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舒,羅 霞
(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菌類藥材研究所/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菌類藥材系統研究與開發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41)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對天然化、有機化的化妝品需求不斷增加,加之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重視程度日漸增強,傳統產品的吸引力逐漸增大,從而帶動主打天然、有機成分的國產化妝品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四川作為我國中醫藥大省,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是我國最大的中藥材產地之一[1],同時也是第一個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2]。強大的中醫藥優勢為開發中藥化妝品原料、打造中藥特色化妝品提供了極佳的物質、技術和產業基礎。
近年來“顏值經濟”正成為四川消費增長的重要“生力軍”,坐擁西部第一化妝品市場容量的四川,走中醫藥特色的化妝品產業差異化發展道路是時代所趨。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省內化妝品產業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但同時也為四川布局中藥化妝品產業帶來了新機遇。
隨著國內“美麗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對化妝品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多項促進產業良好發展的政策相繼推行。自2015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2020年版)》等文件,在增強化妝品行業規范性、指導化妝品生產、推動消費、促進化妝品新零售創業等方面都給予了強而有力的保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指出,要“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要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3]。《四川省中醫藥大健康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要“大力發展具有美容、保健功效的中藥功能型化妝品”[4];《四川省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也提出,要“大力支持中醫藥保健食品、養生食品(藥膳)、功能型化妝品、日化產品等健康衍生品發展”[5];《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和鄉村振興戰略“10+3”產業體系,提出要深入挖掘我省中藥材產業潛力,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擦亮四川農業大省和“川藥”金字招牌。一系列政策的推行,為四川省化妝品產業緊抓“中國造”“四川造”的窗口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機遇期,走以中藥為核心特色的發展道路,推動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了向上利好的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6]。四川省作為傳統的中醫藥大省,中藥資源豐富,科研實力強勁。省內藥用植物7290種,居全國第一,道地藥材86種,占全國40%以上[7]。《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2015版)》中可應用于化妝品的道地藥材多達69種,資源優勢明顯。而且省內中醫藥科研機構多,技術基礎扎實,為開發“中國造”中藥特色化妝品提供了極佳的技術保障。但省內科研機構僅對靈芝、姜黃等為數不多的幾種道地藥材在化妝品中的應用展開了系統研究,而且化妝品企業在開發產品時也多集中于利用報道較多研究較深的靈芝、銀耳等道地藥材,中藥在省內化妝品中的研究與應用覆蓋面較窄,優勢發揮不充分亟待拓展。
本省中藥化妝品產業上游產業鏈基礎薄弱,省內原料多為植物提取物,其他原料主要依賴廣州、上海等化妝品產業相對發達的城市輸入和供給,無法滿足省內中游化妝品生產企業的需求。中游生產企業居西部第一,截止至2020年7月25日,省內持有新版《化妝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共62家,數量多但分布較為分散,無集中的化妝品產業園區,且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研發投入低。銷售渠道以線下的美容院線、商場專柜為主,布局線上電商渠道的企業較少,僅成都宇澤、四川天晟、好醫生等幾家。產品類型主要集中在護膚類,彩妝和日化產品占比極少,品類較為單一,競爭力弱。省內沒有專門培養中藥化妝品專業人才的大專院校,中藥化妝品學科建設相對滯后,中藥化妝品領軍人才較為缺乏。下游行業商家數量眾多但規模小,主流渠道中四川本土品牌中藥化妝品占比極少,沒有具備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大品牌發揮行業引領作用去推動產業的發展,整個產業的發展缺乏方向感和前進的動力。
