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香全,黃 娟,趙羅瓊,丁大杰,楊錫波,趙思毅,李云峰,陳 斌
(四川省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達州 635000)
近幾年來,富硒農業的發展在國內已初具規模,富硒農業的發展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的收入、脫貧攻堅、健康中國、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價值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成為振興鄉村產業的一個重要亮點。達州市作為全國三大天然富硒區之一、四川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區富硒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為其提供針對性產業發展對策,以期發展好富硒農業,將成為決勝脫貧攻堅戰,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最直接、最有效的銜接點,更是提高全市經濟實力的重要抓手。
2007年,成都理工大學專家、學者對萬源全市土壤及部分農產品進行了系統科學采樣,經成都巖礦測試中心化驗分析檢測,土壤中硒含量最大值1.74ug/g,平均0.32ug/g[1],屬于中硒到高硒,處于植物生長和人體吸收的最佳狀態[2],且五大重金屬含量低于國家有機農產品的控制標準。同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雨量充沛,熱量資源豐富,雨熱同期。其得天獨厚的富硒地質及氣候條件孕育了潛力巨大的富硒產業,巴山雀舌名茶、舊院黑雞、板角山羊、中藥材、馬鈴薯、珍珠花菜、食用菌、蔬菜、核桃、板栗等100余種農作物均天然富硒。
近年來,達州市緊緊圍繞“硒”開發農產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普遍提升。據統計,全市共培育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5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595家,其中省、市級示范性農民合作經濟組織9家。其中,“巴山雀舌”被評“中國文化名茶”并獲中國馳名商標、四川省著名商標,萬源獲“中國富硒茶之都”稱號;萬源富硒茶、舊院黑雞(蛋)、馬鈴薯、大巴山老臘肉、蜂桶蜂蜜、板角山羊6個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全市茶葉基地整體通過“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并獲得四川名牌3個、達州市知名商標7個、“三品一標”產品33個,有機認證產品5個,無公害認證產品20個,制定地方質量標準7個。以富硒茶、富硒舊院黑雞(蛋)、富硒馬鈴薯為代表的部分天然生態富硒產品已脫穎而出,形成一定市場影響力。據統計,全市年產富硒茶葉7000t,綜合產值13.6億元,在2018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萬源富硒茶品牌評估價值達到10.7億元,在98個有效評估品牌中居第64位。已經成為主產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開辟了一條新的致富渠道。
我國是一個缺硒大國,72%的地區約7億人生活在處于缺硒和低硒生態環境[3],隨著我國居民對高品質生活需求,對食品的營養要求更是日益提高,開發硒資源、利用硒資源、發展硒產業的熱潮早已在國內興起。達州市富硒區域土壤含硒量處于植物生長和人體吸收的最佳狀態,生產的糧、油、果、藥、茶、菜、畜、禽、蛋等動植物均天然富含硒元素,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是發展富硒食品產業難得的優勢、特色資源。根據網絡大數據分析,2017年,僅萬源的農特產品線上銷售額突破1億元大關。通過整合多種優質資源,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引領旅游、康養、餐飲等行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推動更多農特產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國,市場潛力巨大。
由于富硒產業其功能性特質,品牌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萬源市已將富硒產業作為特色產業著重發展,現已整合多種優質資源,構建起部分價值清晰、形象統一的區域公共品牌。但是富硒品牌戰略思維規劃建設相對滯后,例如“真硒萬源”品牌建設還沒有專項規劃,科學、系統的推廣和引導;缺乏專業部門、相應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全市從事富硒特色農產品種植及加工企業50余家,但是產品單一、產業鏈短,產品品牌散、種類少,知名品牌少,產業及企業集群發展能力較弱,缺乏核心企業、核心品牌。部分富硒農產品市場接受度非常小且難以打入市場,存在“有質量沒賣相”的尷尬局面。
當前,天然富硒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標準化程度低、質量參差不齊,是影響天然富硒產業實現規模化、市場化的關鍵制約因素。監管部門、市場主體對富硒產品標準化的認識還不夠,對分層開發硒產品、統一打造硒品牌的手段還不足,行業監管上還沒有建立富硒產品分類分級管理和質量追溯系統、市場準入和責任追究制度等。
