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亞麗
(云南農業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1]。其顯著特征一是成立合作社的目標是提高社員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其生活水平;二是合作社開展農業活動體現出“合作”的特性[2]。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形勢下加快構建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3],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作用[4]。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已逐漸由增加數量向提升質量轉變,為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2018年,農業農村部發布《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201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農民為主體,充分了解農民群眾在合作聯合過程中的實際需求,以他們的需求為目標,規范合作社的發展,提升合作社的發展質量”[5]。治理合作社發展亂象,提升其發展質量,已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的現實要求。
由于過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發展中普遍存在“先發展后規范”思想[6],合作社成立條件限制少、門檻低,同時能夠獲得國家補貼支持,因而催生了大量合作社[7]。但部分合作社由于基礎條件差、成員整體素質低、缺乏專業人才和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等原因,并未實際開展實際業務或無力繼續開展業務,進而形成“空殼社”“僵尸社”。安徽財經大學和中華合作時報社于2019年12月聯合發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研究報告》指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1/3的合作社為套取項目資金設立的“空殼社”,1/3為無力繼續運營而荒廢的“僵尸社”,僅 1/3的合作社尚在運轉[7]。除建設動機不純的主觀原因外,客觀上,合作社自身發展基礎薄弱,是制約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較多合作社并未切實遵守農民專業合作社制度,合作社章程未得到有效落實。上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在受調查的216個合作社中,根據合作社規章制度實行分紅的占1.4%,成員向合作社投資的占1.2%,成員參與合作社管理的占1.6%[7]。民主決策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與吉林財經大學“創新與規范并舉,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課題組于2017年對全國8省12縣614家合作社開展調查,結果顯示,有效樣本中,每年至少召開1次成員(代表)大會的比例為77.2%,達到70%成員出席率的比例只有38.04%,僅有20.8%重大決策者為成員(代表)大會,其他分別由理事會(36.9%)、理事長(27.7%)、出資成員(12.6%)和經營管理層(1.9%)做出,合作社收益分配方案決策由成員(代表)大會做出的比例不足1/4[8]。此外,在財政扶持資金處置、盈余分配、社務公開等方面同樣存在不規范現象,制約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
2018年,全國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合作社達210.2萬家,平均成員數約60人[9],個體規模偏小。同時,“創新與規范并舉,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課題組調研發現,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以生產營銷大戶、返鄉創業人員和村“兩委”干部等鄉村精英群體為主,其年齡構成偏大,45歲以上的占近55%;文化素質偏低,大專及以上比例為20.1%,專業理論知識和創新能力不足,在市場競爭加劇的形勢下,難以帶領合作社高質量發展。而合作社工作條件艱苦、待遇低,又很難吸引優秀人才[8]。另外,從社員層面看,大部分社員自身缺乏資金、技術和市場渠道[7],加之缺乏合作意識[3,10],因此,將其組織起來形成的合作社同樣面臨資金、技術和市場渠道缺乏的困境,帶動力弱,生產經營模式與個體農戶差異不大[7],市場競爭力不足,并未切實發揮其服務農民、信息共享、資源扶持的重要作用。
一是進一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進行修訂完善,同時,以其為指引,各地政府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配套的實施細則,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規,為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提供法制保障[7]。二是加強合作社建設監管,推進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依法堅決清退“空殼社”“掛牌社”“休眠社”;建立和完善合作社誠信體系建設,強化合作社誠信與自律,改善合作社的社會公信力[8]。
政府應在財政資金、稅收優惠、金融信貸等方面為合作社發展提供必要支持,如根據農村扶貧、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財政貼息優惠政策,設立合作社專項扶持資金,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扶持。同時,按照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要求,聯合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合作社融資模式,解決合作社融資難題。另外,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強化服務職能,協助合作社建立經常性、永久性的協調機制,促進各方信息溝通。
一是指導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合作社章程,并圍繞法人治理機制,建立健全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成的靜態治理結構,以及相應的決策機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等動態治理機制[10]。同時,加強對合作社成員的培訓和教育,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增強合作社成員參與合作社管理的積極性,引導其依法參與合作社的一系列活動,依法行使自身權力和履行相應義務,推進合作社民主管理和監督。另外,提升合作社財務規范,指導合作社認真執行財務會計制度和財務公開,并嚴格落實盈余分配,切實保障社員合法權益。
一方面,政府可與高校開展合作,通過公開招聘或定向引進等方式,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合作社就業;同時,積極利用針對返鄉人員的就業和創業扶持政策,引導返鄉人員投身合作社建設發展。另一方面,合作社和政府應積極組織相關理論知識或技能培訓,針對性地對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和成員開展教育,增強成員的合作意識,提高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7],為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培育高素質人才。
通過開展示范合作社創建活動,激勵和引導當地政府和合作社自身高質量發展。按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穩步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合作社示范社的申報評定和監測評價工作,建立合作社示范體系[3],培育一批社會反響高、帶動能力強、大規模、效益好的示范合作社,借助其示范效應,帶動其他合作社發展。
面向社會普及合作經濟相關知識,提高社會各界對合作經濟的認識和關注,加強對合作社發展的輿論宣傳,為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創建良好的社會氛圍[7],有利于廣大農民群眾充分理解創辦合作社的意義,認可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中堅力量,也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載體。實現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創辦合作社的初衷,堅持以農民群眾的利益為中心,提升運行規范化水平,優化外部發展環境,加強政策扶持,切實發揮其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作用,促進多方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