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吳傳秀,李艷紅,余 東
(1.四川省農村固定觀察站,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園藝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3.四川省巴中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巴中 636600;4.四川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川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消費人群,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麻辣是川菜的靈魂,四川是中國傳統三大辣椒產地,是全國辣椒種植面積上百萬畝的八個省份之一; 也是花椒原產地, 栽培歷史悠久。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將辣椒、花椒并稱川椒,納入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經過近年的發展,川椒規模、效益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但也面臨產業發展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摸清川椒產業發展短板,緊扣消費需求變化,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對實現川椒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四川辣椒面積11萬hm2,居全國第7位;產量267.4萬t,占全國辣椒產量的14.7%。全省基本形成了攀西冬春辣椒、川南春提早秋延后辣椒、盆周山區夏秋辣椒以及盆地春夏辣椒四大生產區。據行業調度,全省花椒面積36.6萬hm2,干花椒產量6.9萬t,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基本形成了以漢源、越西為重點的紅花椒生產集中區,以鹽邊、鹽源為重點的攀西青花椒生產集中區,以平昌、三臺為重點的盆地青花椒生產集中區。
全省有從事川椒加工的龍頭企業近300家,加工產品涵蓋豆瓣辣椒醬、泡辣椒、干制辣椒、火鍋底料、花椒粉、花椒油、花椒醬等多種類型。涌現了丹丹郫縣豆瓣、四川臨江味業、四川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金宮川派味業、四川五豐黎紅食品有限公司、四川洪雅幺麻子公司、四川廣安和誠林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
培育了“西充二荊條”“鹽源辣椒”“新店七星椒”“漢源花椒”“茂縣花椒”等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茂縣大紅袍花椒成功打入法國等歐盟市場。打造了被譽為川菜之魂的“郫縣豆瓣”區域品牌,年加工鮮椒120萬t,產豆瓣醬170萬t,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四川辣椒既可作為鮮菜食用,也可作干椒和豆瓣加工原料,據測算,2018年辣椒綜合產值達260億元。全省88個連片貧困縣中有75個縣(市、區)種植花椒,面積和產量占全省的73.2%和63.0%,受益農民超1500萬,人均增收1000~2000元,花椒成為許多貧困地區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
四川地域廣,川西高山峽谷、川西南山地以及川北、川中丘區等存在大量的荒坡適宜花椒栽植,現有花椒面積僅為宜栽面積的1/5。多樣的氣候可實現辣椒周年生產,攀西地區冬暖夏涼、日照豐富,利用設施可在冬季生產辣椒;川南地區春季回溫快、秋季降溫慢利用設施可生產春提早、秋延后辣椒;盆地及川東北區域可在夏秋季節露地生產辣椒。
四川花椒品種豐富,有西路花椒(茂縣大紅袍)、南路椒(漢源花椒、越西花椒、靈山正路椒)、竹葉花椒(金陽青花椒、洪雅藤椒、蓬溪青花椒、廣安青花椒)。辣椒5個變種中除櫻桃椒外,其余4個變種在四川廣泛分布,擁有二荊條、豬大腸、大金條、牛角椒、七星椒等許多地方品種。其中二荊條以香味濃、油分含量高、皮薄等特性著稱,是四川紅油提取的首選辣椒原料。
全省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川椒生產、科研、教學體系,成立了國家大宗蔬菜體系四川省蔬菜創新團隊,有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引育選推了一批優質高產辣椒、花椒品種,研發推廣了花椒無紡布容器育苗、辣椒集約化育苗、花椒以采代剪等先進適用技術,為我省川椒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我國是世界花椒第一生產大國,年出口花椒、花椒粉及花椒油3.5萬t。隨著川菜的流行,國內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吃麻辣,常年辣椒、花椒鮮食需求量增大。同時,川菜加工產業的發展,對川椒原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這都為川椒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辣椒生產仍以散戶為主,大量菜地由城市近郊向農區轉移,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先進生產設施裝備缺乏,辣椒生產仍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花椒基地大多位于山區,基礎條件差,低產低效基地占比近70%。
