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攀,王 毅,蒲春雷
(四川省南充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南充 637000)
20世紀80年代以來,耕地拋荒在全國多地出現,引發人們廣泛關注[1]。耕地撂荒是指在可耕地上沒有耕作種植農作物的一種現象,主要有多年撂荒、全年撂荒、季節性撂荒、粗放經營的隱性撂荒等幾種情況[2]。在目前我國嚴峻的耕地資源形勢下,農村還普遍存在耕地撂荒的現象[3]。耕地撂荒嚴重影響農田土壤、糧食生產等方面[4],同時耕地撂荒增加也是鄉村衰落的主要現象之一[5]。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鎮化進展,農村留守勞動力老弱現象突出,無法勝任強度較大的農業生產活動,部分區域耕地撂荒和利用效率低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不僅造成耕地資源的浪費,對未來的農業發展不利,給糧食穩定生產帶來較大威脅,更給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一指示帶來了挑戰。減少耕地撂荒,已成為當前“三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為此,南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就解決耕地撂荒問題制定了相應對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筆者結合南充市實際和近年來調查,總結了南充市耕地撂荒的特點、原因和采取的對策。
一是離家偏遠、交通不便、肥力水平低、灌溉自然條件差、單個田塊面積小、機械操作不便的地方撂荒多。二是耕地撂荒由季節性撂荒逐漸向全年撂荒轉變,由全年撂荒向多年撂荒轉變。三是長年性舉家外出戶撂荒多于有人留守在家戶撂荒,撂荒地中旱地多于水田。四是縣、鄉(鎮)郊主動撂荒比例多于偏遠地區,撂荒地中旱地多于水田。五是種地水平高低與留守老人的勞力成正比,留守老人失去勞力或者死亡往往意味著耕地撂荒的開始。
據近年來筆者調查,耕地撂荒的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主要有三種原因:一是分戶經營的傳統種植業規模小、技術低、成本高,加之農產品價格低迷,導致比較效益低。二是近年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生產成本增大,雖然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農業投入與產出比仍然低下,加之農產品價格受結構性、季節性和自然天氣影響波動較大,挫傷了農民種田積極性。三是由于農民自身技術水平不高,加之部分區域交通不便和信息不暢,技術推廣和品種改良覆蓋率低,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導致經濟效益較差。
農業基礎設施滯后,如農田水利設施欠缺導致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使從事農業生產的風險加大,農民逐漸喪失種田信心;南充市部分縣(市、區)屬于深丘地形,集中連片田塊少,尤其是邊遠地區田塊分散,再加上交通不便、缺水等原因,導致農戶不愿意種植而造成撂荒;部分區域生產、堆曬等糧油生產配套設施設備不夠完善,無法滿足大戶擴展種植面積、開荒田地的迫切需要;部分田地因道路未硬化等原因導致無法實施機械耕種,被迫撂荒。
近年來勞務收入已成為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種植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巨大的收入反差導致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在家的大多為老人和小孩,只能選擇距家近、交通便利、土質肥沃、易澆灌的耕地耕作,導致偏遠、零散地塊、土質貧瘠的地塊不得不撂荒。
農民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投資重點逐漸轉向了教育,由于現階段城鎮與農村教育資源存在不均衡,為了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農民工子女到務工所在地就讀或由老人到城鎮租房陪讀的現象越來越多,造成大量“空心村”的存在。
南充市個別縣(市、區)糧油產業目前還是以散戶種植為主,散戶種植往往以夠吃為目的,而規模化經營業主覺得糧油產業投資大效益低,受機械等因素限制不愿意擴大種植規模;部分外出務工農戶因多種原因寧愿耕地撂荒也不進行流轉,使得耕地集中管理工作較難開展而造成撂荒。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勞動力數量不斷下降,粗放耕種或無人耕種現象越來越突出,不少耕地由季節性撂荒逐漸變成長年撂荒,尤其是撂荒年限超過3年的土地雜樹叢生,復耕成本高,導致無人愿意開荒。
近年來,南充市把解決耕地撂荒和復耕工作作為抓好增糧增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糧食生產任務等納入年度目標考核。要求各縣、鄉鎮(街道)將切實解決耕地撂荒尤其是成片耕地撂荒問題作為農業生產的重頭工作,定期督查督辦。
