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玲,唐衛東,李華雄,宋 偉,付 偉,歐 軍,李雪梅,鐘守生
(四川省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四川 內江 641000)
枇杷是一種常綠果樹,起源于我國四川大渡河中下游,其果實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1]。截至2018年,我國枇杷栽培面積近13萬hm2,并以四川種植規模最大,主栽品種為大五星、早鐘6號等[2]。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果農栽培管理粗放,許多枇杷果園呈現出樹勢中庸,果型小,產量低,品質差等問題,再加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日益追求產品口味多樣化,導致傳統枇杷品種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有必要通過改良換種豐富枇杷品種結構,提升枇杷產量及品質,進而提高果農經濟效益。
在老果園品種改良上,主推高位嫁接換種技術,它不僅可以提升成林果樹產量,改良果實品質,而且省時省種,高接后第3年即可投產[3-4]。多數技術人員主推枇杷春季嫁接,嫁接方法有切接法、舌接法、腹接法和靠接法等[5-7]。秋季進行果樹嫁接,在板栗、梨、杏、棗、柿等果樹上開展較多,關于秋季枇杷嫁接的技術鮮少報道[8-12]。生產上,如果錯過枇杷春季嫁接時節,或亟需保存重要枇杷資源,或開展枇杷各時節嫁接試驗,就需要應用枇杷秋季嫁接技術,具體操作如下。
優良品種是果樹生產的生命線。枇杷果實有黃肉(紅肉)與白肉之分,其中,白肉枇杷果肉細膩,汁液充足,風味甘甜濃郁,栽培經濟效益高,在浙江、福建等地深受歡迎。筆者所在團隊長期開展白肉枇杷引種、篩選、對比試驗,建議選用豐產、穩產、果大、品質佳的貴妃、新白8號、寧海白等作換種品種。
在枇杷秋季高接換種工作中,影響成活率的關鍵之一在于嫁接時間。相對于春季嫁接來說,秋季嫁接具有以下優勢:可接時間長,結合牢固,愈合容易,成活率高等。開展枇杷秋季嫁接工作,需注意最高氣溫以不超過30℃為宜,南方地區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進行秋季枇杷嫁接。過早嫁接,氣溫過高,成活的芽易過早萌發受損;過遲嫁接,易造成砧木與接穗愈合慢,降低嫁接成活率。
接穗應自健壯母本樹中采集,并確保其無檢疫性病蟲害,最好選擇樹冠外圍中上部的當年生木質化枝條,此類枝條粗細適中、生長充實、葉片濃綠、分生能力強、易形成愈傷組織、成活率高。接穗采集時間一般為晴天早上露水干后采集,也可在下午日落前采集,采后立即剪去葉片,用干凈濕布、薄膜包裹,防止蒸騰失水,接穗如不能隨采隨用,可放4℃冰箱冷藏或用濕沙儲藏備用。
在進行枇杷高接換種時,應該遵循枇杷原有樹冠骨架,樹勢弱在主枝及主干上嫁接,樹勢強在分枝及主干上嫁接,嫁接時留幾個偏斜且生長較弱的分枝做提水枝。如果是枇杷小苗嫁接,則需保留3~5片砧木葉片以供營養。
嫁接工具包含手鋸、枝剪刀、嫁接刀、嫁接薄膜等,應該提前準備好。嫁接薄膜以寬1.5~2cm,厚6μm的塑料滴膜為宜。
在枇杷秋季高接換種工作中,嫁接方法是影響成活率的另一關鍵因素,嫁接一般選用枝切接和枝腹接2種方法,其中,切接法操作相對簡單,使用范圍更廣。切接時,剪(鋸)除多余枝干,在砧木木質部與皮層交接處縱切1刀深約2.5cm的切口,將接穗削成一面為2cm斜削面,另一面為45°短削面,具有1個及以上飽滿芽眼(芽眼應在兩削面之間),長5~6cm的楔形,處理后的接穗至少一邊對齊砧木的形成層,緊貼砧木并微露削面進行插穗,然后用嫁接塑料薄膜自下而上封閉包扎(可露出芽眼)。
嫁接2周后,及時檢查嫁接成活情況,如果接穗的芽變黑變干扁,則證明沒有嫁接成活,需尋找合適時間再次進行補接;接穗嫁接芽成活的,砧樁上萌發的芽及提水枝上的新梢需及時抹除,以便集中養分供給接芽生長,提水枝則需等接芽生長充實后再逐步去除。當接芽抽發的各次新梢生長到30~50cm時,分別進行摘心處理,促發分枝數量,以利于樹冠恢復。
秋季嫁接成活的接穗,解膜時間宜等到來年春季萌芽后進行。發現接穗芽被包裹要及時用嫁接刀或剪刀將嫁接膜剔除,促進嫁接芽萌發;發現薄膜嵌入皮層的,應及時解除重新進行包扎,在砧穗愈合牢固后再行解除。解膜不可操之過急,應根據實際情況分批進行,解膜時間過早,接口愈合不牢固,大風易將成活的枝條吹折,或將接穗結合部吹裂;解膜時間過晚,接合部易膨大凸起,形成瘤狀物,薄膜嵌入樹干皮層,影響植株營養與水分的輸送,長此以往,會削弱樹勢,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由于嫁接時去除了大部分枝葉,部分枝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易造成樹干灼傷。因此要用涂白劑涂白,可針對果園采用國光松爾液態膜進行枝干涂白。與傳統的石灰、石硫合劑相比,它無需配置,可省時省力,且不易被雨水沖刷,持效時間長,能有效阻隔病蟲入侵,降溫保溫效果好。
當接芽抽發的各次新梢生長到30~50cm時,分別進行摘心處理,促發分枝數量;當2級分枝長到40cm左右時,再次摘心處理,以促發3級分枝,利于樹冠恢復。樹冠未形成之前不要急于投產,否則將導致樹體早衰。同時,注意控制樹高,矮化樹冠,方便采摘果實。
高接去掉了枇杷大部分枝葉,易造成地上部與地下部營養平衡失調,在土、肥、水管理上應進行深翻,并結合施入少量腐熟有機肥或復合肥,促使接芽發梢。干旱時適當灌水,多雨季節及時排水。為促進樹冠快速恢復,還需加強施肥,注意薄肥勤施,以爭取在第3年就能恢復樹冠和產量。
對于枇杷病蟲害的防治,首要任務是提高樹體抗病蟲害的能力,如加強果園管理,注意通風透光,冬季清園等,其次才考慮采用藥物保護。枇杷病害有葉斑病、炭疽病、灰霉病等,病害主要采用甲基硫菌靈、多菌靈、大生M45、農用鏈霉素等防治。蟲害有黃毛蟲、梨小食心蟲、舟形毛蟲、天牛、木虱等,選用高效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蟲啉、啶蟲脒等藥劑防治,以確保枝梢的正常生長。為延緩枇杷病蟲害的抗藥性,在施藥時需注意將同類型藥劑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