省內化妝品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體量小產業鏈不完善,風險應對能力較低。疫情爆發以來企業相繼停工停產,隨著時間延長,部分企業現金流吃緊甚至斷裂。其次,由于各地復工復產時間不同,致使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復工不同步,出現了生產停擺、原料及包材的大幅度漲價、庫存告急等系列問題,使得化妝品上游產業鏈本就較為薄弱的省內化妝品企業想要險中求生愈發困難,行業洗牌現象愈加明顯。疫情全球流行后,市場需求與全球供應鏈危機對國內化妝品企業產生了反向沖擊[8],促使企業將目光調回國內及省內化妝品市場,加之疫情發生以來各界對中醫藥的關注與日俱增,也進一步推動了省內化妝品企業依托省內中醫藥資源優勢布局中藥化妝品產業。
省內中藥化妝品企業主要依靠美容院線渠道經銷產品,疫情爆發以來的隔離和關店嚴重影響了產品的銷售,僅少數在疫情前已布局電商渠道的省內中藥化妝品企業受損相對較小。雖然企業的停工停產、物流的遲滯、訂單的積壓,對于線上化妝品的銷售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直播等電商平臺受疫情的負面影響最小,隨著疫情下“宅經濟”的流行,線上消費習慣的快速養成,化妝品電商渠道銷售的占比不減反增,線上渠道將成為今后省內中藥化妝品企業新品首發的重要平臺。疫情過后,新消費和云經濟等經濟業態的巨大變革將催生新的經濟熱點,線上線下整合發展趨勢越加明顯。
疫情對省內化妝品消費品類短期沖擊明顯,且可選品類受影響程度大于必需品類。護膚類和彩妝類均因外出減少而降低需求,而洗護清潔類日化產品作為生活必需品具備一定剛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減此次疫情帶來的沖擊。然而省內中藥化妝品產品類型多以護膚類產品為主,疫情影響下美容護膚類產品銷量急速下降對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產品類型單一化拉低了企業的競爭力和風險抵御能力。
一是將中藥化妝品產業納入本省大健康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加快推進我省化妝品產業集聚發展,規劃布局中藥化妝品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基于四川省中藥強省的地理及資源優勢,緊跟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產業基礎等因素,根據省內藥材產地5個區域布局,打造中藥化妝品產業區域一體化發展平臺。二是突出招大引強、招才引智,對標歐美、日韓特大型企業、優勢企業,圍繞產業鏈、價值鏈精準化招商,著力引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功能配套項目以及知名化妝品原料、包材企業入駐四川,聚集一批龍頭企業集團及其研發機構。三是出臺省內化妝品相關企業的針對性扶持政策,如增加補貼、減免稅收,設立中小企業專項紓困基金[9]等方式幫助省內化妝品企業復蘇,強化政府數據資源支撐,搭建市場交流推廣平臺、本地企業家交流平臺、本地資源供需對接平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交流平臺,為化妝品產業高質發展增加內驅力,增強產業抗壓性。
一是鼓勵在川高校、科研院所設立中藥化妝品相關專業、組建中藥化妝品院系,積極籌建中國(四川)醫美大學,建立省級中藥化妝品產業發展智囊庫,加強中藥在化妝品中的系統研究與應用。二是發揮成渝地區比較優勢,推動產學研聯合發展,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服務機構聯合化妝品企業,組建國家級、省級的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建立技術創新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核心競爭力。三是借力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全鏈條布局,打造中藥特色化妝品關鍵技術裝備高地,培育創新驅動新優勢。充分借助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在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布局,加大對基于川產道地藥材為原料的中藥化妝品產業的科研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強中醫藥化妝品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與成果轉化,推動中醫藥特色化妝品長足發展。
一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中醫藥特色化妝品品牌。依據企業自身基礎和所處地域優勢,結合中藥產地區域化發展特點,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深挖中醫藥傳統文化,塑造“四川造”品牌核心價值,豐富產品類型和功能定位,塑造產品競爭壁壘。二是優化經銷渠道,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中醫藥+化妝品”,通過自建電商平臺或與專業網絡經銷商合作等方式,打造“四川造”中藥化妝品互聯網銷售平臺。并且依托成渝經濟圈規劃布局,聯合人工智能、康養、旅游等產業實現融合創新發展,擴大優勢提升影響力。三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與學校、科研機構強強聯合,全面提升省內化妝品企業的危機應對能力,同時預設疫情等“黑天鵝”事件再次出現所引發的極端情況,擬定相應的應急處理預案,增強對未來不確定性事件的應對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