硒被譽為“生命的火種”“解毒的專家”“抗癌的衛士”[4],其對健康的保駕護航勿容置疑,也就意味著補硒已經刻不容緩。科普硒知識,提高補硒認識,要圍繞“什么是硒?”“為什么要補硒?”“怎么補硒?”的問題,通過科普書籍、公益宣傳、知識講座、電視廣播等多途徑、多形式、大力度地科普“硒”的重要性,提高公眾認識度。
達州市是國內三大天然富硒區之一,是四川唯一的天然富硒區、對外開放的“東大門”、物產豐饒的農業大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巴人故里,且在得天獨厚的富硒地質上農作物均天然富硒。由此“勢”而“謀”特色發展途徑。堅持“因地適宜、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分步推進”的發展原則,在規劃重點富硒農業時,優先發展基礎條件好、生產優勢明顯、提升空間較大的農業。重視富硒農產品加工,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由單一品種向多類型豐富、原材料經銷向深加工產品延伸,形成高附加值、高識別度的系列深加工產品,以產品為重點打造核心競爭力。將區域文化與品牌建設融合建設,著力富硒農產品的品牌提升的同時弘揚地方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富硒農產品旅游觀光景點。
制定系列政策體系,編制系列硒產業發展規劃,實現硒農業的發展有章可循、有案可遵。在政策體系方面出臺達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整體推進富硒產業發展的方案及實施意見;在硒產業規劃方面出臺達州市富硒農業發展中長遠規劃;組建達州市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局、科研攻關單位、硒資源開發利用工作領導小組、達州市富硒產業聯盟等創新體制,整合專業力量,科學謀劃,形成職能部門攜手推進、分工協作的機制。
建設科研平臺與團隊。以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為核心,聯合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邀請國內外硒領域頂尖專家組建專家團隊,成立達州市硒應用技術與產品開發研究院、建立達州市富硒特色農畜產品研發中心。加強科技攻關。鼓勵科研團隊進行科技攻關,開展例如人體硒含量現狀調查研究、聚硒農作物品種選育篩選、農產品質量控制研究、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究與示范、硒的富集轉化和含量控制研究、天然硒濃縮汁的分離提取研究、富硒農產品高效加工技術研究等關鍵技術攻關。
財政支持保障。在聚焦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爭取中央部委和省級農業建設項目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支持涉硒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在年度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中,將支持硒產業發展建設基金列入市和各縣(市)財政預算計劃,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逐年增加。多渠道投入保障。通過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整合涉硒專項資金、加大硒產業服務體系建設等途徑,建立硒產業發展的多渠道投入保障機制。政策環境保障。鼓勵和引導達州市內金融機構拓展金融服務,增設面向涉硒休閑度假、旅游養生、產業建設、貨運物流、健康行業等產業的專營服務機構,推廣定制化金融服務產品。
硒產品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富硒土壤和生物資源優勢,調整優化富硒種植(養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大力發展優質特色農畜產品的富硒種植(養殖),加快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以建設富硒茶葉、糧油、道地藥材、食用菌、畜禽、特色果蔬六大基地為重點,做好富硒無公害、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基地申報認證工作,形成各具特色和優勢富硒種植(養殖)集中發展區和高端富硒產品基地。培育龍頭企業。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基木思路,通過制定各種優惠政策,給予項目、資金和技術扶持積極引進、培植和壯大硒產品龍頭企業,鼓勵和引導硒產品生產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管理水平,創新經營模式。并建設富硒農產品加工園,鼓勵和引導企業落戶全市。
依托現有品牌優勢,打造系列農產品品牌,提高品牌競爭力。明確品牌發展定位,健全富硒品牌發展的政策扶持、宣傳推介、資源整合、監督管理和產權保護等制度,建立協調推進機制,科學引領本市品牌建設以及富硒產業朝著既定目標一個臺階一個層次健康快速發展。全力推進營銷戰略。可采用政府引導、市場主體、企業參與的原則,開啟“硒+農業”“硒+旅游業”“硒+現代服務業”模式,讓旅游企業、涉硒企業共享資源,整合營銷,達到跨界融合發展。同時堅持筑巢引鳳,引進例如韓國硒后全球株式會社等在與硒相關的研究中搶占科研制高點的大型企業落戶,為達州市富硒農業發展提供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