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懷文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廣元 628017)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關鍵還是要產業興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業扶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中央布局的脫貧攻堅戰“五個一批”工程中,產業扶貧是處于第一位置的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明確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奔せ蠲撠氈赂粌壬鷦恿Γ獎毡匕l展好產業,沒有產業,沒有經濟上的穩定后續來源,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脫貧。
在產業扶貧中,利州區把發展農業生產作為脫貧攻堅主攻方向,始終堅持“擔當為農之干、匯聚為農之智、服務為農之富、書寫為農之美”的扶貧思想,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扶貧理念,以“山清水靈秀,農榮民安樂”為扶貧宗旨,以發展農業產業為扶貧路徑,采用“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科技生產、高水平利用、高標準管理、高效益經營”的扶貧方式,依托市場,遵循民愿,充分利用鄉村資源稟賦,深入落實國家產業扶貧政策,大力推進優質糧油、綠色果蔬、生態養殖、道地中藥材、木本油料和四季花卉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著力把農村建設成為令人向往的好地方、把農民提升成為讓人羨慕的好職業、把農業發展成為脫貧致富的好產業。
高質量建設現代扶貧農業(林業)示范園區、“一村一品”特色扶貧產業示范園、家庭產業扶貧示范園,推進“三園”扶貧產業聯動、主體聯動、經營聯動、利益聯動,壯大發展優勢特色扶貧產業基地。每年創建1個市級、2個縣級現代農業(林業)扶貧園區。同步推進前兩輪現代扶貧農業園區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通過現代農業(林業)扶貧園區引領,每個村至少建設1個“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扶貧示范園,有生產能力的貧困農戶建設1個家庭產業示范園。努力建成龍潭雪梨、白朝食用菌、三堆和榮山核桃等一批名副其實的“一鎮一品”扶貧產業示范強鎮。
大力發展特色扶貧農產品初加工,重點圍繞扶貧特色農產品開展原產地清洗、分選、烘干、保鮮、包裝、儲藏等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推動扶貧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讓貧困農戶分享增值收益。嚴格按照產業扶貧政策落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助設施建設用地,將農產品冷鏈烘干設施、農產品初加工設施、休閑采摘設施等納入農業附屬設施范圍。著力提升扶貧特色農產品初加工率,扶貧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產值比。
大力推動農文旅體養跨界融合,拓展農業扶貧功能,發展休閑農業,打造休閑農業扶貧大品牌,建設以產興村、以村促產、產村融合、宜居宜業的扶貧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積極打造一批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扶貧園區、產城融合的特色扶貧專業鄉鎮、功能突出的農業扶貧主題公園。大力發展鄉村服務業,鼓勵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成立農業專業服務公司或服務型合作社,在園區和村全覆蓋建立社會化服務超市,實現“一園一超”“一村一超”。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提升農村電商網點質量,全面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區)建設。加大農旅扶貧產品銷售體系建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型專合社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大中型城市開設“利州造”特色農旅扶貧產品銷售門店。深入推進農特扶貧產品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醫院、進社區、進超市、進軍營,以銷促產推動扶貧產業發展,提升扶貧效益。