一是提高對土地資源和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近年來南充市各地大力宣傳《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轉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提高對土地資源和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二是加大對當前糧食生產政策的宣傳。各地通過多種形式宣傳當前糧食生產政策,強調解決耕地撂荒問題的重要性。三是積極宣傳“二輪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不變"的政策,明確耕地“四權"(強化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明確發包權),打消農民政策上的擔憂,為耕地順利流轉鋪平道路。
以鄉鎮為單位對撂荒地開展調查,掌握基本情況及撂荒原因,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目前南充市共創新了公司+村集體組織+農戶、村集體組織+農戶、公司+種糧大戶和農戶自行種植四種耕地流轉新模式,將撂荒或在耕耕地進行通過轉租或托管模式,在不改變農民對耕地的支配權和使用權情況下,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分”的優勢與耕地規模經營“統”的功能的最佳組合。對不想種的通過流轉向公司和種糧大戶集中,走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的道路來解決耕地撂荒問題;對部分因生產條件差而撂荒的耕地則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來完善基礎設施;對因關鍵環節缺少勞力不能種的則積極支持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通過開展代耕代種服務來解決勞力缺乏問題,如儀隴縣輝煌農資公司從事耕地托管社會化年服務面積800hm2,解決撂荒耕地53hm2以上。
一是做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調動農民增強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主動保護耕地地力,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二是做好稻谷目標價格及種糧大戶補貼。嚴格按照“誰種地,誰受益”“有種有補無種不補”的原則,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避免耕地撂荒。三是做好農機購置補貼。調動農戶購買和生產積極性,提升農業機械裝備和應用水平,改善落后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節本增效和規模化農業。四是加強對農資市場和價格的管理,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哄抬物價等違法行為。五是積極營造發展種植業的良好氛圍。通過多種措施對規模化經營者開展激勵,對達到一定種植規模的大戶,由地方財政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南充市順慶區每年在重點培育的50名經營主體中評選出10名進行表彰和獎補,并將其納入中省市培育計劃。
一是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科技含量。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結合當地實際宣傳配套技術措施,如在缺勞少勞區域推廣水稻旱育秧、免耕栽培等新型耕作制度和推廣使用先進小型農業機械,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耕地復種指數和農產品效益。二是加大農技推廣力度,提升種植效益。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耕作技術和直播、免(少)耕等輕簡化栽培技術,以機械化和輕簡化彌補勞動力不足的短板。三是合理規劃,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糧食生產園區優先布局建設項目,并同撂荒耕地復耕相結合,對規劃范圍內的撂荒耕地優先開展建設。
南充市通過各種措施鼓勵耕地流轉以減少撂荒。南充市順慶區出臺農村承包耕地撂荒托管制度,鼓勵農戶將撂荒地托管給村集體,再由村集體統一出租用于糧油生產,并由區財政按照一定比例給予承租人復耕費補助。儀隴縣則通過適當減免耕地租金來發展規模生產,從而盤活閑置耕地資源。如該縣觀紫鎮蘇坪村和五福鎮黃家村均為貧困村,因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導致耕地撂荒,最高時達到80%,2019年按照對現有耕地承包租金每667m2350~450元,荒地給予兩年租金減免政策,很好的解決了耕地撂荒問題。營山縣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根據群眾意愿,通過連片整理耕地,并將耕地折股量化、確權到戶,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配,或以承包地入股組建耕地股份合作組織,通過自營或委托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從而減少撂荒。
市、縣兩級成立撂荒耕地復耕工作督查小組,加強對復耕工作的督查,并對撂荒少、復耕好的鄉鎮給予一定財政支持,對鎮村干部給予一定獎勵,提高工作積極性。對工作不力、進展緩慢、弄虛作假、完成任務差的進行追責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