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芳, 王國立, 黃亞欣, 龍友華, 王曉醒, 李秋萍, 譚永元, 劉 藝
(1.修文縣農業農村局, 貴州 修文550200; 2.貴州大學 農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膨大劑是一類刺激細胞分裂物質的總稱,主要有氯吡脲、6-芐氨基嘌呤等,氯吡脲又名CPPU或KT-30,俗稱“大果靈”,是一種生物活性較高的細胞分裂素類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細胞分裂活性,能增強抗逆性和延緩衰老[1]。膨大劑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增強果實對光合產物的競爭能力,協調營養庫源關系,改善果實中有機營養狀況;擴大細胞體積;促進非分化組織的分化;促進葉綠素合成;防止組織老化;誘導休眠芽生長;打破頂芽優勢;誘導單性結果;促進坐果和果實的肥大[2]。
目前,膨大劑在國外很多國家都已經獲得使用登記,包括世界獼猴桃強國新西蘭在內,登記的使用范圍包括獼猴桃、葡萄、西瓜、甜瓜、茄子、煙草等多種作物[3]。在國內,一些企業生產的氯吡脲也已登記用于獼猴桃等多種作物,因增產效果顯著給獼猴桃果農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從而被廣泛使用。近年來關于膨大劑使用的負面報道層出不窮,消費者禁用膨大劑的呼聲愈來愈強烈,國內外行業主管部門并未禁止使用,導致獼猴桃主產區的生產經營陷入兩難境地。為全面客觀評估膨大劑對獼猴桃產業的影響,從樹體生長、果實品質、貯藏性能和質量安全等4個方面進行分析,對膨大劑使用進行科學研判,旨在為獼猴桃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有關地方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膨大劑在獼猴桃樹體上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于萌芽率低的獼猴桃品種,比如海沃德、紅陽等,在萌芽前對芽體施用膨大劑,可誘導發枝,促進樹體成型,達到早產穩產的目的[4];二是在花后10~20 d,浸蘸或噴灑獼猴桃果實,通過增強果實對光合產物的競爭能力,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張帆等[5]研究表明,使用膨大劑后獼猴桃增產效果明顯,可實現增產30%~60%。膨大劑對獼猴桃樹體生長的負面影響主要發生在連年過量使用膨大劑浸蘸獼猴桃果實的果園,其根本原因在于使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失衡,樹體抗逆性減弱。獼猴桃枝條生長、花芽分化和果實生產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獼猴桃果實經浸蘸或噴灑膨大劑后,對營養的吸收力大幅增加,而供給枝條生長、花芽分化的養分不足,如采果后落葉前營養得不到及時補充,易導致發生“大小”年現象,甚至造成樹體早衰,發育成小老樹。
獼猴桃果實品質包括外觀品質和內在品質兩方面。膨大劑對外觀品質的影響,研究者們一般從果實大小、形狀、色澤等方面評定;對內在品質的影響,則主要從營養物質含量、肉質粗細、風味等方面評定。一般認為,合理使用膨大劑對獼猴桃品質改善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增加單果重、可溶性糖含量、維生素C含量、總糖含量等[6-7]。過量使用膨大劑對獼猴桃品質有一定負作用,如致果實畸形、萼頭寬厚、果皮粗糙、果心變粗增大、有的甚至出現空心,果肉粗糙、顏色變淺、風味變淡等[8]。郭葉等[9]研究認為,5 mg/L CPPU處理能較好地保持獼猴桃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總糖等營養指標的含量,而高濃度(20 mg/L)的CPPU處理對果實風味及品質影響較大,風味降低,品質變差,影響果實的商品價值。
膨大劑科學合理施用對獼猴桃貯藏性能沒有明顯影響,過量使用會導致果實的貯藏期和貨架期縮短。郭葉等[9]研究認為,5 mg/L CPPU處理可較好地維持細胞壁及膜的完整性,減緩膜結構的氧化作用,而高濃度(20 mg/L)的CPPU處理能使獼猴桃果肉的組織膜透性變大、丙二醛含量積累,破壞細胞的完整性,加速果實的衰老進程。饒景萍等[10]用不同濃度膨大劑對“華優”獼猴桃進行處理表明,低濃度CPPU對獼猴桃果實貯藏性能影響較小,高濃度CPPU處理降低了果實耐貯性,貯藏過程中,20 mg/L處理其呼吸速率、乙烯釋放速率、膜損傷程度高于其他處理,果實冷敏性提高,冷害率、冷害指數顯著高于對照,貯藏 90 d后果實質量損失率高,好果率低。
