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霞
(四川農業大學,四川 雅安 625000)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構建合理鄉村治理體系,有效推進鄉村治理創新和轉型。鄉村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多元主體的共同治理是實現有效鄉村治理的關鍵[1]。目前鄉村治理處在一定的困境之中,僅依靠村兩委、政府兩股力量的帶動,缺乏內生動力。鄉村發展新路徑的探索促使“新鄉賢”逐漸成為參與鄉村治理的重要群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何為新鄉賢,對新鄉賢準確定義是分析“新鄉賢”相關問題的邏輯起點。所謂鄉賢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學識豐富,能力較強,愿意主動處理鄉村矛盾糾紛,解決有關鄉村公共事務問題,受到鄉村民眾尊重的賢能之士[2]。主要從“鄉”與“賢”為切入點,“鄉”是指“在鄉性”,源于鄉村環境的需要,地域性要求明顯。“賢”是指擁有一定的資產、知識、權威,道德水平較高。由于目前學界對新鄉賢并未形成統一的定義,綜合學界觀點,本文將新鄉賢定義為擁有一定的資產、能力或知識,思想覺悟較高,通過挖掘、回引、培育為鄉村治理與建設服務、引導與作貢獻的人。新鄉賢與鄉賢有著密切聯系,兩者既有同質性,也有異質性[3]。
從制度背景與特點來看,鄉賢主要發揮維持社會秩序、解決矛盾沖突、引領鄉村發展等作用,其權威源于鄉村百姓的信任與支持,“在鄉性”特點突出。歷史上,獨具特色的等級宗法制鄉村治理體系在基層治理中有著重要地位,傳統鄉賢是在特定的政治結構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4]。隨著時代變遷與發展,鄉村治理呼喚新的力量出現。新鄉賢恰恰是在鄉村面臨社會改革的重大挑戰、傳統的鄉村治理體系已不能滿足現實需要的背景下衍生出來的。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新鄉賢作為村干部與村民聯系的橋梁與紐帶,密切聯系群眾、關注村民需求、化解鄰里糾紛,注重鄉村文化、經濟發展、民主治理等多個方面的建設。
從人員結構來看,鄉賢群體地緣和血緣聯系明顯,地域性突出,主要來源于基層社會,擁有一定的知識文化,自發地被老百姓所認可,如家族代表、知識分子、地方富豪等;而新鄉賢人員結構多樣,包含優秀農民工、退休黨政干部、在外成功人士和其他技能型人才等。比如,新鄉賢具有豐富社會經濟資源,促進資金流轉、產業興起、企業轉型,產生“歸雁經濟”,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進步[5]。新鄉賢的構成主要有以下3類:自身取得良好成就,在黨委、政府和村干部的號召下主動返鄉作貢獻;生活在鄉村,基于對家鄉的熱愛與個人價值的實現,運用自身能力為鄉村治理服務;雖遠離家鄉,但善用“村民微信群”,隨時與村干部保持聯系,了解關注鄉村動態,從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與鄉村治理融為一體。新鄉賢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推動鄉村建設,其“在鄉性”的特征漸趨淡化,既注重主體的“內生性”,又注重主體的“外生性”。在整體構成上,現代新鄉賢更加趨于平民化[6]。
在新鄉賢實踐過程中,對于“新”的具體闡釋主要包含以下3個方面:
一是新的社會環境。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創新引領時代發展,經濟與政治等多個方面發生新的變化。鄉村空心化嚴重,年齡結構不合理,以及基層政府在滿足鄉村社會發展中的需要(如維護秩序、觀念引導等)時的無力感為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提供了可能的空間[7]。與現代鄉村治理的實踐需要相比,以往的鄉賢管理模式存在沖突,已出現不適應感。二是發揮的新作用。中國以前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重農抑商,社會生產力落后,經濟發展進階緩慢,鄉賢的作用大多在于維持社會穩定、搞好家族建設。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轉變及鄉村發展的新需要,新鄉賢更加注重鄉村整體性、協調性發展,通過提供技術與智力支持,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注重鄉村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道德修養;改造人居環境、做好鄉村衛生環境整治等作用。三是新的要求。新鄉賢并非為滿足村莊和諧穩定和村民心理期盼而存在,也不因基層政府和村干部的認可而存在。相反,黨委、政府、村兩委和村民對新鄉賢提出了新的要求:擁有資金、經驗、技術等方面的外在支持;知識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高,善于融會貫通;具有鄉土情懷,積極主動為家鄉作貢獻,建言獻策。新鄉賢更加注重鄉村各方面發展潛力的挖掘,實現鄉村治理的持續有效。綜上所述,本文所界定的新鄉賢為擁有一定的資產、能力或知識,思想覺悟較高,通過挖掘、回引、培育為鄉村治理與建設服務、引導與作貢獻的人。
