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斌清, 陳敏煬
(1.江蘇省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江蘇 常熟 215500; 2.江蘇省常熟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 江蘇 常熟 215500)
近年來,我國每年稻谷產量約2.0億t,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6%。全國約2/3人口以大米作為主要糧食,年消費量1.4億t。因此,水稻在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國家糧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1]。思南縣水稻種植歷史悠久,但在全縣范圍內水稻種植生產中仍存在較多的病蟲害防治問題,嚴重影響當地農業的綠色發展。為此,筆者根據自身在思南縣工作調查以及結合當地資料,針對當地水稻病蟲害防治方面的突出問題,提出綠色防治策略,構建適合當地的農技服務體系,為思南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提供參考。
思南縣是貴州省銅仁市下轄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春夏較長,冬秋較短,夏熱冬暖等氣候特點,全縣總面積22.30萬hm2,總人口約70萬人[2]。水稻是思南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目前全縣水稻面積約1.3萬hm2,產量約9萬t,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0.33萬hm2。當地為響應水稻綠色高效發展的號召,新引進推廣高產優質多抗水稻品種8個,創建新品種水稻高產示范基地0.13萬hm2、“綠色稻+”示范基地0.2萬hm2。
據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表明,貴州省水稻病蟲害主要有3種病害,按照發生面積從大到小分別為稻瘟病、紋枯病和稻曲病;3種蟲害,按照危害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白背飛虱、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3]。隨著近年來貴州水稻綠色防控工作推進,思南縣水稻病蟲害防治形勢總體向好。但據調查研究,以稻水象甲為代表的外來入侵物種在周邊縣市已被發現,呈現沿疫情發生區周邊擴散的趨勢,思南縣病蟲害防治工作依然嚴峻[4]。
近年來思南縣積極推廣水稻病蟲害科學綠色防治,但綠色防治推廣應用仍以試驗示范為主,與全面建設水稻綠色高效發展地區的要求存在差距。調研發現,在思南縣推廣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根據調查,思南縣自2018年起就按照“科技特派員+貧困村+產業”的模式,科學有序組織科技特派員進駐貧困村,當地大多數水稻種植戶均已了解病蟲害的負面影響。但由于當地農業相關部門對于水稻病蟲害負面作用宣傳起步較晚,科技宣傳人員相對較少,種植戶受教育程度低以及水稻種植區域相對分散,病蟲害綠色防治操作相比于傳統農業更復雜,短時間內無法表現出有效性和經濟性,因此部分種植戶并未按照綠色防控要求實施防治。
目前關于水稻病蟲害的防治研究比較全面,諸多水稻病蟲害的發生有跡可循,通過科學有效的預防工作能有效預防。但多數種植戶對預防水稻病蟲害工作缺乏重視,前期預防與治理不足,一旦出現病蟲害問題也錯過了其防治的黃金時期,降低種植戶的經濟效益[5]。以思南縣塘頭鎮為例,當地長期培訓宣傳水稻稻曲病預防及相關技術,但實際生產中部分種植戶未按照要求在水稻破口前5 d使用破口藥物噴霧防治,而是出現病癥后打藥,防控效果較差且增加成本。
思南縣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仍較單一,主要依靠噴灑農藥遏制病蟲害發生。常用稻瘟靈和三環唑防治防治稻瘟病,用井岡霉素和多抗霉素防治紋枯病和稻曲病。由于山區交通不通暢以及種植戶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等原因,當地多數水稻種植戶易選擇價格低且不正規的藥劑,降低了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并影響水稻生長。另外部分種植戶過度依賴農藥防治,過量的農藥殘留土壤,導致作物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長,還容易引發環境次生問題[6]。而且過度依靠農藥進行防治,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增加了后期病蟲害防治難度[7]。
稻水象甲成蟲傳播途徑多樣,可隨稻草、稻種及其他交通工具進行傳播,也能借助風力和流水進行傳播[8]。2020年6月初思南縣農業農村局植保站得知周邊區縣出現外來入侵物種稻水象甲,在大壩場鎮青杠園村河流附近的農田中發現了稻水象甲,指導當地農戶識別稻水象甲并宣傳防治方法,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存在實地勘察病蟲害地形復雜,山路崎嶇,容易錯漏病蟲害適生場所;當地種植戶對突發性嚴重病蟲害認識不夠,重視程度較低,病蟲害綠色防治方法需要監督和督促等問題。
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思南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策略仍存在一些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首先應確定完善適合當地發展的科學綠色防治策略。
4.1.1 科學選種 不同水稻品種的抗病性不同,且在不同地域環境中的抗性也有差異,故因地制宜科學選種對于病蟲害防治至關重要。當地農業部門引種試驗應選擇經濟性狀、抗性、米質等綜合優勢強的品種,擴大良種種植規模。
4.1.2 加入綠色植保理念 綠色植保理念的關鍵在采取綠色生態方法應對作物生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強綠色生產環境建設。綠色植保理念引導下,水稻病蟲害防治方法應盡量降低農藥使用量,減少施用農藥過量導致的環境污染,提高水稻生產生態環保水平[9]。如在水稻播種時期,提前進行耕地的早期消毒處理,選取水稻良種浸種殺菌等。
4.1.3 加強水稻綠色生物防治 綠色生物防治可以通過生態系統的生物鏈,引進并保護害蟲的天敵,能長期有效抑制蟲害的發展。思南縣可在條件允許地區,推廣稻田養鴨、養魚技術,可有效控制蟲害,也能降低養殖成本,而且糞便能作為稻田有機肥料,保證土壤肥力,從而保證水稻質量安全[10]。
當前,水稻綠色防控方面具體落實到基層的技術相對較少,科研成功轉化率低下,另外針對山地農業交通不暢以及從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等突出問題,當地應構建以縣級農業信息網絡為中心連接到各個鄉鎮村集體的農技服務體系,加強病蟲害監測力度和綠色防控宣傳。在全縣范圍內,圍繞病蟲害防治成立農技專項服務小組,定期安排農技推廣人員深入基層了解水稻種植戶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實際需求,解決實際問題,對可能出現的各類病蟲害情況,開通咨詢熱線,由農業技術人員解答,引導群眾科學用藥。同時搞好重點區域的技術培訓、推廣,切實加強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的防控效果,為廣大農戶農技服務需求提供可靠保障。應對突發性病蟲害成立專項防治小組,控制病蟲害發生,切實保障糧食安全。
在基層宣傳落實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國家糧食直補、農機補貼等扶持政策導向作用,及時兌現促進糧食生產發展的扶持政策,能較大程度提升農戶糧食種植積極性。另外加強和社會資本力量,包括和農業企業、農業高校等開展合作,進一步加強思南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研究,構建符合當地水稻生產實際的長效綠色防控體系。