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雪華,代文輝
(中共甘孜州委黨校,四川 康定 626300)
甘孜藏區是川西北高寒牧區的核心區域。近年來,單一分散的游牧生產方式既妨礙了牧區的發展、牧民的增收,又帶來了更多的不穩定不和諧因素。我們要緊緊抓住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帶來了絕好機遇,順勢推進畜牧業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探索加快畜牧產業扶貧,實現牧區鄉村振興、牧民致富的新路子。
據統計全州承包到戶、聯戶和村組的草地面積689萬hm2,占可利用草地的82.8%。事實表明,一家一戶的分散牧業經營與地廣人稀、生態脆弱、災害頻繁、生產落后、草畜矛盾突出、抗災能力低下的現實狀況越來越不適應。
甘孜州草地“三化”嚴重,畫地為牢式的一家一戶分散放牧加大了一定區域內草場載牧的比重,加大了草場承受的壓力,數學上的“牛吃草”問題更加凸顯。
單家獨戶經營,牛羊圈舍改造、暖棚養育、儲草基地建設等投入嚴重不足,畜牧標準化程度不高、良種化水平低,抗災抗風險能力極為低下,始終不能走出“夏飽、秋肥、冬廋、春死亡”的困境。
一是受制于落后的飼養方式,分散游牧無法進行有效的疫病防控和畜產品安全監督檢測。二是氣候失調、草場退化,鼠害加劇、牧草物種結構失衡,異類甚至有害有毒草類狂長,抑制了有用可食牧草的正常生長,嚴重危及畜牧業生產安全。三是牧區一般偏遠,市場化和社會發育程度偏低,若沒有一個統領性的市場主體,現有的單家獨戶更沒有機會更沒有手段更沒有能力對接和融入畜牧產業發展的大市場大環境。
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傳統,惜售戒殺思想嚴重,出欄出售干擾因素多,需要在政府主導下努力培育適應畜牧產業市場環境的具有一定規模性競爭性的市場主體,推行集體牧場股份制改革,制約畜牧產業扶貧實效。
采用集體牧場方式,有利于整合全村的草場集體放牧,合理安排輪牧和休牧,拓展擴大了牛羊的活動空間和種群繁育選擇余地,減少近親繁殖,延緩了品種退化的進程,提高了畜牧產品的品位和檔次。
從生長特點和規律看,更適合群體性放養,群體性越大,頭牛頭羊領頭作用越大,找草積極性越高,牛羊類群之間有一種吃食和擇佳的競爭性,更利于馴化牛羊性情,促進其健康地成長和繁育。因此,集體牧場方式更貼近牛羊的生長規律,促進草畜良性互動,是一種科學合理的畜牧管理模式,有效促進了畜牧業健康發展。
由村集體有序合理安排人員放牧或牧戶輪流抽人放牧有利于避免更多的簡單重復勞動,更有利于讓更多地牧民從苦寒孤寂的游牧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加快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帶動牧民在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過程中,接受并學會現代牧區生產業態、文化形態,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
空余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可以通過技能培訓,從事放牧方式以外的更多有效勞動,如建筑、繪畫、藝術、民間手工藝和畜產品加工業,還可以發展牧區以藏式餐飲、體驗旅游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有效拓寬牧民增收渠道。2019年草原畜牧業對全州牧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了22.33%,這足以說明畜牧業在全州牧區全面小康大局中正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
近年來,通過財政資金帶動,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建成了一批標準化規模化草產品生產基地,積極推廣牲畜半舍飼圈養技術,打破了畜牧業發展中優質飼草供應不足的瓶頸制約,推進了養殖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為全州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了良好基礎。2019年底,全州建成家庭牧場614戶,抗災保畜打貯草基地1300hm2,草產品加工點56個,極大夯實了全州草原畜牧業基礎,促進了畜牧業轉型提質增效。
集體牧場的巨大優勢和優越性說明發展集體牧場是推進畜牧產業扶貧、實現牧區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必須以創新集體牧場方式為著力點,以落實草場“三權分置”為突破口,緊緊抓住股份制改革這個核心,不斷提高畜牧產業在實現牧區脫貧奔康中的帶動力。
3.1.1 充分尊重和發揮牧民的主觀能動性 牧民是集體牧場建設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和受益者。各縣(市)黨委政府要加大對集體牧場建設的前期宣傳和動員,切實打消牧民在思想上的顧慮,堅決打擊散布謠言和干擾建設的行為,讓更多的牧民知曉發展集體牧場的目的和意義,充分調動牧民實施產業扶貧的內生動力。
3.1.2 推動形成集體牧場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合力 股份制集體牧場除了牧業生產外還涉及加工、商貿和旅游等建設內容,因此需要農牧、財政、工商、旅游、交通、水利多部門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建立州縣科技合作機制、培訓服務機制,切實解決集體牧場發展中技術缺乏、組建乏力等問題,推動集體牧場試點示范工作有序開展。