新鄉賢在實踐過程中逐漸成為鄉村治理的新主體,為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添助推力。結合新鄉賢具體實踐情況,主要依據“在鄉性”、新鄉賢發揮的作用兩個標準進行分類。
所謂“在鄉性”是指生活環境、經濟活動與鄉村聯系的密切程度。根據“在鄉性”為標準劃分出本土新鄉賢、外出新鄉賢、外來新鄉賢3類。本土新鄉賢群眾基礎良好,搭建線上與線下平臺,發揮自身地緣優勢搞好人才培育和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治理。比如鄉村養殖大戶新鄉賢舉辦經驗分享會,提供技術支持,提高村民的能力,帶動鄉村新興產業發展。通過基層政府與鄉村實施歸雁工程,回引人才,發揮外出新鄉賢的優勢與特長。比如優秀大學生或創業成功人士,在政策號召和個人鄉土情懷的作用下返鄉,通過以參與鄉賢座談會等形式,為鄉村建設建言獻策。擴大外來人才引進,挖掘具有專業技能、經驗豐富的人才,為鄉村注入新鮮血液,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契合新時代的發展背景,積極探索發展新出路,實現內外聯動,促進知識、技術、資金的傳遞。比如邀請專家對產業發展規劃進行指導,助力鄉村經濟穩步發展。鄉村治理與建設要注重新鄉賢的培養與任用,積極培育本土新鄉賢、鼓勵回引外出新鄉賢、創造條件吸引外來新鄉賢。
劃分為經濟型新鄉賢、技能型新鄉賢、文化型新鄉賢。經濟型新鄉賢以自身經濟能力與經驗為基礎,針對不同需求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整合當地的人力、物力、財力,將“內力”發揮和“外力”助推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人人成為致富者,帶動鄉村經濟振興。技能型新鄉賢積極發揮作用,開展鄉村就業技能培訓,提高村民生產能力與勞動積極性,增加鄉村福利。從志愿服務、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維護等多方面滿足個性化需求,注重“微處與實處”幫扶。文化型新鄉賢通過完善村規民約,增加精神產品,營造濃厚鄉村文化氛圍,促使村民積極主動參與其中,促進道德與文化建設。新鄉賢為人正直,思想道德素質高,傳承與發揚淳樸民風,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著模范、引領的重大作用[8]。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為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建設的需要,整合社會資源,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更多外出新鄉賢與外來新鄉賢出現,其主體是在外從政、從商、從教、從體的社會賢達。如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社會資源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濃厚的鄉土情懷,思想覺悟較高,樂善好施、威望出眾的在外成功人士,通過投資家鄉產業、捐獻物資等方式參與鄉村治理,帶動家鄉發展[9]。
鄉村治理不僅僅要抓好經濟建設,對鄉風文化、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多個領域也有新的要求。經濟型新鄉賢的出現和作為并不能完全解決鄉村治理存在的問題,技能型、文化型新鄉賢不斷涌現,成為鄉村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比如文化型新鄉賢契合村民的需求,通過文化座談會、流動圖書館、文藝匯演、傳統節日的創新交流等形式,加強各類群體的精神文明建設,注重德治。
最初的新鄉賢主要沿襲鄉賢的特征,因擁有村民的信任,自然形成管理鄉村事務的權威,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方式。在新的時代背景和鄉村治理需求下,在政府的號召與個人意愿的共同作用下,新鄉賢的認定渠道多元化。一方面,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成立鄉賢工作室、組成鄉賢理事會、開展鄉賢座談會等工作,不斷培育、回引、挖掘新鄉賢;另一方面,創造性地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繼續發揮新鄉賢的作用。
新鄉賢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承擔著助力鄉村振興的重大責任。通過探討新鄉賢的定義,類型與發展“新”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明確新鄉賢的職責、挖掘新鄉賢群體的內生動力。目前,新鄉賢在鄉村治理實踐中還存在職責不明確、具體內容落實度不夠、平臺單一化等問題。新鄉賢的作用發揮需要黨委、政府、村兩委、村民、新鄉賢多元主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不斷探索與完善管理體制,更好地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