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樊潔
位于云陽縣七曜山生態自然保護區內的泥溪鎮,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地貧瘠,是重慶市18 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泥溪鎮通過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發展產業、改善人居環境等措施,匯聚起脫貧攻堅磅礴力量。而今,致富之花遍開泥溪熱土,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洋溢在村民們心間。
秋分剛過,在泥溪鎮聯坪村,茫茫群山間綠意盎然,柑橘樹長勢良好。天剛蒙蒙亮,李世成就沿著山坡走向自己家的柑橘種植園。
“最近是柑橘的秋梢生長期和膨果期,需要適當利用肥料膨果壯枝,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李世成對記者說道。他雖然身有殘疾,卻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精神。
記者了解到,幾年前,李世成在外務工時一只手被卷入機器致殘,導致本不富裕的家庭越來越困難。在村干部、扶貧工作人員的鼓勵和幫助下,2014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不僅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還成了村民發展辣椒和柚子產業的致富帶頭人。
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對于這句話,泥溪鎮的村民們深有感觸——在他們的脫貧之路上,云陽縣科協請來的農技專家們幫了大忙。
近年來,云陽縣科協大力開展科技扶貧工作,緊緊圍繞鄉鎮主導產業,圍繞貧困群眾增產增收,開展科技咨詢、技術服務,不斷探索科技助力精準扶貧新模式,對貧困群眾提供服務與幫助。
“經過農技專家講解指導,以前生產中遇到的許多難題都迎刃而解,增強了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李世成高興地說道。
位于三峽庫區腹地的泥溪鎮,森林覆蓋率位于全縣之冠,卻是全縣有名的“窮地方”,祖祖輩輩依賴大山的泥溪老百姓,曾因大山的阻隔而貧困,而最終給泥溪鎮帶來福祉的,也是大山。
泥溪鎮的菌類是當地一絕:木耳清脆爽口,香菇肥厚香醇。這兩種在當地優質青木上生長出來的菌類,正是云陽泥溪鎮脫貧致富的“法寶”。去年泥溪鎮村集體公司生產黑木耳50萬段約8萬kg,通過產業項目分紅帶動全鎮貧困戶466 戶1 748 人脫貧增收;桐林社區集體公司生產香菇40 萬袋,通過資金入股直接帶動65 戶貧困戶脫貧增收。泥溪鎮的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在5萬元以上。
近年來,泥溪鎮因地制宜發展黑木耳、香菇、柑橘、烏梅四大主導產業,先后建成青杠黑木耳產業園區10個、香菇產業園區2個、優質晚熟柑橘產業園區4個,提檔升級鄉村旅游景區1個,基本實現了“點上有產業園、線上有產業帶、面上有產業群”的扶貧產業發展格局。每戶貧困戶都有2個以上主導或特色產業覆蓋,通過參與或發展產業戶均實現增收1 000元以上。
走進泥溪的各個村落,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著一個小牌子。小牌子上寫著戶主名字,以及一個兩欄五列的評比表,其中上欄的“衛生整潔星”“孝老愛親星”“誠信守法星”“鄰里和諧星”“興業致富星”便是具體的評比內容,下欄則是相對應的空格,用以張貼表示優秀的小紅星。全鎮自今年4 月起,開始實行五星家庭評比活動,使全鎮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不知不覺間,村里吵架鬧矛盾的、亂倒垃圾的人少了,孝順父母、辛勤勞作、文明禮貌的人多了。”談起村里的變化,李世成感慨不已。
推動泥溪鎮高質量脫貧摘帽,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近年來,云陽縣科協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為契機,用展覽展示、現場咨詢等多種宣傳方式開展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向群眾展示科技的魅力,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打下牢固的基礎。
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村民脫貧致富干勁十足、科普生活豐富多彩、人文環境煥然一新……這些正無言地宣告:泥溪鎮已穿越貧困的沼澤,沐浴致富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