3.2.1 全方位落實草場承包經營責任制 全州各級黨委政府既抓草原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深化完善,也要下決心在全面勘定鄉村草地界限的基礎上,采取“確權確地”和“確權確股”相結合的辦法,使“兩證一合同”完全與老百姓無縫對接,依法賦予牧民對承包草場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等權能,這是集體牧場有效發展的先決條件。
3.2.2 抓住關鍵環節加快草場流轉進程 在擴大試點基礎上優化流轉方式,確保生態補償收益。一是建立村民自治的草原約束機制和流轉制度,由管理服務機構統一將擬流轉草原的合法經營權轉包給企業、協會、合作社、養殖大戶經營,流轉費用通過管理服務機構返還牧戶;二是牧民將草原承包權直接入股或租賃給企業和相關經濟組織經營,形成流轉或租賃合同,在鄉村或服務機構的監督下牧民按合同分紅或收取租賃費;三是在鄉村和草原主管部門的許可監督下,牧戶之間自愿協商流轉,形成合法的流轉協議,采取置換方式或收取草場使用費流轉草場。
3.2.3 突出股份制為特點的市場運行導向 以整村、整鄉或片區為單位,將全村貧困戶和牧民以牦牛入股的方式組建股份制集體牧場,把產業扶貧資金購買良種牦牛入股合作社,這樣貧困戶就能依托集體牧場,除了承擔集體牧群放養獲得放牧工資收入外,同時享有成員分紅和貧困戶所持產業扶貧資金量化股份分紅,實現穩定持續脫貧,實現牦牛養殖從分散游牧到科學飼養、有序出欄的轉變。
3.3.1 優化集體牧場利益調控機制 一是切實做好利益聯結。按照“公司+集體牧場+牧戶”三位一體的方式,以生態牦牛產業園區為引領,采取公司聯結集體牧場、集體牧場聯結牧戶,有效帶動牧戶出欄。二是切實做好利益分配。在市場不利的情況下,還可將貧困村產業再發展基金的50%作為保護收購價的補貼資金,抵御市場風險。
3.3.2 加快集體牧場轉產轉業進程 一是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將牧戶合理分流列入轉移規劃,促進轉產轉業,切實優化移民就業環境、創業環境和生存發展環境,引導農牧區勞動力重點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二是在中小城鎮周邊建設移民新區,提供價格優惠、功能齊全、服務周到的公益性住房,積極發展后續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三是制定牧區特殊的子女就學、就業和養老政策,吸引牧區有文化的年輕人到城鎮和企業就業。四是設立牧民轉移創業基金,制定優惠的土地使用、稅費征收、貸款貼息、社會服務等優惠政策,扶持牧民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和增收。
3.3.3 大力培育新型畜牧業聯合社 探索以村為單位的養殖營銷一體化專業聯合社,鼓勵聯合社統一管理草原、組織生產和開展加工流通,切實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讓專業聯合組織為牧民服務、教牧民學技、帶牧民入市、助牧民增收,支持符合條件的聯合社參與財政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加大對聯合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允許國家投入資金轉變為聯合社的資金,逐步壯大牧區的集體經濟。
3.4.1 進一步研究和爭取草原生態政策 在現行政策保障條件下,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對草地生態建設的投入和補獎,不斷完善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綜合考慮區域平衡和人、草、畜等關鍵因素,實行分類指導,分區定標,把藏區牲畜出欄獎勵、高寒牧區牲畜暖棚和集體牧場小圍欄割草地建設納入政策實施內容,以確保投入基礎上實現畜牧產能穩中有升。
3.4.2 建立確保畜牧業產能的風險防范體系 針對全州畜牧業自然災害、動物疫病影響嚴重的情況,一要加大牧業保險支持力度,鼓勵保險機構啟動開展特色優勢牲畜及畜產品保險。二要探索建立農村信貸與農牧業保險相結合的農保互動體系。三要加大對防災草料基地和動物疫病防控的地方配套投入力度。落實應急草料儲備資金,完善抗災保畜長效機制,建立森林草原防火聯動機制。
3.4.3 強化集體牧場發展的資金保障 一是統籌整合好國家、省、州、縣產業扶貧、園區建設、對口援建、草牧業試點、退牧還草等涉農資金用于集體牧場建設。二是充分發揮農業擔保公司的融資擔保作用,不斷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全力支持集體牧場建設。三是按照先建后補、以獎代補、一次性獎補的方式進行扶持。
3.4.4 培育畜牧社會化服務體系 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培育構建帶動畜牧產業扶貧的經營性社會化服務體系。
實踐證明,發展壯大集體牧場是中央土地承包“三權分置”在牧區的靈活運用和發展,是新時代家庭農場經營在高寒牧區的創新實踐。必須縱深推進集體牧場創新發展中充分發揮畜牧產業扶貧效能,加快高寒牧區鄉村振興,引導廣大牧民群眾走向繁榮富足、文明幸福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