過去四川辣椒育種主要集中在鮮食辣椒上,缺乏加工專用辣椒品種,露地辣椒加工原料受四川夏季高溫高濕影響,炭疽病等辣椒病害高發,產量僅1~2t/667m2,且外觀商品性較差。花椒品種雜亂,缺乏少刺、無刺花椒品種,適宜機采品種匱乏,基地良種化率不足60%;基地“只栽不管”“重栽輕管”現象突出,部分花椒產業園盛果期干果產量不足100kg/667m2。
加工產品多以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為主,辣椒加工以豆瓣和火鍋底料為主,種類較單一,檔次和附加值不高。花椒產品初加工規模小、設備落后、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川椒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在醫療、保健、日化等領域研究尚處實驗階段。
川椒銷售中“走出去”意識淡薄,等客上門思想嚴重。品牌保護意識不強,市場上打著“四川花椒”品牌,以次充好花椒產品較多。
建立以“企業商業化育種”+“科研單位公益性研究”的雙輪驅動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力爭在川椒品種培育方面取得突破。加大無刺或少刺花椒新品種培育,選育具有四川花椒品種特征特性、高產并適宜機采的突破性新品種,同步開展藥用、葉用、果用花椒創新定向培育。抓好以 “二荊條”為代表的地方名優品種提純復壯,引進、篩選一批適宜我省氣候特點、高產、抗逆性強的辣椒新品種;針對不同加工產品需求,選育加工專用辣椒品種。依托現有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推動辣椒種苗統育統供,從源頭上提高四川辣椒品質。建設省、區域、縣3級配套的花椒良種繁育基地,繁育優質花椒種苗,提升花椒良種化水平。
新建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川椒生產基地,改造提升一批低產低效生產基地。按照“五網”配套要求,開展基地田土改造、排灌渠系、田間道路、物聯網等建設。推廣集約化育苗、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新材料,推動機械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生產能力。依托科研院校加快創新集成先進實用節本增效技術和裝備,加大技術培訓,普及推廣測土施肥、修枝整形、病蟲防治、花果管理、果品采摘、生態種養等現代技術與循環模式,提高產品品質和產出效益。
加強花椒采摘、分選、烘干等設備推廣,以適度規模種植區為重點,加快完善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積極引導開展花椒果品產地初加工社會化服務,保障花椒產品質優色美。依托以眉山為核心泡菜產業園區、成都為核心的辣椒豆瓣調味品產業園區,大力推進豆瓣、泡辣椒、火鍋料、辣椒面、干辣椒等特色川菜輔料集中生產。以“清潔化、標準化、優質化”為目標,支持企業開展生產設施、工藝和設備改造升級。加強辣椒、花椒功效研究,開發川椒復合調味品、日化品、醫藥產品、保健食品等系列產品,提高加工轉化率,增加產品附加值。
實施“省級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培育創建四川花椒省級區域大品牌,引導地方和新型經營主體創建具有文化內涵的川椒特色品牌,做響國家地標品牌。扶持現有地方區域品牌發展,擴大品牌覆蓋面和知名度。加大對大型川椒加工龍頭企業在標準化基地建設、產品創新開發、品牌推廣方面的支持力度。
以現有的農特批發市場或干貨調味品市場為基礎,建立川椒流通集散地。培育扶持一批專業化農業電子商務平臺,設立“川椒”產品特色館、精品店,促進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發展。支持企業到境內外重點城市開設品牌“川椒”產品專營店、設立品牌銷售專區。借助西博會、農交會、菜博會、泡博會等展會平臺,宣傳“川椒”品牌。選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以美食品鑒、食品餐飲博覽會等形式開展推介活動,支持各地開展“川椒”美食節、文化論壇等活動,讓川椒伴隨川菜發展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加快推動川椒適度規模經營,推廣專業公司代管托管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村集體組織+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經營機制,提高花椒的集約化、標準化水平。健全“科企農”“產學研”“農工貿”產業化模式,發揮省級花椒產業聯盟作用,推動全省花椒產業提檔升級。依托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職業椒農、職業經理人、鄉土專家培養,加大基層科技人員培訓,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建立專家庫和專家大院,保障人才供給。
省級財政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花椒相關標準制定、基礎研究、藥品和大健康產品研發等。統籌整合農業產業扶持資金、科技獎補資金等,重點支持川椒良種選育與推廣、科技研發、品牌培育與宣傳、技術培訓、質量監測等。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金加大投入,采取“1+N”資金投入模式,壯大川椒產業發展資金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