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誠,楊 磊,鄧懷國,李 毅
(1.四川比爾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平昌縣外援項目辦公室,四川 平昌 636400)
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文件提出要推進川糧油、川豬、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藥、川牛羊、川魚10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夯實現代農業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3大先導性產業支撐,培育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但在四川民族地區,由于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導致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耕地質量較差,中低產田土比重高,耕地土壤肥力低,土壤沙化、粗骨化及水土流失問題突出,已成為制約民族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因此,在四川民族地區高質量推進節水灌溉建設,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將為推進地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基礎支撐。文章將結合工作實踐,對目前四川民族地區節水灌溉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節水灌溉是集農機、農藝、水利、科技、管理等綜合配套技術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模式,適宜于在實行集約化經營、作物品種統一的區域發展,在運行管理、施肥灌水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自四川民族地區全境解放以后,水利事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起來,但受千百年來傳統用水觀念、投資水平、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發展節水灌溉,先后出臺了《全國農業節水綱要(2012~2020年)》《全國現代灌溉發展規劃(2012~2020年)》,已成為全國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但在農業生產中,節水灌溉工程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并且需要農民自身出資一部分。通常每667m2地的節水灌溉建設投資要在千元以上,而這一成本對于尚在脫貧攻堅進程中的民族地區農民來講,因短期內無法看到經濟效益的產出,認為節水灌溉的投入會得不償失,更難以看到節水灌溉的長遠利益。而且農民覺得節水灌溉費時費力,所以對節水灌溉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也就給四川民族地區節水灌溉市場化推廣帶來了難度。
在四川的民族地區,特別是彝族地區由于受兩千多年奴隸制社會的禁錮,群山阻隔、信息閉塞、基礎薄弱,社會發育程度嚴重滯后,一些奴隸社會殘留下的生活方式仍未斷絕,邊遠山區彝族群眾生活狀態還比較原始,導致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偏低、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問題仍然比較嚴重;據統計,彝族青壯年中,尚有32.4萬人不懂漢語,彝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從調查來看,四川民族地區大多數農民對節水灌溉能夠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的說法持有懷疑態度,同時對節水灌溉所帶來的現實利益與長遠收益缺乏全面認識,絕大多數的農民依舊采取靠天吃飯的態度去展開農業生產,造成節水灌溉無法發揮其效果。此外,因為采取節水灌溉的方式會對傳統農作方式形成沖擊,大多數守舊思想的農民從心里難以接受這一做法。加之水權管理較為宏觀,灌溉用水難以計量到戶,農業用水水價過低、節水成本高于水價,節水與其利益不對等、節約的水無法轉讓等原因,尚未形成有效的節水激勵機制,基層政府和干部群眾對節水和發展節水灌溉的意識淡薄,有些地區對發展節水灌溉有畏難情緒。
四川民族地區山高、坡陡,自然和地形剛性約束強的問題典型,土地高度碎片化,特殊地理條件限制,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弱,可利用農業用地面積固定的特征明顯,不適宜規模化發展農業產業。同時四川民族地區大部分土地都分配到了一家一戶,農民自主經營,土地條塊分割嚴重,種植結構多樣化。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種植,難以實現統一種植、統一品種、統一灌水、統一施肥和機械化作業等,影響節水灌溉的推進。
目前,四川省民族地區節水灌溉由多部門投資建設,部門之間協調難、資金整合難、行業監管難,工程建設與農藝技術結合不夠,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特別是基層水利、農業力量不足,不能對節水灌溉區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此外,還存在缺少滴管帶回收再加工企業,用壞的滴管帶及部件等只能丟棄,更換材料和部件只能購買新的,導致滴管帶等材料更換費用較高,節水灌溉工程運行艱難;同時,生產速溶滴管專用肥的企業少,現區內適合節水灌溉的專用肥料種類較少且價格很高,造成農戶和多數企業用不起專用肥料,只能以尿素等速溶肥料簡單地溶解混合施用,導致節水灌溉的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總體來看,底子薄、欠發達、不平衡仍是四川省民族地區最大的發展特征。如何扭轉四川民族地區農民靠天吃飯的意識,通過節水灌溉改善自然耕作條件,降低節水灌溉建設成本,強化節水灌溉后續保障,探索出一條符合四川民族地區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節水灌溉高質量發展新道路,將是四川民族地區助力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為促進四川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具體支撐。
積極貫徹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農機惠民行動;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大力宣傳農業灌溉節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營造良好氛圍。圍繞水與生命、水與糧食、水與生態等主題,大力普及農業節水灌溉知識和先進實用節水方法,廣泛宣傳各地農業節水成效、經驗和做法,加強對地區水情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形勢宣傳,總結和推廣項目中形成的好的經驗做法,讓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節水灌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到節水灌溉的優越性,促進農田灌溉理念和方式的轉變,努力使節水變為自覺行為。讓農民群眾能夠對農田節水灌溉技術帶來的長遠利益有更為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正因為農田節水灌溉的最終受益者是農民,并且農民在節水灌溉建設、管理及運營等環節都要發揮主體作用,所以地方政府需要明確農民在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中的角色定位,結合四川民族地區的水資源分布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以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為節水灌溉目標,做好對農民群眾的教育工作,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農田節水灌溉的各個具體環節中,認識其所帶來的長遠利益及社會發展意義。