在人體健康方面,氯吡脲屬低毒性植物生長調節劑,美國、歐盟、韓國對其殘留做了嚴格限定,我國現行國家標準規定獼猴桃中氯吡脲殘留限量為0.05 mg/kg[11]。李瑞娟等[12]測定了氯吡脲在獼猴桃中的消解動態與最終殘留顯示,獼猴桃中氯吡脲的半衰期為4.8~8.4 d,0.1%氯吡脲藥劑以20~30 mg/kg蘸獼猴桃幼果1次,藥后42 d獼猴桃中氯吡脲殘留量未超過0.04 mg/kg,是安全的。此外,柴振林等[13]通過研究 5 mg/L、10 mg/L、20 mg/L、50 mg/L、100 mg/L等5種不同使用濃度氯吡脲在獼猴桃中的殘留動態、降解率和半衰期,發現氯吡脲在獼猴桃中的降解速度較快,平均半衰期4.5 d,第 66 d后各樣品均未檢出氯吡脲,加之獼猴桃果實生長發育時間較長,一般為150 d左右,成熟采摘時氯吡脲殘留量遠低于國家標準規定限量(0.05 mg/kg),是不會產生質量安全風險的。張志恒等[14]采用國內外可以獲得的氯吡脲毒理學數據、國內人群的膳食數據、在國內完成的規范的氯吡脲殘留試驗數據、中國市場農產品氯吡脲殘留監測數據和殘留管理標準,以及農藥殘留國家估計膳食攝入量和理論最大膳食攝入量評估法,對中國各類人群的氯吡脲膳食攝入風險進行評估顯示,中國各類人群氯吡脲殘留的膳食攝入風險非常低,現有的氯吡脲 MRL標準對消費者具有較高的保護水平。在生態環境方面,李瑞娟等[12]測定了氯吡脲在土壤中的消解動態與最終殘留顯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為8.8~12.7 d,藥后42 d土壤中氯吡脲殘留量未超過0.02 mg/kg。2014年,農業部在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一份關于加強農產品添加劑管理建議的答復中重申,膨大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并不大[15]。
膨大劑是一把雙刃劍,在獼猴桃上的應用有利有弊,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在探索合理的施用技術,既能發揮膨大劑增產增收、提早成熟、改善內在品質等優點,又能盡量降低樹體衰弱、果實畸形、耐貯性降低等缺點。PATTERSON等[16]研究了氯吡脲對“海沃德”獼猴桃生長、成熟和儲藏期品質的影響,發現使用相同濃度的氯吡脲(5 mg/L),經過浸果處理的獼猴桃平均鮮果重增加 43%,而經過噴灑處理的獼猴桃平均鮮果重增加33%。蔣小平[17]研究表明,花后 15~25 d,用噴霧器均勻噴灑果實表面,噴施濃度 5~8 mg/L具有較好效果。KIM等[18]研究了氯吡脲處理獼猴桃的外在條件,分別于盛花期、花后 10 d、花后 25 d,使用1 mg/L、5 mg/L、10 mg/L氯吡脲處理獼猴桃,發現于花后 10 d用 5~10 mg/L氯吡脲處理的獼猴桃果個明顯增加,果重增加1倍。龍友華等[19]研究認為,在花后11 d用10 mg/L氯吡脲處理的獼猴桃果實生長速率和生長量明顯提高,對促進果實產量的形成具有良好作用。綜上,建議授粉后10~25 d(果實快速生長期)施用膨大劑,施用濃度為5~10 mg/L,施用方法為浸蘸幼果或用噴霧器噴灑在果實表面,噴灑務必均勻,否則易形成畸形果。
為充分了解獼猴桃種植戶使用膨大劑的意愿,李世平等[20]對陜西省周至縣214戶獼猴桃種植戶使用膨大劑意愿影響因素進行調研,并進行計量經濟學分析,結果表明,獼猴桃種植戶使用膨大劑意愿影響因素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農業人口貢獻率、膨大劑使用對生產成本影響的預期、膨大劑使用對銷售價格影響的預期、新聞曝光、農戶對地方法規知曉程度、農戶對獼猴桃生產標準的了解程度、地方政府對膨大劑使用的懲罰力度、檢驗檢測等10項。為降低膨大劑使用對獼猴桃產業的負面影響,針對上述影響因素,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各獼猴桃主產區有關職能部門應嚴把市場準入關,一是加快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獼猴桃種植戶對果品質量安全負責,而不是把風險轉嫁他人;二是積極推進“綠色認證、有機認證、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提升獼猴桃產業發展水平;三是大力開展質量安全抽檢工作,對于抽檢不合格的獼猴桃果品,應嚴肅處理,形成威懾力,確保質量安全全覆蓋。
借鑒新西蘭獼猴桃壟斷營銷模式,搭建行業自律平臺,整合獼猴桃主產區的國有平臺、民營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經營主體,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基地”模式,充分發揮各類獼猴桃經營主體的優勢資源,實現融合發展。
我國自1992年批準使用膨大劑以來,在長達28年的生產實踐中,并未發生質量安全事故。依據國內現行行業標準,生產綠色獼猴桃也是允許使用膨大劑的。加之,目前膨大劑在國外也被廣泛應用,足以說明消費者對膨大劑認識存在誤區,各獼猴桃主產區應正視膨大劑使用問題,引導消費者客觀理性看待膨大劑,可將氯吡脲含量納入質量安全檢測指標體系,并及時公開檢測結果,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從而贏得消費者的信賴,為獼猴桃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