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江, 吳 祥
(三都水族自治縣種植業發展中心, 貴州 三都 558100)
三都縣位于貴州省的西南部,國土面積2 400 km2,以山地丘陵為主,最高海拔1 665.5 m,最低海拔303 m;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均溫18℃、總積溫6 603.1℃、降雨1 384.3 mm、日照時數1 077.3~1 259.9 h,無霜期275~326 d。三都縣葡萄種植歷史較長,獲得了“中國水晶葡萄之鄉”“中國葡萄·第一奇跡”的榮譽,2019年水晶葡萄種植面積達1萬hm2,已成為三都縣一大特色支柱產業[1]。
南板藍根屬半陰生植物,喜潮濕而忌澇,適度耐旱,適宜在溫度15~30℃、土壤含水量22%~33%條件下生長[2],其莖葉可用于加工成靛藍,干燥根莖或根為抗病毒常用中草藥,為貴州省地道藥材之一,也是三都縣重點打造的中藥材種植品種之一,2019年種植面積達566.67 hm2。
水晶葡萄作為落葉果樹,在三都縣主要采取棚架式種植在山地,一般定植規格為2 m×5 m(水平橫向株距2 m,垂直縱向行距5 m),密度66株/667m2,定植后的第2年試果,第3年后進入盛果期;一般生長管理為3月發芽、4月中旬開花、5月中下旬滿園、7月中下旬成熟、10月落葉、11月開始冬剪。為提高葡萄園的土地、溫光等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一園雙收,促進葡萄和南板藍根種植共同發展,筆者等經多年探索,實現了在水晶葡萄園套種南板藍根年采收2次莖葉、增收1 000元/667m2以上的栽培目標。現將南板藍根套種技術要點介紹如下,供種植戶參考。
套種南板藍根的園地,要求土體深厚,排水良好,土壤為弱酸性或中性的砂質壤土或壤土,地面坡度不超過25°,水晶葡萄種植株行距為2 m×5 m、密度不超過66株/667m2、采用棚架式栽培的水晶葡萄園地。未梯化的坡地按坡改梯方式進行整地,使達水平,防水土流失。
選用符合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規定要求的南板藍根品種。種苗要求長勢較好,無病蟲、無弱苗,根系發達,株高20 cm以上、地莖直徑0.4 cm以上的扦插苗。種苗自繁或采購均可。
2月底至3月初、在水晶葡萄發芽前,清除園地雜草,將距葡萄根部1 m外的行間空地深翻,整平,開廂起壟(也可不起壟)。起壟一般按150 cm寬開廂、120 cm寬起壟,每廂開寬30 cm、深30 cm的溝1條,以便排水。起壟(或不起壟)后在壟面按株行距30 cm×25 cm挖穴,用農家肥1 500 kg/667m2、高濃度三元復合肥60 kg/667m2施于穴中,覆土待栽。
根據天氣條件,每年3月左右選擇陰晴天,定植南板藍根種苗。起壟或不起壟的每穴均栽苗1株。起壟種植的定植約7 000株/667m2,不起壟種植的定植約8 000株/667m2。定植后及時澆定根水,保苗成活。
在定植苗返青成活后要及時用稀薄糞水澆施1次,以保持土壤濕度,促進幼苗快速生長。于5月下旬或6月上旬用硫酸銨50 kg/667m2、搭配一定量含磷鉀復合肥追施第1次,促莖葉抽發;后于6月下旬或7月上旬在第1次割葉后,每667 m2用與第1次相同的肥料種類和數量及時進行第2次追肥,促莖葉再次抽發,如遇干旱適時灌水。注意追肥中施用的氮肥可用硫酸銨、尿素,不可使用碳酸氫銨。
南板藍根每年至少要進行2次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除草應在幼苗生長期的5月初進行,以減少雜草對養分的消耗;第2次中耕除草在第1次割葉后的第2次追肥前進行,以促進第2次新葉抽發。
南板藍根與葡萄病蟲害稍有交叉,主要有霜霉病、根腐病、白粉病、菜青蟲、桃蚜等[3-4],可在防治葡萄病蟲害時兼防。
5.3.1 霜霉病 主要危害葉片和葉柄。受害后癥狀表現為黃白病斑,后期有灰白色霉狀物,嚴重的葉色變黃,最后呈褐色干枯而死。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發病較重時用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9%烯酰·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隔7 d噴1次,連續防治2~3次。如結合噴施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防治,效果更佳。
5.3.2 白粉病 主要危害葉片,集中在8—9月干旱季節發病。預防方法:一是及時對葡萄樹進行打枝抹芽,提高園地通風透光性;二是在南板藍根生長的中后期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性;三是結合葡萄炭疽病的防治,使用25%苯醚甲環唑乳油或70%甲基硫菌靈噴霧兼治。
5.3.3 根腐病 根腐病多發生在高溫多濕季節,會使根部腐爛,甚至造成植株成片死亡,對產量影響很大。預防方法:一是要注意園地排水除濕;二是受澇后及時噴施波爾多液,每隔5 d噴1次,連續噴3~5次;三是如園地發現病株,要立即拔除,并帶離銷毀,同時用石灰液消毒病穴,防止蔓延。
5.3.4 菜青蟲 危害葉片,表現為孔洞、缺刻,嚴重的只剩葉脈。在菜青蟲幼蟲1、2齡防治效果最佳,3齡以后的幼蟲食量加大、耐藥性增強不易防治。可用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劑或3%甲維鹽微乳劑噴霧防治。
5.3.5 桃蚜 主要危害葉和莖,以汁液為食,表現為葉片發黃枯萎,還傳播病毒病。發生期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25%噻嗪酮噴霧防治,同時懸掛黃板誘殺防治。
在水肥充足、生長良好的條件下,南板藍根可于5—6月、9—10月2次收割葉片。葉片割收時留茬高3~5 cm。割收的葉片主要用于加工藍靛。
每年10月在第2次葉片收割后,用普通地膜或秸稈蓋住南板藍根根莖,使其保暖,以防冬季腐爛。
藥用南板藍根的根莖應在種植第3年的霜降前采收。采收時連根挖起,洗凈曬干,即可銷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