大力推進扶貧品牌創建。深入推進農產品扶貧品牌建設,加大對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扶貧食品、有機扶貧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扶貧產品的認證。大力支持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創先爭優、品牌(商標)創建,并給予適當獎補。優化提升“利州紅栗”“利州香菇”“利州貢米”等特色扶貧品牌。實施品牌建設孵化、提升、創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構建“區域公用扶貧品牌+企業自主扶貧品牌+產業扶貧品牌”農業扶貧品牌體系。每年創建“三品一標”扶貧產品2個以上。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產業扶貧優勢特色產業,引進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每個扶貧產業培育1—2個領軍企業,扶持一批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進一步規范發展農民合作社,清理消滅“空殼社”,實現100%以上的貧困農戶加入農民合作社。實施貧困農戶家庭農場培育行動,積極引導種養大貧困戶建成家庭農場。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優先把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社長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安排。建立完善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行訂單式、托管式、代養式、股份式、車間式等產業扶貧經營,全面推廣保土地租金、保貧困戶就業、保產品訂單收購、保生產發展風險和生產管理承包超產分紅、訂單收購返利分紅、產品存儲增值分紅、集體資產收益分紅“四保四分紅”利益聯結模式,實現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在產業鏈上分工合作、利益共享,助力脫貧攻堅。
建立“院團組員”科技技術扶貧支撐體系,引進四川農業大學、中科院科技幫扶“智囊團”開展院地合作,建立區級農業綜合技術專家服務團開展技術指導,建立農業技術巡回服務小組開展“巡診服務”,開展一村一名農技員“問診服務”。與四川農業大學、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省林科院深度合作,開展組培室、良繁體系、加工體系建設和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建立涉農部門、鄉鎮站所、種養大戶、新型職業農民等四級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開展專題培訓指導,不斷提升農業扶貧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產業扶貧思想的指引下,利州區加大農業產業扶貧力度,強化科技支撐,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年產業發展欣欣向榮,產業扶貧碩果累累,貧困人口人均產業純收入突破1400元,占總純收入的21%,其中817戶通過產業扶貧實現了脫貧;集體經濟收入突破人均40元。
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75萬hm2,糧食產量8.76萬t,其中小春糧食播面0.68萬hm2,產量1.9萬t,大春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6萬hm2。國家二級以上優質水稻種植面積0.17萬hm2,達到種植面積的52%,全年油料產量0.39萬t,其中油菜播面0.233萬,hm2,產量0.35萬t。
蔬菜種植面積0.77萬hm2、產量27萬t,種植食用菌 2200萬椴袋、產量達2200噸,水果種植面積0.09萬hm2、產量達2.8萬t,筍用竹撫育及改造面積333.33hm2,產量達170t。
積極與溫氏、正邦、巨星等5家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對接,與貧困農戶簽訂代養協議。發展規模場(小區)12個,培育豬牛羊養殖專業戶41戶,改擴建土雞養殖場1個,扶持培育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3個。出欄生態生豬10.6萬頭、肉牛6100頭、肉羊2.6萬頭、土雞180萬只、水產品2000t。
油橄欖品種改良200hm2,補植補造466.67hm2,豐產綜合管理666.7hm2基地,培育紫爵大朝等合作社3個;核桃品種改良0.2萬hm2,發展林下經濟666.7hm2,有機認證面積66.67hm2、示范推廣0.27萬hm2。木本油料產量3.6萬t。
麥岐五味子、恒昌靈芝、赤健天麻種植基地得到鞏固提升,扶持培育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3個;道地中藥材種植面積達0.1萬hm2,產量 0.47萬t。
利用地處區域城市區位優勢,結合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鞏固提升龍潭和平、建設等村“臘梅+芍藥”基地,泥窩花花世界賞花景區。四季花卉產業種植規模和產值較2018年翻一番。
利州區堅定不渝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根本之策,通過不斷艱苦實踐和探索,在扶貧路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鑄就了一批產業扶貧典范。