依托四川省內科研院所對口幫扶民族地區的發展契機,鼓勵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與民族地區合作,開展節水灌溉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以高效用水、生產優質農產品為目標,積極推廣實用節水灌溉與節水農藝技術,根據水源條件,合理安排當地耕作、栽培制度,選育和推廣優質耐旱品種;采取深耕松土、中耕除草、秸桿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推廣少耕、免耕為主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減輕水土流失;采取秸稈覆蓋和地膜覆蓋等措施,提高土壤保墑能力;完善土壤墑情監測體系,定期開展監測,為實行測墑灌溉、抗旱減災提供依據;干旱年份可推廣施用生物抗旱劑、土壤保水劑,合理抑制作物蒸騰,減少作物水分消耗,提高土壤吸收和保持水分的能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建設田間課堂、農民夜校,培育農民技術骨干,建立和完善一個首席專家、一個示范基地、一套技術模式、一支推廣團隊的農技推廣機制,加強節水、農藝及農機等各專業化技術推廣服務聯系,集成推廣綜合節水關鍵技術,及時開展大規模、多層次、多渠道的噴灌、微灌技術、水利信息化技術、節水灌溉設備以及工程運行管理和維護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戶的綜合素質、技術水平和運用節水灌溉技術的能力。
進一步在四川民族地區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以溝、渠、田、林、路合理配置,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從重點產區逐步擴大到其他產業區域及小農戶生產區,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加快推進民族地區大中小型灌區配套改造,深入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工程,加快實施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精準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工程,按照因地施策、精準配置、產水相融、整村推進的思路,大力實施“治水興村”戰略,優先做好貧困地區“最后一公里”渠系建設,著力構建民族地區旱山村、缺水村用水保障體系,實現農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澇能排、路相通”,夯實民族地區節水灌溉發展基礎;同時配套建立災害預警預報體系,監測、核查、發布農業災情,對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干旱、洪澇、風災、冰雹等氣象災害進行預警,進一步增強農田防災減災、抗御風險的能力,為節水灌溉科學操作提供信息支撐。
深化農業灌溉用水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構建以優化配水、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農業灌溉用水新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在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創新與集成中的主體作用,使更多的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以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依據,每年制定下達各地區年度農業灌溉水量分配方案和用水計劃,加快推進灌溉按方計量、按戶收費進程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步伐,建立適合各地實際的灌溉計量體系;同時推行“骨干工程水價+末級渠系水價”的農業終端水價制度,強化水費計收,從水費中解決部分運行管理維護費,積極落實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經費補貼政策;落實好土地出讓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補貼政策,力求通過使用土地出讓金來解決工程運行維護資金的缺口問題;積極推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超定額的水費收入,可用于補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運行維護費用。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相應扶持政策,加大對節水灌溉設備、材料研發和生產骨干企業在技術革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幫助節水灌溉龍頭生產企業擴大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設備更新改造,保障節水灌溉產品供應。積極培育和扶持發展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的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分級管理、職責明確、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管理體制,通過農民用水合作組織,以民主管理替代行政命令,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法,將用水決策權和工程使用權賦予農民,積極培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與單個工程項目申報主體相結合的工程管護模式,在田間工程管理改革中,大力推廣用水戶參與管理,推進節水灌溉工程民主管理。
綜上所述,傳統灌溉方式,不僅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導致化肥、農藥大量流失,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大規模興建防滲渠道、管道工程及噴滴灌設施,不僅能節省土地、降低能耗,還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灌溉保證率。四川民族地區受傳統觀念、投資水平、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發展節水灌溉對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而言意義重大,尤其現階段正是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關鍵時期,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對于四川民族地區而言,要把大力推進農業節水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積極調整農業用水理念,改變農業用水灌溉方式,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文明建設健康發展,更要進一步扭轉四川民族地區農民靠天吃飯的意識,通過節水灌溉改善自然耕作條件,降低節水灌溉建設成本,強化節水灌溉后續保障,加快探索出一條符合四川民族地區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節水灌溉高質量發展新道路,為促進四川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