、三黃散、大蒜素等,可提高小龍蝦抗病力,有效降低發病率。外用藥物通常可選用漂白粉、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生石灰等進行潑灑,不但可改良水質、預防疾病,還有利于小龍蝦蛻殼生長[16]。
稻蝦養殖過程中應加強田間巡查,發現病情時應及時進行分析診斷,根據疾病類型采取相應措施,對癥治療,可針對性的在餌料中加入內服藥物或者全田遍灑外用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及時清理病死蝦,避免病情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