月壩村采取合作社+農戶+國投公司的運作模式,農戶自愿與村里的專業合作社簽訂合同,將房屋交給合作社按照統一風格實施鄉村旅游、民俗體驗打造。涉及風貌改造的,費用由政府和農戶各出一半。通過統一經營和規范管理,農戶每年可得30元/m2的房租,還可到合作社務工。還有115戶受房屋面積和空間等因素制約無法改造,合作社就帶動他們發展種養業,為合作社供貨。小鎮配套的農戶集市、客棧、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基礎設施,通過集中農戶13.33余hm2土地抵押給國投公司融資,吸引利州區利元國有投資有限公司的投資。小鎮一期預算3.5億元已完成投資2.6億元。建成鄉村四級油化公路10km,12km2的高山濕地、5.5km環湖路、10km步游道、5km麻柳康養長廊、月壩古村,改造農戶62戶,開設小吃店13家。
同時,月壩村還著力康養旅游產業與種養殖產業融合發展,聚焦農業三園共建,讓戶園變景點、村園變景觀、園區變景區。已建成10hm2中藥材產業園、21hm2食用菌產業園、22hm2蔬果(包括干果)產業園、5000箱蜜蜂養殖園,形成“一村帶全鄉的產業發展格局”,農特產品由合作社統一實行訂單銷售,開展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雪四季農旅活動和農特產品(包括山珍)采購活動。
合作市采用“2224”紅利分配機制,即每年紅利的20%作為資產股,分給閑置房屋入股農戶,20%作為自然資源股,分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0%作為集體經濟持續發展股,注入村集體經濟,40%償還國有公司,分紅機制的建立為合作社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9年累計接待游客21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40萬元,帶動9個村236戶891人已全部脫貧摘帽,合作社社員年人均年增收3206元。從此改變了長期“月壩里子壩、包谷紐子大,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的落后狀況,避免了長期外出打工造成農民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一系列家庭生活社會矛盾。
赤化鎮泥窩社區轄11個居民小組564戶213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戶99人。泥窩社區以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為契機,構建“花海+”產業鏈,建成花花世界花卉博覽園。該項目規劃面積200hm2,建成國家4A級景區;建設鮮花賞花基地33.33hm2、66.67hm2紅梅觀賞區,打造西部最大的紅梅賞花基地,建設以紅梅、冬櫻、映山紅為主題的花道3km,沿花道開發建設水上過山車項目,在花道枝干上逐一打造10個以月季、繡球、杜鵑、牡丹、菊花、多肉等為主題的花園民宿。項目總投資1.5億元。一期總投資300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1500萬。通過產業帶動,已實現全村整體脫貧奔康
花花世界花卉博覽園現已建成賞花基地20余hm2,主要品種有牡丹、杜鵑、雛菊、月季、矮牽牛、三色堇、繡球、虞美人、薰衣草、紫薇、三角梅等?;ɑ懿┯[園已提供就業崗位34個,以花卉博覽園為平臺創建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1個,引進12名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打造農家樂5家(其中星級農家樂3家),建趣味游樂1家、田邊市場1家,帶動60余戶群眾發展特色美食、零售等配套產業。創新推行“聚創領籌”模式(村組干部領籌,打捆集體經濟入股,公司化組織實施,撬動大眾創業),為公眾提供以花卉為主題背景的吃、住、購、娛等服務,成為農戶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綠色銀行。
花花世界花卉博覽園2019年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收取門票費400萬元,停車費50萬元,純收入的60%用于股金分紅,40%用于產業鞏固提升建設。貧困戶可通過扶貧資金入股和土地租金入股分紅、集體資金資產入股分紅、景區服務、務工和其它配套產業等多種渠道獲得穩定收入。貧困戶人均年純收入較往年增加3000元以上。
龍潭鄉金鼓村通過土地、資金入股肉牛養殖合作社分紅,帶領農戶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奔康;大石鎮青嶺村通過發展稻魚共生產業,實現村脫貧、戶脫貧;榮山鎮中口村通過流轉土地租金、就近務工,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奔康;榮山鎮花園村,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釀酒業、蔬菜產業,提升集體經濟實力,實現村域脫貧奔康……
榮山鎮中口村李文剛等4戶貧困戶用好產業扶持資金每戶6000元和小額信貸資金,每家發展跑山雞1500~2000只,除去成本年增加純收入1.5萬元以上,實現脫貧奔康;白朝鄉魏子村四組村民余泉,種植有食用菌18000余袋,銀耳5000椴,年實現家庭總產值9萬余元,順利脫貧奔康;白朝鄉月壩村村民何平的住房已改造成了名叫“近月樓”的鄉村民宿,由合作社經營,他的房子年終有分紅,妻子在“近月樓”務工,每月還有2000元工資收入,不用出遠門,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實現脫貧奔康;寶輪鎮佐家村三組村民楊正平,種植糧油0.533hm2,蔬菜0.07hm2,羊存欄350只,牛存欄20頭,雞存欄150只,年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