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勁松
(中共綿陽市委黨校,四川 綿陽 621000)
當前發展好的鄉村基本可以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政府打造的示范點,集中優質資源持續大量投入,打造較好但是復制性差;第二類是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積極用好用活相關政策和資源的鄉村,這類鄉村的發展可以為其他地方提供一些經驗借鑒,綿陽市涪城區三清觀村就屬于此類鄉村。三清觀村位于涪城區西南部,距綿陽主城區14km,全村幅員面積5.3km2,轄10個村民小組,544戶,1459人,全村耕地面積125hm2,屬典型的傳統農業村。在村支部的帶領下,經過幾年的努力,產業迅速發展,農民的收入也得到提升,整個農村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四好村”。
三清觀村在以前是一個很普通的村,村干部的主要職責也就是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以及努力維持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緩慢,村黨組織缺乏戰斗力,疊加資源匱乏。
在重新物色村支部書記人選后,三清觀村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賀雪峰教授所提出來的“富人治村”。
新村兩委組成后,開始加強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把村民小組組長作用發揮出來,主要靠2個方面:一個是把黨員的身份亮出來,每個黨員門頭上貼上黨員之家;第二是幫助村民小組組長樹立權威。新的村支書采取的辦法是讓村民小組組長有存在感,讓他們感覺到當村民小組組長是個有成就感、受人尊重的事情,通過先找村民小組組長簽字同意,這種賦權的方式讓村民小組組長有一定的行政權利。村上會召集村民小組長定期收集一些民情民意,對村民小組組長提出來的合理化建議或者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涉及老百姓切實利益的,優先考慮解決,幫助村民小組組長樹立一個能干事的形象,讓村民有事愿意去和村民小組組長去溝通。通過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一個能戰斗的堡壘,為接下來三清觀村的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三清觀村缺少人文資源,也缺乏獨特的自然景觀,村支部把土地集中起來,爭取了土地整理資金使土地增值。走集體化的路子,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新的村支部成立了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下設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村上保證保底收益。讓黨員帶頭土地集中流轉了370戶73hm2,村上每年給予3.3hm2以上起租,村民土地租金550元/667m2,通過平整土地后以市場價800元/667m2返租,優先承包給本地村民。
村兩委通過多方考察,反復試驗,認為稻蝦養殖的經濟價值較高,適合作為主導產業來發展,凡承包集體土地的,在規劃區內,就必須稻蝦養殖。村兩委組織外地考察學習稻蝦養殖的技術和管理,合作社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三清觀村按照現代農業的管理方式,做到了5個統一:“統一種苗、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對經營戶形成了很強的約束。
資金互助社的來源主要是村集體經濟收入,土地反包倒租的差價,每年有20萬左右的純收入;統一銷售的管理費用,村集體統一銷售要提成1個百分點;將上級打造美麗鄉村的200萬元資金,通過與入村發展的企業洽談,修建村民可以使用、企業也可以使用的道路等“兩用型”基礎設施,入股企業,獲得固定的分紅收益;三清觀村還通過“三變改革”,將村上的集體水庫入股企業獲得租金和分紅。村民使用資金互助社的資金,必須是發展產業,并且以稻蝦作為抵押。
將全村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集中起來,結合經營戶的需求,根據村民的勞動特長,進行分類培訓,然后再向企業或者其他經營戶推薦,既保障了經營戶的長期或短期用工需求,也讓全體農戶多了一條增收的渠道。
三清觀村在缺乏明顯的優勢資源的情況下,在早期也缺乏政策關懷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力量,通過村集體再造和農民組織化,有了一個明顯的變化,三清觀村的發展證明村社集體再造與農民組織化是一般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該領頭人要具備特點:一是有家鄉情懷,不太注重個人利益得失,有很強的奉獻意識;第二是很有經營頭腦,知道如何發展。典型的“一懂兩愛”的農村干部: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如何把“一懂兩愛”的人才發展成為黨員,又讓他們通過選舉擔任村支部書記可能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三清觀村主要是通過鄉愁來吸引優秀人才返鄉來擔任鄉村發展的引路人,我們也要更好的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通過黨的宣傳平臺,為基層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個人得到宣傳,激發其自豪感和榮譽感。
三清觀村在推動土地流轉的時候,村民小組組長的作用,讓他們先期分頭去做村民的工作。自治重心下移,三清觀村為激發村民小組組長的干事熱情,除了亮黨員身份之外,在村民小組組長本身具有一定的社會威望的基層上,再賦予一定的行政權利,這點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在三清觀村與村民小組組長座談時,他們反映現在村上在發展,他們事情也多了,有些事情做工作還是有點難度,希望能夠多一些幫手,課題組建議可以進一步“自治重心下移”,學習廣東清遠的經驗,在自然村設立村民議事會,讓村民“共建共治共享”。
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下設立了一個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土地股份合作社負責土地流轉,為村民和經營主體提供了信得過的制度供給。
在提供制度供給時還要保障制度運轉的可持續性,也就是要有承擔風險的能力,從農民手里集中土地,不是零成本的,農民現在不繳納農業稅了,土地就是他的財產,土地出租就是他的財產性收入,雖然土地出租收入并不高,但農民的總體收入水平不高,對土地租金有著較高的敏感性。李昌平稱制度可持續運轉就必須有“算平衡賬”的能力,三清觀村由村社組織算平衡賬,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賺的錢能夠覆蓋村民的土地租金,這倒逼他們利用好政策、發展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