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守軍
(甘肅省白銀市興堡川電灌工程管理局, 甘肅 白銀 730916)
興堡川位于甘肅省靖遠縣、平川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中衛交界地帶,土層肥沃,地勢平坦,在靖遠縣境內的宜農面積達3.67萬hm2,但先天水資源不足,為改變當地干旱的環境狀況,解決人畜飲水嚴重缺乏問題,1976年,靖遠縣委作出引黃河水入興堡川決定;1999年,甘肅省水利廳批準興電大型灌區(以下簡稱“灌區”)工程建設,設計灌溉面積2.01萬hm2,年提水1.2億m3;2017年10月建成通水運行。該灌區位于甘肅省中部白銀市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的接壤地帶,作為大型高揚程電力提水灌區,共為興堡川內靖遠、海原2縣、7鄉、54個村、101 922人及127 824頭豬、羊等大型家畜解決了飲水困難,也成為當前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重點項目和全國重點推進的12項重大水利工程。進一步推進該灌區的建設與發展,對于帶動興堡川及其周邊地區發展,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齊家大峴除險加固等項目,灌區控制性工程建設得到改善,渠道輸水能力和輸水效率顯著提高,渠道跑冒漏滲現象減少,灌區斗渠以上各級渠道(總干渠、東干渠、北干渠、支干渠、支渠)渠系水利用系數達0.69,平均灌水周期從45 d縮短為38 d,增強了抗御極端旱災能力。
1985—2018年34年累計供水27.17億m3,有力促進了灌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糧食和經濟作物產量累計達42.88億kg,種植農業總產值累計達112.65億元。2018年灌區作物種植面積1.93萬hm2,夏秋作物種植比例22∶78,糧經作物種植比例37∶63[1]。糧食和經濟作物總產量1.48億kg,總產值7.92億元。其中,小麥平均產量416 kg/667m2,玉米平均產量850 kg/667m2,枸杞平均產值4 800元/667m2。以枸杞為主的特色農業已成為灌區經濟發展主導產業,并帶動商貿、交通、生產資料、服務行業發展。農作物種植平均用水量369 m3/667m2,平均用水量90 m3/667m2,單方水產值7.42元。
由于灌區緊鄰騰格里沙漠,灌區建設中將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改善統一規劃,統一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美化了當地農村人居環境。同時,灌溉通水后,灌區內土地沙漠化現象逐漸消除,沿騰格里沙漠邊緣發展了2萬余hm2灌溉地,灌區新植樹100余萬株,種草超333.33 hm2,發展林業面積2 433.33 hm2,形成了有效阻止沙漠南移的綠洲。
灌區建設時,一些自然行洪溝道被平整發展成水澆地,排洪不暢,尤其五合、東升一帶經常出現雨季洪水入渠淤積、損毀渠道的情況。工程設施防洪標準偏低和大部分工程運行時間過長(超過35年),已難以滿足抗御雨洪災害的要求。另外,人飲用水工程存在設計和質量問題,供水保證率低,灌區仍有大量農村人口存在水質性或缺水性飲水安全問題,農村安全飲水得不到有效保障。
一是定性不準,隸屬關系不清,上級有關單位將興電管理局有時按市直單位對待,有時按市屬單位對待,有時按機關事業單位對待;有時認為隸屬白銀市政府,有時認為隸屬于白銀市水務局,導致對單位的發展缺少指導性文件。二是定編概念模糊,經費測算不科學,人員及公用經費一直沒有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撥款范圍,“兩費”落實困難。
灌區為大型高揚程電力提水灌區,電力部門核定灌區用電基數為1.847億度,基數內電價0.075 5元/度;超基數電價0.095 5元/度,近3年平均用電量2.28億度,平均電價0.079 2元/度。按照單方水用電1.92度計算,單方水電費支出0.15元,電費占現行水價的38.5%。2015—2018年,電費支出占灌區總收入的30.5%~38.7%,較高的電費支出,拉高了灌區運行成本,削弱了灌區的實際經濟效益。
一是干部職工老齡化日益嚴重。興電管理局現有在編職工388人,平均年齡45歲。50周歲以上125人,占32.2%;40~50周歲145人,占37.4%;30~40周歲93人,占24%,30周歲以下25人,僅占6.4%。二是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工作內容相對單一枯燥,相關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難以引進,機電、灌溉、工程等管理中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工作無法開展。
一是加強對灌區管理體制改革的組織領導,督促落實“兩定”方案和“兩費”,建立與大中型灌區重要農業基礎設施定位相適應的穩定的長效投入機制,按照水利部、財政部《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崗標準(試點)》和《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定額標準(試點)》相關規定,測算公益性人員基本支出和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由政府審核并全額落實,促進改革措施落實到位。二是研究制定符合農民承受能力與公益性定位的灌溉水費財政補償政策,建立灌溉節水激勵機制。三是進一步規范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完善有關政策,扶持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群管組織發展。四是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科學核定農業水價,降低供水成本,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切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一是圍繞灌區定性與產權制度改革、農田灌溉水權制度、農業灌溉水價合理補償機制、灌區改造投資政策與機制等的重大管理問題,組織專題調研,摸清情況,提出解決對策,配套出臺政策文件,促進灌區可持續發展[2]。二是針對灌區節水改造新技術應用、水資源合理配置、灌溉用水效率與效益評價等重要技術問題,組織開展深入研究,為灌區節水改造提供技術指導,促進節水型灌區創建。三是省市應加速出臺大型灌區現代化建設試點建設方案,開展灌區信息化建設,提高灌區現代化管理水平。
推進以設計取水量核定電量基數,取消超基數電費,實行水價、電價聯動機制。同時,按照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省加快水利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甘政辦發〔2012〕185號),建立高揚程提水灌區電費補貼制度,對甘肅省萬畝以上高揚程提水灌區2011年以后由于農灌電價調整新增的電費支出,按照分級負擔原則由各級財政補助,降低灌區運行成本。
上級主管部門應積極與人社部門進行溝通協調,健全和完善水管單位人事制度,促進解決灌區建設發展所需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緊缺等問題。另外,政府部門可采取在職職工參保,退休職工社會統籌方式,填補職工養老保險資金缺口,減輕管理單位負擔,并為職工提供更好保障。
作為一項民生工程,甘肅省興電灌區有效承擔了保障區域農業灌溉和人蓄飲水的重要任務,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但實際發展中存在的弊端逐漸顯露,需要從多個層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推動興電灌區可持續發展,促進興堡川及其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